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知“马”力
——记“陇原最美乡村校长”马映谦

曾经,这里的校舍“晴天屋顶见太阳,雨天漏雨成竹筛”;如今,学生搬进新教室,校园里牡丹、月季、芍药争芳斗艳,垂柳、雪松、翠柏苍翠欲滴。35年来,马映谦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硬是撑起一所崭新的山村学校。
甘肃省甘谷县礼辛乡杨湾小学地处甘谷、武山、通渭三县交界的西北部山梁上,距离县城100余里。马映谦是杨湾小学的校长,2013年,他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最美乡村校长”。他从1978年5月任教起,就在这里“安营扎寨”,马不停蹄地“拉”着这个小山村的教育整整跑了35个年头,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这里。
在学生眼中他是质朴勤奋的老师,在乡亲们眼中他是“救苦爷”,在家长眼中他是给孩子带来希望的好校长。在他担任校长的18年里,学校年年荣获全乡的先进学校,连续两届荣获县级先进学校,他本人荣获过18次乡级、3次县级先进教师荣誉称号。

杨湾小学地处甘谷县最边远的偏僻山区,和定西最贫穷的通渭县接壤,距离县城100余里。这个覆盖200多户农家、服务半径3千米的小学,现有学生150余人,教师6名。1978年5月,21岁的农村青年马映谦经全县招收教师的考试录用,在杨家湾村开始了教学生涯。
工作之初为胜任教学工作,他把当时每月7元钱的工资全部用来买教学参考书、订阅《小学教学参考资料》,没日没夜地学习。他钻研教学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一次,他肩挑精肥上地,走过了自家承包地几百米也不知道,手里还拿着书在看。因他刻苦自修,教学能力强,一参加工作,学校就把他当做骨干教师培养。当时学校是附中,他就代初中数学,一代就是五年。附中撤销后,就在小学高年级间轮回教学,他把语文、数学课全包干。从1996年起,他一直教毕业班的数学课至今,1999年以来,他带的班级在全乡学业水平测试中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八次名列第一,其获奖次数和档次在全乡教师中是最多最高的。1996年起,他担任了校长职务,工作比以前更繁重了,可是毕业班的把关担子他一直没有卸掉,教学工作没有丝毫懈怠。
马映谦说:“我一生奋斗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在自己执教一生中,服务区里家家都有大学生;二是把学校办成当地一流全县知名的乡村学校,我的愿望逐步在实现”。恢复高考以来,经过这所小学培养的学生,有近百名考入大学,有一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这在全乡的小学教育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县也是罕见的。该校在马映谦担任校长的十八年里,连年被评为全乡的先进学校、连续几届荣获县级以上先进集体。他的人生信仰,就是“一切为了家乡教育”。面对种种荣誉,他谦虚地说:“作为教师,我深感自己教育责任的重大,我愿争做扶孩子们走上知识台阶的第一人,用教师的爱去点亮孩子们心中那盏对未来期许与希望的明灯”。

