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谷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创新推动基层治理,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取得新成效。
坚持系统谋划,一体部署抓安排。制定《2024年甘谷县乡村建设行动工作要点》,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村镇特色,研究提出“村村干净整洁、部分村环境美观、个别村亮点突出”的乡村建设整体思路,各打各的优势仗、各选各的突破口、各走各的特色路,实现乡村建设“多点突破,全面开花”。建立健全乡村建设协同运行机制,突出县委农办牵头抓总作用,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强化统筹协调、具体指导和督促落实。按照《2024年甘谷县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和工作台账,全面实施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五化”建设,累计建成各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29个。
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抓编制。紧扣“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和其他类”五种类型,加快县乡村“多规合一”建设规划编制,分类优化调整全县405个行政村。按照“生活宜居、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产业配套”的总要求,把生态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社会事业等纳入规划主要内容,聘请专业机构,采取“土洋结合”“专家群众结合”的形式高质量编制村庄规划。坚持城郊示范村与城乡环境整治相结合,渭河川道区与北部浅山区示范村产业培育相结合,传统和历史文化村落示范村与保护开发相结合,乡镇政府所在地示范村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南部山区示范村与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累计编制完成实用性村庄规划215个。
坚持资金整合,依托项目抓投入。锚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聚焦群众所盼、发展所需,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整合涉农项目、列支衔接资金,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硬件设施不断完备,教育、医疗、养老、物流等领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年内实施农村供水提升改造工程4个,硬化村内巷道51.65万平方米,实施抗震农房改造320户,改造农村户厕4700万户,新建自然村(组)通硬化路17条45.55公里,实施交通重点建设项目3项。依托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和广电5G-700兆无线网络,在全县405个行政村、5个乡镇社区,建成县、乡、村“三级可控、三级插播、上级优先、应急优先”的应急广播体系。深入实施农村“三大革命”,建成运行垃圾焚烧站7座、中转压缩站18座、污水处理厂(站)5座,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2%。把“五清两改”作为整治工作的突破口,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逐村逐巷“治污治乱”,群众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坚持突出特色,聚焦标准抓建设。围绕风貌整治、塑造特色主导模式,统筹考虑山、水、田、林、路等生产生活要素,全力打造了“渭河、散渡河、清溪河、泾甘路沿线和南后山区”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东川路沿线突出拆违治乱,整体提升沿线人居环境;磐安镇高速出口到镇区在拓宽道路的基础上,对沿线人居环境进行整治,提升镇区颜值;安礼路沿线将乡村建设由公路沿线向村内延伸,大力实施污水管网、巷道硬化等项目,提升村内基础设施条件;沿六古公路设点建成了六峰镇金坪村、白家湾乡马家河沟村、古坡镇古坡村和瓦泉峪村等旅游精品小节点,打造全域乡村旅游;泾甘沿线东北部四乡镇在大力改善村内基础设施的同时,注重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为乡村塑形留魂。
坚持机制创新,规范运行抓治理。不断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办法,尊重群众主体地位,规范运行村民自治组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通过标语、橱窗、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美在我家”为主题的创建活动,以环境卫生集中清理、环境卫生薄弱环节整治、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评创四项内容为重点,不定期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月活动,农村居民的卫生意识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形成了户户参与,人人出力,共建美丽乡村的良好格局。
(新闻来源:天水市农业农村局 转载:马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