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剑荆
目前,中日关系已降低到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冷点:最高层连续几年没有实质性接触,在2005年的两个重要场合——11月份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和12月份首届东亚峰会——两国首脑的会面仅是礼仪性的,在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之间(更何况是近邻),这不能不说是很不正常的。
2005年,中国民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示威和一直持续到9月份的反对日本“入常”的运动。对不少人来说,“日本问题”上升为中国外交中的最大难题。而在日本,“嫌中”情绪也明显上升,小泉重组内阁,保守势力主导了对华政策。
中日关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日本打出意识形态牌
中日关系陷于困境有深刻而多方面的原因,但就表面来看,是小泉首相不顾中方抗议一再参拜靖国神社。小泉上任以来,在所谓历史问题上采取明显的强硬立场,以至于两国关系就此形成了类似“胆小鬼游戏”的博弈困境:谁先躲开,谁就算输。
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变得越来越倔强,这是中日关系遇到的一个挑战,但不止于此。观察近来日本舆情和小泉内阁的政策,可以看出,日本对华政策出现了一些新动向。
首先,日本开始强调对华政策中的意识形态方面。战后以降,尤其是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很少受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美国知名的日本问题专家肯尼思派尔认为:日本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固定的原则,他们有时也会为外交政策做些意识形态上的解释,但那都是借口,不是真正的动机。
但近来,日本开始强调对华关系上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在首届东亚峰会,它主张东亚共同体应当是讲民主、重人权的组织。日本的这一变化,集中地体现在2005年东京财团对华外交政策研究小组提出的一份报告中。这份报告建议,“日本应该要求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遵守国际准则、改善人权、民主和市场经济方面更加积极”,“中国的政策很容易与当今世界诸如人权、言论自由、司法独立以及自由市场经济等准则发生冲突。日本应该指出事实真相,并敦促中国遵守国际准则和惯例”。日本的这一对华政策动向放在中日邦交以来的历史中衡量,是非同寻常的。
地缘政治思维活跃
其次,日本更为注重对华关系上的地缘政治因素。与意识形态因素不同,地缘政治考虑一直是日本对外关系的重要方面,这与日本岛国的地理位置有关。近代以来,盛行一时的“脱亚论”,20世纪前半叶甚嚣尘上的亚洲主义,战后著名学者梅棹忠夫提出的“生态史观”等,都包含地缘政治的思维成分。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对华政策中地缘因素并不十分突出。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本建立起以日本经济为头领的雁型结构,由日本整合起来的东亚经济体系,将地缘政治考量掩盖起来了。
但随着中国参与东亚经济的竞争,原先的雁型结构瓦解了,日本似乎面临着重回按其自然禀赋所具有的地理政治位置的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缘政治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学者川胜平太在日本《追求》杂志上撰文,主张日本要以海洋联邦对抗“不断膨胀”的中国。其构想的海洋联邦除了包括太平洋以外,还包括中国南部的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的华侨,“如果在东海-南海-东南亚这条连线上建立海洋亚洲联合体,那么,就会出现三个日月状板块与中国大陆对峙的局面”,在这个联邦中,日本可望获得主导地位,发挥领导作用。
这样的地缘政治思维不是孤立的。上面提到的东京财团的报告也明确提出,“跟中国打交道,日本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是一个亚洲国家、太平洋国家和海洋国家的地理优势”,“日本应该重新思考作为全球海洋国家的优势”。对海洋国家的强调,意图显然是为了与大陆区别,尤其是与中国区别开来。
日美同盟关系在2005年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年初,日美举行的安全保障协商委员会(2+2)通过了《共同战略目标》的文件,文件首次明确了过去没有明言的共同战略目标,最值得注意的是将台湾纳入安保范围。2005年10月29日,美日安全咨商会谈(2+2)又达成了《美日同盟:未来的转化和调整》的14页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