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叫胡戈的青年,从电影《无极》中截取一些画面,通过重新组合配音,完成了一部极具民间色彩和大众参与性的网络短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小小陋室中诞生的短剧竟然迅速发生"核裂变",短短两三个月间几乎传遍了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其作者胡戈也被媒体命名为"2006网络第一红人"。
这个网络视频短片的"核裂变"效应,让人亲眼目睹了新兴媒体的巨大威力。许多人在为之惊叹的同时,也陷入了巨大的恐惧:幸亏胡戈传播的只是"馒头",倘若他传播的是"炸弹",那该怎么办?新兴媒体的威力如此巨大,人类若没有更好的办法控制这股力量,结局将会如何?
天哪,"馒头"竟然发生了"核裂变"
胡戈,31岁,一个在上海工作的普通青年。去年12月,他看完了陈凯歌的新片《无极》,突然来了灵感。回去之后,他买了《无极》的盗版光盘,通过自己掌握的视频技术,将《无极》改编成一个长20分钟的短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个短剧大部分画面从《无极》中截取,并借用央视"法制在线"的形式展开,通过重新组合和配音,以搞笑方式完成。制作过程只用了10天左右。
胡戈完全没想到自己闷头制作的一道"私房菜",不久后竟成为一个世人皆知的"公共事件"。据胡戈描述:去年12月31日,他做完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想到马上就要过年了,他决定把这个片子当新年礼物发给朋友们。随后,胡戈将这个短剧通过网络传给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并贴在自己的论坛里,"想让大家高兴高兴"。之后胡戈就睡觉了。
 |
"馒头"经过新兴媒体传播发生了"核裂变" |
 |
"馒头事件"在发生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征兆 |
今年1月1日胡戈上网的时候,发现自己创作的"馒头"短剧已经有20多个回帖了,都在夸奖它"好玩、搞笑"。过了两天,胡戈发现一些网络论坛上也有了自己的"馒头"短剧,可能是朋友们转贴过去的,"许多跟我完全没关系的人都在谈论我"。又过了两天,胡戈发现网络上到处都是自己创作的"馒头"短剧,很多网友还找到了他的论坛。胡戈说,自己的论坛本来是一个视频技术网站,但不知怎么突然变成了"馒头迷"的网站。
再后来,大众媒介就开始介入了,一些报纸开始介绍胡戈的"馒头"短剧,电视台也把它作为互联网上的一个现象进行报道,使得这个"馒头"短剧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然后,著名搜索网站"百度"上还出现了"馒头吧","馒头"流传的速度越来越快。
就这样,胡戈和他的"馒头"短剧以惊人的传播速度传遍了大江南北。记者年初八到单位上班的第一天,发现从全国各地回来的同事们几乎都在谈论关于"馒头"的话题。打开MSN,发现不少朋友都将MSN换成了与"馒头"有关的名字,比如,在广州一家晚报工作的小鲁就将自己的MSN名字改成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比无极好看"。胡戈在短剧里穿插的"满神牌"啫哩水、"逃命牌"跑步鞋广告,也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资。
紧接着,媒体暴出了陈凯歌要告胡戈"侵权"的新闻,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在网络上纷纷扬扬,许多名人都参与其中。2月15日,连国家版权局版权司司长王自强都不得不站出来"就'馒头血案'发表看法"。甚至在全国"两会"上,"馒头"事件也成了代表们的一个话题,"馒头"从胡戈上海的陋室一步窜出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而"馒头"短剧走红之后,《帝国时代》漫画版《无极》、《无极》之Flash《大腕》版、《吉祥三宝》之馒头版等跟风之作也纷纷出炉。苏州有创意公司甚至抓住大好商机 ,迅速将"胡戈"注册为馒头商标。2月24日下午,在苏州十全街的一家茶馆里,第一笼"胡戈"馒头正式出锅。该创意公司还一次性注册了包括"胡戈"馒头、"胡戈"花卷、"胡戈"咖啡饮料等在内的30个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