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迅速崛起装备制造业的高地
———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纪实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在酒泉市委书记李建华等陪同下视察指导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甘肃省酒泉市西郊,北大河边,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丛生、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如今,放眼望去,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平地崛起,一座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高大厂房鳞次栉比,一台台刚刚下线的大功率风机如同整装待发的宇宙飞船,一幅幅整齐摆放的风机叶片就像跃跃欲试翱翔蓝天的战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正在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增长后劲,描绘出一幅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壮美画卷……
2008年8月8日,第一批项目———甘肃金风风电设备有限公司1.5MW风机总装、中航惠腾风电设备制造公司200套风机叶片制造项目入驻酒泉风光电制造产业园,并正式开工建设。一年之后,2009年8月8日,全国首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开工建设的同日,园区首台风机成功下线,装备制造业在酒泉实现零的突破。2009年12月25日,酒泉风电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就达到64亿元,超过了当年全省装备制造企业前三家销售收入的总和,占到了全省装备制造销售收入的80%。2010年8月18日,即首台风机下线后的一年零十天,风电装备制造业累计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00.5亿元,相当于去年全省装备制造销售收入总和的2.5倍,成为甘肃装备制造产业的主导,续写了酒泉奇迹,创造了装备制造业新的神话。
这一个一个的时间节点,是酒泉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闪光的足迹,它象一串串璀璨的明珠,记录了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奇迹。而这种奇迹现在仍然在延续着……
酒泉,这个由新能源引领的“中国西部风光谷”,正在绽放耀眼的光彩。
集约引强发展思路决定出路。2008年5月,酒泉市委主要领导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客观判断市情,在全市工业经济会上明确指出,酒泉今后发展的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主要抓手必须放在工业,而突破口就在发展风电和装备制造业。同时,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构想,酒泉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以风电为牵引,以风电促电网建设、以风电促调峰电源配套、以风电促装备制造崛起”的“一抓三促”新能源发展思路。而面对即将迅速崛起的装备制造业,未雨绸缪,坚持科学发展、理性发展,走集约引强发展的路子。针对各县市竞相上马装备制造产业项目的热情,市委、市政府果断作出决定,除部分塔筒制造企业外,其它风电装备制造业一律入驻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以形成规模优势。玉门、瓜州等相关县市顾全大局、忍痛割爱,恋恋不舍地送走上门的企业到肃州区落户。实践证明,这一决策完全符合酒泉风电装备制造业良性发展的道路。企业的高度集中使园区内形成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群落,形成了块状经济优势,产生了新的服务需求,延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基础设施共享、公共服务共享以及集约发展的联动效应。
看到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崛起了一个新兴产业,肃州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喜上眉梢,而曾经为集约、规模发展作出“牺牲”的玉门市、瓜州县两县市领导也因为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步认识和理解了酒泉市委这一决策的重要性。时至今日,瓜州县委书记李丽由衷地说,没有酒泉市委集约发展的决策,就没有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的景象,同样也就没有风电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规划是产业发展的蓝图。酒泉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坚持努力做好这一事关长远、全局的大事。特别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科研院所来酒泉考察调研,借用外脑、借用专家的集体智慧,编制了市场分析定位准确、发展思路目标清晰、产业布局设计合理的《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这一规划已经通过国家发改委评审,使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园区是产业孕育的载体。酒泉市立足打造西部一流工业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先后筹措资金6亿元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了25平方公里的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修建了5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和创业园,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条件。2008年9月1日,园区被甘肃省科技厅命名为“甘肃酒泉风光电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目前,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已入驻31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其中上市公司13家,中央企业8家。2009年,园区各业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上缴税金近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主要经济指标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引强是产业迈向高端的必由之路。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持产业竞争地位,酒泉市委、市政府坚持规模招商、理性招商,科学设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准入门槛,引进了一大批在国际国内新能源装备市场上占有份额靠前的大企业。目前,国内风机总装排名一、二、三名,相应世界排名三、五、七名的企业全部落户园区,与之相配套的国内风叶制造企业前三甲也落户园区。
