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甘谷县新兴镇雒家村党支部书记丁进义,凡是接触过、了解他的人都说:那是个攒劲书记,一个一心为民的好书记。他当书记三年来,和新的领导班子一起苦干,将一个班子涣散、问题成堆的是非村、上访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和谐村、示范村。并且在3年时间里将雒家村的人均收入提高了1000元。
今年“七一”时,丁进义成为我市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雒家村也成为甘谷县上报的惟一一个省级文明村。当村党支部书记之前,丁进义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他凭着自己的聪明能干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有着丰厚的收入,生活幸福殷实。然而当党和人民需要他时,他毅然放弃了自己舒适的生活,选择了为人民群众服务,三年来未拿一分钱的报酬。
“逼”出来的支部书记
雒家村位于甘谷县渭河北岸,陇海铁路傍村而过,全村共有730户3509人。1954年丁进义就出生于这个村。在丁进义的记忆中,他的身影总是游走在故乡之外,与故乡的关系也是若即若离:18岁前他奔走在求学之路上,18岁后他参军成了一名军人,在部队一干就是11年,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3年,丁进义转业到县石油公司。10年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石油工作的经历炼就了他处事果敢胆大心细的工作品质。1993年,丁进义与朋友合伙办起了雒家砖厂,由于经营有方,1996年时砖厂生意兴旺,年收入达20多万元。
就在丁进义的企业走向兴隆之时,雒家村的村班子却陷入最为困难的局面,村班子涣散,问题成堆,老百姓人心浮动,2003年元至10月到了瘫痪的地步。群众着急,新兴镇书记田小陇和镇长郑建子更是着急,丁进义也是暗暗着急。让丁进义未料到的是,田小龙书记和郑建子镇长将目光瞄准了他,他们坚信丁进义就是那个能带领雒家村走出困境的人。他们三天两头来找丁进义,让他担任雒家村党支部书记,前后共跑了10多趟。两位领导的诚意让丁进义很感动,可当他跟家里人一说,一家人全反对,自家的生意好好的,何必蹚那道浑水。到了10月份,农网改造开始后,眼看着由于无人管理,庄里整个乱了套,工作无法开展。一天田小龙找到他,一见面劈头盖脑地骂:“你还是不是人?人家诸葛亮也怕三请,请了你10多趟也不给一句话,你的心难道是铁石打的?”这一通话真正骂醒了他,他反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转业军人,他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当党和人民需要时应当勇敢地站出来。
镇上有任命的意思,那么老百姓能接受他吗?然而在镇上组织村上全体党员进行的民主表决中,大家一致同意。于是在就任的群众会议上,丁进义向父老乡亲表态:“既然大家信任我,我也有决心当好这个领头雁”。丁进义清楚地记得,这一天是2003年10月23日。
乡村里建起教学楼
接任村支书后,丁进义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难心”:长期以来村委会遗留、积压的大小问题大约有100多件,需要他和新的村委会班子去梳理、研究、解决,其中有土地分界问题,宅基地划分问题,邻里关系问题,这些问题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丁进义知道,要做好一村之长,当好雒家村群众致富的带头人,这是他必须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于是他一边挨家挨户地走访群众,与群众谈心,了解群众的想法和愿望,一边物色着新一届村委会的最佳人选。接着,在新兴镇镇委、镇政府的配合和支持下,他一连召开了三次村民大会,2002年11月18日,雒家村新一届村委会领导班子经过群众的选举产生了。新领导班子由7人组成,同时还选举产生了村民代表43人。丁进义将那些热心公益事业的致富能手吸收进入村班子,共同为改变雒家村面貌而奋斗。
“建一座新小学,让我们的孩子们也能像城里的娃一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学习”。上任伊始,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丁进义仍然将新建小学作为新的村班子的第一件事来做。
雒家村小学有8座教室,全是50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房子,多年来的风残雨蚀,都成了危房。“建一座新的教学楼”,这一直以来都是他最大的心愿,也是他当选村书记后给全村父老乡亲的郑重承诺。
可是修一座教学楼并不是盖一座小房子,少说也得七八十万元,上哪儿弄那么多钱?
丁进义想起了省石油公司总经理张德义。2001年,丁进义由于创业成功,被推选为全省石油系统下岗再就业先进个人,受到省石油公司的表彰奖励。省石油公司总经理张德义在交谈中对他不畏艰苦、勇于创业的精神给予了由衷的赞扬,勉励他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并诚恳地说:“丁进义,如果以后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吧!”可是事情都过去快两年了,人家不知还记不记得他?
可是为了孩子,丁进义还是决心试一试。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张德义听完他的讲述后,对他的做法很赞赏,当即答应给20万元建校款。后来丁进义才知道,这20万元是张德义总经理组织全省石油公司员工的捐款。
有了这20万元,他又从县上争取来项目资金30万元,动员村民捐款10万元,其中他个人带头捐款5万元。先后共筹资86万元。2004年春节刚过,就立即开工建设,不到半年时间,一幢漂亮的三层教学楼拔地而起。随后,又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修建教师宿舍、厕所,硬化校园,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村委会决定:每考入二中一个学生,就给任课老师奖励50元。在全村形成了重教兴学的浓郁氛围,连附近村的学生也慕名来到雒家村小学上学。
就着大蒜奔小康
雒家村地处甘谷渭河川道区,群众素有种菜传统,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蒜苗大葱农业产业。
为了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村委会积极与中科院联系,引进巨人1号、铁杆王等大葱新品种,大葱亩产从3000斤增加到1.5万斤,增长了5倍,全村大葱产量达8000吨,蒜苗达3000吨。
为了把大葱蒜苗产品做大做强,村委会组织运销大户和种田能手成立了大葱蒜苗产销协会,发展经纪人20多个,每年联系外销2200多车,销售旺季,一天要外销80车。在雒家村的带动下,大葱蒜苗在邻近五个村的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形成了一品带几村,几村连一线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由于没有产地市场,每到销售季节,货车只能停靠在姚朱公路上,经常造成交通堵塞。学校刚一建成,丁进义书记马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解决蒜苗大葱专业市场问题。通过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很快解决了用地问题,从8月份开始,仅用一月时间,建成了占地8亩的蒜苗大葱专业市场。
据统计,市场建成后,专门从事剥葱皮进行粗加工的人达100多人,剥葱年收入合计达40万左右;装车工30多人,年收入可达40万。仅此两项群众可以增加收入80万元。
让行路难成为历史
雒家村以前全部是土路,凹凸不平,一到雨天,泥泞难行。
尽管丁进义有硬化村上道路的打算,但是由于资金没有着落,他一直举棋不定,未能付诸实施。
2005年8月16日,雒家村召开支部会和村民代表会,大家对硬化道路热情高涨,可面对资金一筹莫展。大伙的态度基本上都是要等到资金到位后再建设。丁进义却认为,既然硬化巷道是非干不行的,迟干是干,早干也是干,还不如早干早受益。活人不会被尿憋死,资金问题可以想办法解决。
在丁进义力排众议下,村委会形成了交通先行的共识。大家雷厉风行,说干就干,16日开会,17日测量规划,20日正式开工,历时2个多月,全部硬化了村上主巷道共计1600米,一举结束了雒家村雨天路难行的历史。
为筹集硬化道路的资金,他几乎磨破嘴皮跑断了腿,除了从县上立项争取来100吨水泥外,凭借自己与县上建筑企业的私人关系,无偿争取来水泥230吨。
为了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丁进义还在村上开展了评选“好媳妇、好公婆”活动;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他还组建秧歌队,去年春节有史以来第一次邀请秦剧团来村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