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甘肃新闻>>甘肃>>正文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三)
(2017/10/13 9:23:46)  来源:甘肃日报  打印本页

图片说明:2009年6月7日,习近平在南梁列宁小学亲切看望孩子们。)

  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奏响“美丽中国”甘肃新乐章

  “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习近平

  甘肃地跨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犹如一道屏障守卫着祖国西北咽喉之地,被誉为“中华民族挡风墙”。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定要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甘肃的新使命。

  (一)

  屏障立,则生态安全;屏障废,则生态失守。

  甘肃,如何守护好生态安全屏障?

  因生态恶化,千里河西走廊,这条见证丝绸古道文明的璀璨玉带,一度成为“风沙走廊”。

  走廊东端,沙进人退,人退沙进。像一根楔子插进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民勤,危在旦夕!

  走廊西端,库姆塔格沙漠正在向世界瑰宝敦煌逼近。危机,咄咄逼人!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决不能让敦煌变成第二个楼兰!

  拯救,刻不容缓!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甘肃全力实施石羊河、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扎实推进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

  千里河西,无论是广袤无垠的戈壁荒漠,还是沙尘肆虐的风沙前沿,人们纷纷行动起来,防沙治沙、关井禁垦、人工造林、围栏封育、生态移民……

  敢教日月换新天,不见绿色终不还。这个秋天,当我们再次踏进河西走廊,耳闻目睹了这样的景象——

  在民勤,治沙成了人们生命中最响亮的声音。一个个草方格压下去,一株株草木长出来,一群群牛羊进棚圈,一座座流动沙丘被固定,肆虐的风沙开始收敛。

  干涸了半个多世纪的青土湖复活了,水面达到了25.16平方公里,阻止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握手”!碧波荡漾的湖水,随风曼舞的芦苇,成群栖息的野鸭,展翅翱翔的天鹅,生机一片……

  西端,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疏勒河的滋润下,生机盎然。在这道绿色屏障温润的臂弯里,敦煌,如碧玉般安详。

  国家工程,绿色梦想。2013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甘肃省生态屏障建设,提升到了国家层面。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伴随着河西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步伐,长江上游、黄河上游和黄土高原三大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与修复同时展开,“两江一水”、渭河源生态治理规划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产业调整等重点生态工程同步进行。

  “栽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这是甘肃很多地方的现实。但再难,也要栽树!再苦,也要播绿!

  治荒播绿,治水稳绿,补种曾经消失的绿色,稳住濒临流失的水土——

  2012年以来,甘肃争取国家发改委下达林业生态项目中央资金80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000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积108.84万公顷。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根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甘肃荒漠化和沙化实现可喜的面积减少、程度降低的“双缩减”态势。与2009年第四次监测结果相比,甘肃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9.14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7.42万公顷。

  绿色在脚下延伸,梦想在心间激荡。今年,甘肃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全面启动。

  (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甘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环境风险和污染防治力度,努力让群众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喝上更洁净的水。

  今年6月11日,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举行。黄河之滨,林阴道上,一道红色的洪流迎着朝阳,向前奔涌。湛蓝的天空,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背景,让人心醉神迷。

  “欢迎来看‘兰州蓝’!”这句浸满着骄傲、洋溢着幸福的话语,让兰州人引以为豪。

  “兰州蓝”,相对的是之前的“黑兰州”——

  20多年前,兰州被戏称为“卫星看不到的城市”,严重的大气污染,使得整个城市像是被罩上了一个黑色的“大锅盖”。兰州人曾自嘲、焦虑:“太阳和月亮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市落实减排、压煤、抑尘、控车等一系列措施,空气质量逐年好转,稳步退出全国十大空气重污染城市序列。

  2001年,按照相对宽松的“老标准”,兰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只有119天。2016年,按照更加严格的新标准,兰州优良天数达到243天。

  一项殊荣印证了对巨变的认可:2015年底,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兰州市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近两年,全国172个城市185批次来兰州学习治理经验。