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马映谦班上学生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牵动着他的心,哪个学生生病了,他买药喂药关怀备至;哪个学生因交不起杂费而面临辍学,他总是不声不响地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为孩子们交上;他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坚持完成自己的学业,想尽了一切办法。
80年代末,当时的农村虽然包产到户,但部分家庭的温饱尚未解决。五年级有一个名叫马秋里的学生,将近一周没有到校上课,听同学说他生病了,马映谦放学后便去看望,一进门看到秋里在炕上趴着,原来两天未进饭食了。由于家里揭不开锅,他母亲外出讨饭几天未归了,从秋里的面色中发现他极度虚弱。面对如此情形,当天中午,马映谦让妻子多做些饭,而他却顾不得自己吃,就急忙给秋里端了去。这天晚上,马映谦和妻子不但带头捐献,而且挨门逐户筹米要面,寻求援助,最终筹得了面粉、土豆和粮食数百斤,解决了秋里家的燃眉之急,并想方设法打听到了秋里母亲下落,让她回到了家里。三天后秋里重返校园,乡亲们亲切地管马老师称为“救苦爷”。
杨家湾小学始建于1931年,七十年代初,校舍一部分是原始的土坯房,甚至一半是七十年代初为办附中用土坯卷的窑洞。九十年代末,校舍还是“晴天屋顶见太阳,雨天漏雨成竹筛”,学生得戴着草帽上课。
面对校舍随时倒塌的危急境况,马映谦一方面积极向上反映,争取项目,另一方面自力更生,挨门逐户发动家长和村里人捐资投劳,艰难地募得现金两万多元,投工500个;在资金缺额不足的情况下,马映谦又以个人名义通过农村信用社贷款三万元。从1997年开始,到2002年经过五年不懈努力,终于修起了三栋12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的教室,初步改善了办学的条件。
马映谦说:“2005年,我外出学习时,看到了城市学校的阶梯式多媒体教室后,为之心动。有了为本村学校建一座多媒体教室的想法,于是借助整村推进的项目,并再次自筹资金,又修起了一座砖木结构的电教室”。他自己动手把学校废弃的圆木锯成木板,用来制作桌面,并自行焊接桌椅支架。在他的努力下,孩子们终于有了类似城市学校的阶梯教室,这是马映谦在乡村学校的一大创举。他还组织群众新修了校门,学校面貌有了很大改变。

在学校整个修建过程中,马映谦既是技工,又是劳工、还是看管人。傍晚,别人都回家吃晚饭了,而他还待在工地上看管学校的财产。
马映谦妻子说:“农忙抢收季节到了,学生家长都要下地,最后教室墙壁罩面还未完成,他劝我把农活放缓一步,我一个人还不算,又叫上弟媳妇来帮忙。”
马映谦:“最后教室内墙粗泥是我一个人完成的。从早到晚,从头到脚,一身泥巴,出入于工地和教室之间,学生戏称我是泥巴老师”。他丢下自家农活任劳任怨、起早贪黑,用半月时间终于干完了。而小麦却干得抓不到手了,望着掉在地里的麦子,妻子心疼地掉下了眼泪,并怒从心生,埋怨说:“不当你的这官,我们也活人,而你却舍不得丢,害得我们好苦!”而马映谦一心想着学生,想着学校,对家人的愧疚之情无以言表,只能以沉默应对。
村支部书记说:“那是2002年5月,毛校长的老母亲身患绝症住院,而学校的修建工作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他白天搞修建,晚上陪母亲,由于没时间休息体力严重透支,在教室屋顶上梁时不幸被房檩砸昏,被送到医院输液后才慢慢缓过神来……卧床一周,他便挣扎着坚持上班了”。这一来,他就无力陪伴将要离世的老母亲,不到一月母亲便撒手人寰,给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使他心如刀绞,泪流满面。当时乡政府来吊唁的领导感慨地说:“你是我见到的最能把公事当私事来干的人啊!”
校舍建设好了,他又着手绿化、美化校园。他先后从天水、甘谷县城、通渭购买了近1万余元的花草树木,杨湾小学成为全乡绿化最好的学校。马映谦校长除了平时课余整理花园,还坚持每天扫校门。由于村里无处倒垃圾,每周末马校长还要拉上架子车,走上来回半小时的路程,往1.5里外的水畔村沟里倒垃圾。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师生们养成了一有空闲时间就整理校园的好习惯。
2012年教师节,是礼辛学区校长祁自成上任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在全乡表彰的五名优秀校长里,有两名从杨湾小学走出来的校长:吕建勇和尉子持。他两人都是马映谦一手培养出来的骨干教师。
如今,马映谦同志已年近六旬,老伴体弱多病,两个孩子大学毕业都不在身边,但他丝毫不为自己着想。一心扑在了家乡的教育上,把家乡教育的提升当作自己最大的抚慰,默默坚守着这片热土,努力燃烧自己,奉献着自己的一生,执着地追逐着山区教育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