华锐科技,是中国第一家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和销售适应全球不同风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大型陆地、海上和潮间带风电机组的专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去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300MW,行业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在酒泉完成投资4.43亿元,产值达到95亿元。金风科技,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商,也是国家大功率风电机组研制与示范重大项目的承担者,去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2535MW,行业排名中国第二、全球第五,在酒泉完成投资1.1亿元,产值达到49亿元。东方电气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中国发电设备制造行业一流的综合技术开发能力,去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911MW,行业排名中国第三、全球第七,在酒泉完成投资9800万元,产值达到5.6亿元。在酒泉,风电装备制造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还有:中材科技(产值10.1亿元)、中复连众(产值8.8亿元)、中国水电四局(产值5.55亿元)等,总共有17家之多。

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3MW风机下线
与此同时,更多的大型知名光电装备制造企业在酒泉新能源基地抢滩登陆。中国兵装集团和正泰集团分别投资50亿元的光伏装备制造和光伏电站项目落户酒泉。东汽集团50兆瓦太阳能装备制造生产项目落户酒泉。
目前,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投资集聚的洼地、科技领先的高地、辐射拉动的磁极。
以资源换装备工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火车头,起着主导作用。而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重任,是工业中的“工业”。
得装备制造业者得工业。装备制造业发展好的省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快、质量好、效益高。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莫不如此。2008年,广东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31.2%,江苏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占全省工业的37.8%,山东装备制造业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6.1%,浙江装备制造业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38.1%。装备制造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辐射、拉动、提升作用。
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甘肃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和新形势下甘肃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着眼长远,审时度势,决定以振兴装备制造业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优势产业,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强省战略。2007年初制定了《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2010年1月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全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指导意见》和《甘肃省装备制造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5个重点产业规划,对全省及酒泉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把河西特别是酒泉打造成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担负起甘肃腾飞西翼的庄严使命。
酒泉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风能资源总储量1.5亿千瓦,可开发量40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可开发量的七分之一,可开发面积1万平方公里;太阳能总储量20亿千瓦,全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可开发面积5万平方公里以上。且地势平坦,不占耕地,没有拆迁,交通便利,无灾害性气候,具有建设大型风光发电场的良好条件,也就为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扎实的前提。从这一优势出发,酒泉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以资源换装备、以装备促发展”的思路,并迅速集中资金、抽调力量,建设酒泉风光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为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打造了坚实的平台。
2009年8月8日,全国首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开工建设,使酒泉风电发展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也为酒泉装备制造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国家已规划的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场,新疆哈密、内蒙古蒙西、青海海西等4个都在距离酒泉半径800公里范围内,在这个有效的经济半径内,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为各风电场源源不断地提供超过6000万千瓦风电装机的产能,当仁不让成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中心。酒泉钢铁公司能就地提供部分原材料,化工原材料可从兰州石油化工公司、金川公司就近购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所需各类原材料充足,能降低运输成本15%以上,将大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根据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到2015年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1271万千瓦,2020年达到2000万千瓦,远期规划4000万千瓦,按静态投资计算,累计投资2012年达到680亿元、2015年达到1000亿元、2020年达到1800亿元。风电投资中设备占投资额的70%左右,相应需要480亿元、700亿元、1300亿元的风电装备产能,平均每年约需1.5兆瓦风机及其配套设备1500台套以上;全市规划2015年光电装机总容量达到200万千瓦,2020年达到1000万千瓦,光电装备制造有着更大的潜力,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加足马力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酒泉奇迹在延续在酒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奇迹。敦煌莫高窟抒写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奇迹;玉门油田是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基地;中核四零四厂是中国核工业的摇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就在这“铁人精神”“航天精神”诞生的地方,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正在创造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