  “兰州蓝”,已然成为兰州的新名片。

  不止兰州,甘肃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2016年,全省14个市州平均优良天气率为83.6%,同比提高了3.3个百分点。今年1-8月份,全省14个市州平均优良天气率为83.6%,同比持平。

  水与空气,同等重要。甘肃省制定实施《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划定129个县级以上和938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143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

  今年8月,国家环保部发布上半年地表水情况通报,甘肃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2.1%,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6个百分点,没有水质下降和丧失使用功能水体。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必须珍惜。

  甘肃吹响土壤污染防治战役的冲锋号。出台《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实施《甘肃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154个重金属治理项目相继落地。同时,甘肃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国土空间开发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摒弃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2013年以来,甘肃转方式、优结构,建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工业、建筑等领域节能降耗,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基本建成。

  ——资源型城市多产业共生发展金昌模式、农业主产区构建节水型社会张掖模式等30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省深入推广应用。

  ——产业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8大重点产业得以大力发展。

  ——循环经济建设成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全省循环经济项目投资年均达到600亿元以上,有色与精细化工等12条产业链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6%。

  ——科技创新推动低碳发展。甘肃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16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3年下降19.9%,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咬定“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绿色经济,用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生态保护,甘肃正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大地增绿,农民增收。在平凉、庆阳,红彤彤的苹果畅销于全国各地,映红了村民的日子;在陇南、天水,主打“特色”牌的核桃、花椒、油橄榄、银杏等林果业……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绿色就是希望,绿色就是生机。受益于美丽的山水风光,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分享起了旅游“蛋糕”。民勤县西渠镇号顺村,这个距离青土湖最近的村庄,曾饱受生态恶化之苦。如今,建成了集餐饮、住宿、娱乐、乡村文化于一体的号顺生态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傍水而居的人们作起了“绿色文章”,吃上了“生态饭”,农民变身产业工人,人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

  (四)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在甘肃,随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努力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2015年以来,美丽的藏乡甘南,将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了一场漂亮的“环境翻身仗”,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视线所及再无垃圾。

  藏区群众千百年的生活习惯得以改变,装扮一新的高原明珠焕发出璀璨光芒。

  把环境整治作为发展全域旅游、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性工作,向优美环境要效益,以良好营商环境促发展,塑造甘肃的新形象。如今,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的部署,甘肃各地纷纷行动起来了!

  将环境整治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各地各部门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因地制宜,系统治理、标本兼治、城乡联动、共治共享,推动环境治理不断向精细化、科学化、常态化推进。

  生态文明,归根到底,是对美丽心灵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保护生态环境,守望绿色家园,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甘肃向着更绿色、更健康的道路前进——

  在甘肃,生态环保教育已被多地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通过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进课堂,甘肃广泛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实践活动。

  在甘肃,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了全省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党员干部带头践行良好的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在甘肃,生态文化被列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光盘行动、推广节能家电、资源回收、减少一次性餐具……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推动全社会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

  “保护环境,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如今,这样的环保理念不仅在甘肃广大干部群众中口口相传,更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没有制度保障,绿色发展理念就是空中楼阁。

  近年来,甘肃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尤其是出现了祁连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2017年6月2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查处理情况及其教训的通报》,甘肃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已有上百人因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被问责。

  这场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问责风暴,彰显党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意志,犹如“猛击一掌的警醒”,引发甘肃广大干部群众深刻反思、强烈震动。

  今年以来,甘肃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批示精神和中央专项督查反馈意见,深刻反思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的教训,坚决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和修复自然生态。

  目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关矿业权、水电站、旅游等项目已全面停产停业,被破坏的植被正在逐步修复,各水电站已按规定下泄生态流量。

  痛定思痛,知耻后勇。甘肃上下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开展拉网式排查,切实解决各类生态问题,并把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作为反面教材进行警示教育,引导各级各方面和广大干部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形成了重视生态建设、推进生态建设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警示教训,刻骨铭心,发人深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

  眼下,如何真正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环境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已然沉重而现实地摆在甘肃的面前。

  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此作出了具体部署安排:

