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带动 全民创业
加快建设区域经济强市 文化旅游大市 社会和谐之市
中共酒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沛文酒泉市人民政府市长陈春明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酒泉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省委“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酒泉实际,坚持“科学发展、项目带动、全民创业、富民强市、又好又快”的总体思路,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凝心聚力谋发展,创新克难求突破,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一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01年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173亿元,人均2190美元;辖区内财政总收入达到14.03亿元,较2001年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8亿元,增长2.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亿元,增长53.3%。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3500万美元,是2001年的4.4倍;五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477项、到位资金73.53亿元,是2001的5.89倍和12.68倍,全市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五年来全力实施公共性、共享性基础设施项目,全市城市建城区面积扩大到7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50%提高到56%。敦煌机场改扩建、敦煌铁路、清嘉-嘉安高速公路、酒航公路、安敦等级公路及乡通油路工程完成运营,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城市供水、绿化和农村水利、道路及生态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十镇百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初见成效,酒泉新城区基本形成了以人文、生态和创新为内涵的发展框架,实现了与老城区的互动融合,酒泉被评为最具人气的西部名城,入围2006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三是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128元和4744元,年均递增9.86%和6.5%。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7453元,较2001年增加7861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1.7平方米,累计建成农村小康住宅1.6万户。农村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城市社保覆盖面逐步扩大,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四是改革开放有了新的突破。顺利实现撤地建市,建立了市管县市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全市国有集体企业顺利完成改制任务,85%以上的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全面进行了改革,80%以上的市政公益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管理,敦煌种业实现挂牌上市。全力打造“中国飞天之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新建国家4A级景区3个,累计达到4个,基本建成了敦煌国际空港和酒泉海关,区域优势不断显现,酒泉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五是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全市建成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网络,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教育“两基”任务全面达标,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开放,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在全国全省获得大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实施城市有限电视数字化平移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国家园林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酒泉被评为科技进步先进市。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必将勾画出未来五年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蓝图,成为指导我们发展的行动指南。
酒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工业化程度低、生态环境脆弱是基本市情。在今后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必将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结合酒泉实际,坚持项目带动、全民创业的主基调和总纲领,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为中心任务,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争把酒泉建成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强市、文化旅游大市、社会和谐之市。
一、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进程全力建设区域经济强市
加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向,也是酒泉加快发展的根本出路。今后五年,我们将坚持以项目作支撑,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力争到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
1.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始终把发展壮大地方工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严格责任,完善机制,全力以赴抓好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建成一批工业骨干企业,构筑产业发展集群。根据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抓好矿产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生化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一批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加快发展能源工业,重点抓好玉门、安西两个百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建成60万千瓦火电和焦化工业项目,进一步扩张石油、炼化产能规模,努力把酒泉建成全国风电产业基地和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扶持节水材料、种子机械、风电配件、石油钻探设备等装备制造企业做强做大,依托境内和周边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一批配套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产业规划和功能分区,引导关联企业实现有效集中,鼓励强势企业建立开放式研发中心,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规模扩张,努力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2010年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
2.加快提升城市化水平。坚持规划先行,整体提升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六县城区,着力强化产业支撑,实现城市统筹发展。酒泉城区以建设商贸旅游中心为目标,全力做好老城区道路铺装、美化亮化、管网改造和临街建筑“文化特色”包装,抓好新城区配套设施、绿化和北大河生态景观带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建设层次。六县城区建设坚持突出特色,优化布局,完善功能,体现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加快发展公共客运、供气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产业,大力发展连锁超市、金融证券、物流配送、邮电通讯、电子商务、保险信息、家政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商业步行街和区域物流中心,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力争城市化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60%以上。
3.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做强做大棉花、制种产业,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着力开发啤酒原料、加工专用蔬菜、葡萄等特色产业,努力把酒泉建成全国一流的对外制种基地和全省最大的优质棉基地、啤酒原料基地、草畜产业基地。切实抓好农产品龙头加工项目建设,重点扶持现有棉纺、种子、脱水菜、粮油、乳肉制品、番茄酱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农民培训年”活动,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季节型向稳定型转变,加快提升劳务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突出抓好“十乡百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特别要围绕中心镇和中心村重点抓好农村道路、供水供电、沼气、通讯、广播电视、农民小康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圈、改厕、改厨,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建成别具一格和具有时代特征的小康村镇。逐步实施整乡整村推进战略,着眼整散治乱、节约土地资源和提高生活服务水平,优化村庄规划布局,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把酒泉建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领先区。
4、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全力抓好交通、通讯、水利、生态等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完成312国道酒泉境内高速公路、敦当高等级公路、通县等级公路建设,开工建设敦格铁路,推进宽带通讯网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百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农村18万人安全人饮工程,力争建设“引哈济党”工程,努力使发展的基础条件有明显改善。积极搞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完善有利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名城、名企、名校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节会经济,在技术、资金、人才引进上取得更大成效。尽快促使酒泉海关运营,建成敦煌国际航空港,完成马鬃山口岸复关和策克口岸货物中转站建设,巩固和完善酒泉和各大中心市场的商务通道,扶持创办一批出口产品基地和创汇企业,开拓中亚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