
9月2日,天水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新生带领师院专家、教授赴清水县考察,县委常委、副县长蔡虎林陪同考察。
考察团一行先后深入丰望乡柏树梁优质苹果基地、清社公路、清水一中、科技养殖示范园区、轩辕纸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赵充国陵园、博物馆、轩辕广场、体育场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天水农校、清水六中、天河酒业公司、秦源牧业公司、温泉生态旅游景区考察点,详细了解了清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对清水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城乡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近年来,清水县针对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道路不通畅的基本县情,牢牢抓住制约清水发展的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充分发挥“提升交通区位、自然生态良好、土地和水资源充足、农业产业特色不断明显、矿产资源丰富和地方工业体系逐步建立、酒饮业在全市处于龙头地位、劳动力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八大优势,围绕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全市生态旅游的后花园和最佳商住旅游宜居城市”三大目标,深入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旅游富县”五大战略,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乡域经济发展”三大支撑,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旅游业”两大县域经济主导产业,逐步把清水建设成为天水市特色鲜明的生态优县、林牧强县和旅游文化名县的总体思路,确立力争实现“两个高于”和“两个确保”,即: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十五”期间平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确保人坎GDP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确保经济总量在全省保持位次前移的奋斗目标,积极实施了追赶战略和跨越式发展。

2005年,清水县在没有国家项目和总投资是当时全县财政收入31倍的情况下,以市场运作、经营城市的新理念,启动实施了以牛头河改道为主体的城区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实现了人民群众根除百年水患的夙愿,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近千亩,净增城市建设资金一亿六千万元,走出了一条以存量换增量、以土地换资金,加快城市建设的新路子。

2006年,针对制约清水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在没有国家项目投资的情况下,依靠人民群众,举全县之力,凝万民之心,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实施了打通县境南出口,接通国道主干线310的清社公路路基工程,极大地缓解了交通瓶颈制约的现状,为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开辟了通途,走出了一条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

2007年,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的情况下,清水县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育优势产业为突破口,以产业带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提出了“走产业路、念畜禽经、打果品牌、建科技园、富全县民”的工作思路和“产业化富民、工业化强县”的总体要求,依托“中部率先、南部开发、西部崛起、北部提升、东部培育”的五大农业发展区域布局,建设产业板块,发展乡域经济,全力实施农业产业化“6551”工程,即:栽植干鲜果60万亩,饲养畜禽500万头(匹只),种植蔬菜5万亩,经济作物1万亩,使全县达到“人均2亩园、户均1个棚、一亩经作或粮田,收入上万元”。在今年春季,清水县首先实施了“6431”农业产业化工程(新栽植核桃6万亩,苹果4万亩,饲养畜禽300万头、匹、只,种植设施蔬菜l万亩),为全面实现农村经济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走出了一条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新路子。

近年来,全县上下大力实施追赶战略和跨越式发展,成效显著。2 0 0 6年,全县综合经济指标在全省8 6县区排名第5 4位,较2 0 0 3年的第7 5位前移2 1个位次,经济增长速度跃居全省第2 6位。2 0 0 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9 8亿元,财政收入4 0 0 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5 5 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6 9 2元。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增长幅度跃居全市第一。

今年是清水县“十一五”期间实施追赶战略和跨越式发展由夯实基础向全面提速“两步走”的转折年。该县牢牢把握特色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两大重点,依托五大区域,发展种养加工,壮大乡域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依托四大园区,实施两大工程,壮大工业经济,加快地方工业化进程;依托县城集镇,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双亿”任务,加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力度;深化三项改革,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办好第三届“节会”,激活城乡商贸流通市场;办好十件实事,解决城乡民生问题;深化“两转一抓",做到“五个坚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实现“两个高于”、“两个确保"的奋斗目标,扎实有效地推进追赶战略和跨越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