  ——健全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根据不同类型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差别化的考核制度;

  ——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

  ——加快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依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

  图片说明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渭源县上湾乡,实地考察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设情况。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习近平

  在“朋友圈”晒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孩子上学了要晒,找到工作了要晒,单位涨工资了要晒,搬新房了要晒,买新车了要晒……

  晒出的是个人的感受,反映的却是群众的需求,折射的则是一个国家的民生。

  (一)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告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民生、保障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一枝一叶总关情。2013年2月4日,在兰州五泉菜市场,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蔬菜价格,察看市场供应。

  甘肃,受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限制,群众生活特别是农村群众生活水平与全国相比存在不小差距。

  保障民生,是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底线。

  改善民生,是目标,也是实现人民福祉的一个动态过程。

  定西,是甘肃省中部地区的代表,十年九旱,水资源极度匮乏。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甘肃省提出的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区的设想,由于种种困难,引洮工程“两上两下”。

  半世纪的渴望,半世纪的心血。2006年11月22日,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洮工程再次“上马”。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渭源县上湾乡,实地考察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设情况,并叮嘱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2014年8月6日,甘肃人民翘首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供水工程,宣告一期工程正式运行。

  从这一天起,引洮一期工程正式通水。甘甜的洮河水穿山跨河,哗哗流向干渴了千百年的定西、白银和兰州的7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陇中大地,无数人为之激动万分、为之欢呼雀跃。受益人口最多的定西市,特意将当地一个广场重新命名为“圆梦广场”,并树起了一座“引洮圆梦纪念碑”。

  也是从这一天起,引洮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清冽的洮河水将一路前行,惠及平凉、天水等干旱地区,更多的人将迎来“有水的生活”。

  引洮工程全部建成后,受益区将扩大到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受益人口将达到425万,相当于甘肃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二)

  一杯水、一盏灯、一段路、一间房……凡是老百姓关心的就是民生。甘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努力补齐民生短板。

  出行更加便捷,道路越走越宽。

  ——5年来,甘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9万公里,实现省际主要通道和市州政府所在地通高速公路、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农村通沥青(水泥)路5.1万公里。

  ——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592公里,兰新高铁开通运行,宝兰客专建成运营,甘肃进入高铁时代。兰渝铁路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北上西去,架起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第一条南北向的纵向大动脉,打开了向南出海的大通道,实现西南与西北、东南亚与中亚、“一带”与“一路”三大联通。

  ——民航机场达到8个,年客运量突破1200万人次。

  教室更加明亮,教育更加公平。

  如今,华池县五蛟乡杜右手村农民杜振山,除了在家干农活,还多了一项工作——接送孙女杜雅馨上村幼儿园。2014年,杜右手村办起幼儿园,31名幼儿就近入园。

  以前,村里没有幼儿园,学前适龄儿童有的跟父母去了县城,有的去了外地,有的在家“留守”。

  乡村幼儿园的建设,为广大农村留住了文化中心,也留住了一个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留住了青壮年劳动力。华池县山庄乡尚湾村主任徐国林说:“有一面红旗飘在那里,村子就有了生气。”

  从陇东高原到甘南草原,从河西走廊到陇南山区,甘肃处处红旗飘扬,书声琅琅。

  ——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964所,实现建园总数、在园人数、教职工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四个翻番”,基本构建起了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结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大通铺”历史,基本消除了中小学D级危房,实现全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2016年底,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0%、94%和93%,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甘肃在这一系列民生目标上不断取得进展,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

  甘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民生政策,加大民生投入,连年实施惠民工程,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主要民生指标却稳中有升,近5年省级财政民生支出占比每年都在75%左右。

  实打实的真金白银的投入,让甘肃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越织越密,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甘肃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0万人。

