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大市酒泉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建设文化旅游大市的独特优势。我们将坚持以文化凝聚社会事业,以文化旅游助推经济发展,建成一批文化旅游设施,创建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争取把酒泉建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胜地。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突出城乡文化阵地建设,配套完善市县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场所、乡镇文化站和社区、村组文化活动室,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节会,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开工建设文化馆、体育馆、综合博物馆、“西凉王城”、“天外天太空城”和西部影视基地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充分挖掘利用和保护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一批能充分彰显我市文化内涵、民族民俗风情的音乐、戏剧、影视、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等文化艺术精品,培育文化品牌。积极推动秦腔、眉户、敦煌曲子戏等传统艺术继承和创新,壮大文艺表演业、文化会展业、音像图书业、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服务业、艺术工艺品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集群,推进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和最佳融合。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保护提升精品景点景区,积极谋划建设特色景点景区,重点抓好航天城、西汉胜迹、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景区景点的延伸开发。以重点旅游景点景区为支点,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改造和建设一批旅游星级饭店,规范提升旅游度假村和农家园档次,着力打造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构筑以历史文化游、航天科技游、生态观光游、民族风情游为主体的旅游产业体系。加强旅游商品开发,重点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系列产品,不断提升酒泉夜光杯、敦煌挂毯、酒泉奇石、瓜州锁阳春等代表性旅游商品的档次和市场份额。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全力打造“中国飞天之都”,积极推动旅游经济交流合作,建立以酒泉和敦煌为中心、连通兰州、银川、内蒙古、西宁、拉萨、乌鲁木齐等周边重点城市的大旅游经济圈,力争到2010年旅游年客流达到400万人次,旅游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村教育,逐步实现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向城市集中,培育壮大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力争建成国民教育的大学。坚持科技兴市,围绕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实体,兴办科技示范园区,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升级和产品开发的重大问题,努力在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上取得大的突破。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重点抓好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设备装备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信息预警报告体系,规范发展民办医疗机构,增强全民卫生意识和健康意识。加快广播电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全面普及数字电视,建成酒泉体育馆,积极申办全国性和区域性体育赛事,以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文素质全面提高。
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和谐之市坚持和谐抓民生,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重视民生、推进民生,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让人民群众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坚持把推进全民创业作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增加群众财富的重要途径,围绕工业化、城市化和产业化发展,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扶持创业者兴办产业发展项目,以创业促就业。认真落实就业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性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促进大中专毕业生、新成长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复转军人充分就业。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用工管理、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优抚、劳动力市场等服务体系,有组织地进行大规模劳务输转,以转移促就业。健全就业援助和创业帮扶机制,解决好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在城市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实施农民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开展以失地农民和农村纯二女结扎户为重点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加快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城镇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制度,做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农村人口,城市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城市非职工人群,廉价病床覆盖市县级公益性医院,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供给覆盖全市乡镇“四个全覆盖”,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在城乡中小学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使学生能够上得起学、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继续搞好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完善城镇低保家庭冬季取暖补助制度,加强弱势群体救助和移民扶贫开发工作,不断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酒泉”创建活动,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和预警分析机制,进一步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涉法涉诉案件领导包挂责任制,高度重视解决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及资源利用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力争95%以上的社区、村镇达到平安创建标准。开展诚信酒泉创建活动,发挥政府在诚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探索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为重点的管理路子,逐步建成企业、个人信息数据共享平台。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健全社会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