  发展,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

  李海珠,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农民。今年3月,他向工作了26年的酒店递交了辞职报告,回到家乡当起了“农家乐”老板。在他外出务工的这些年,毗邻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后川村因为退耕还林变得越来越美:白墙青瓦风貌统一,车道、停车位宽敞整洁,上下水管网铺设完备。政府引导群众开“农家乐”,全村314户人中,已有78户经营起了“农家乐”,平均年收入10万元,最多的能挣60多万元。纠结了两三年的李海珠决定“豁出去”,回家乡自己干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发展,也为重点就业人群提供了一个实现理想、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

  何俊峰,2012年大学毕业后,成为广河县三甲集镇的一名村干部。近年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学电子商务专业的何俊峰提供了一个广阔舞台。在三甲集镇电子商务中心,他和同事们一起将当地22家企业生产的特色小吃、皮件服饰等产品通过网店销往了全世界。

  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

  就业稳,老百姓的收入得以持续增加。5年来,甘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3%和12%。

  (四)

  “未富先老”是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

  如何解决好养老问题,考验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2013年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餐厅鸿瑞园店。

  得知兰州市已经办了52家虚拟养老餐厅,一年接待22万人次老年人就餐,政府补贴了近200万元餐费后,习总书记高兴地说:“我看这个虚拟养老餐厅一点都不虚,有这么多老人。你们用不多的资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件事做得很好。”

  习总书记的称赞,是最大的鼓舞。

  2016年底,在甘肃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虚拟养老餐厅已经有500多家,注册服务老人超过13万,累计服务老人100多万人次。同时,居家养老服务也从膳食供应,扩大到生活照料、健康医疗、文化娱乐、法律服务、老年大学、紧急援助等11大类70多项。老人打电话提出服务需求,15分钟内就可以得到相关服务。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期待、新诉求,坚持人民共创共享,甘肃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

  今年5月,天水市张家川县南川村白血病患者王哈又该化疗了,妻子马玉琴愁得以泪洗面。

  去年6月以来,王哈先后住院4次,新农合与大病保险认定的可报销住院费用为28.65万元,总共报销了21.83万元,自付6.82万元。再加上不能报销的特效药、检测费、陪护费、营养费,自付部分超过12万元。要进一步进行化疗,家里已经拿不出钱。

  在这个节骨眼上,乡村干部登门提醒马玉琴:有“三户一孤”人员大病救助保险可以报销。马玉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申请理赔,没想到5天后,县里的保险公司就将1.8万元交给了她。

  从2013年起,我省逐步建立完善大病保险制度,目前已覆盖全省约2210万城乡参保居民,累计为全省45万名大病患者报销15.94亿元,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报销的基础上提高了14个百分点。

  5年来,这样的改革措施不断推进,“病有所医”的课题实现了一步一解,健康事业同步发展。

  ——依托覆盖全省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的新农合省级结算平台,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

  ——一些重大疾病患者在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先看病、后付费,解决了重大疾病患者“跑路多”和费用支出负担重的问题。

  ——以“分级分工分病种+医保杠杆撬动”为抓手,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医疗机构监管,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实现了医师、患者、基金“三个下沉”。

  ——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甘肃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意见》,今年年底初步实现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直接结算。

  ——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全省14个市州的所有146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

  ——涉及妇女儿童健康的普惠性项目广泛实施,免费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覆盖全省所有县区,妇幼健康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大幅提高。

  (五)

  梦想呼唤未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衔接甘、陕、川三省的甘肃省陇南市,在大山当中找条道路都难,更不要说有条铁路了呢。

  “什么时候才能坐上火车去富足的地方,让日子过得好些,钱赚得多些?”1996年,在不通火车的甘肃南部宕昌县阿坞乡各竜村,贫困的杨尕女在自家土坯房的墙上,用柴火画了一列长长的火车。

  2016年12月26日,兰渝铁路甘肃岷县至四川广元段通车。当年画在墙上的火车“破空而来”,变成了现实。

  在外地长年打工的杨尕女见证了这一圆梦时刻。

  在哈达铺车站,杨尕女东瞅瞅,西望望,不住地感叹:“以前把火车画在墙上,现在火车竟然开到家门口。”

  从百年前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出构想,到今日列车从黄河岸边、黄土高坡出发,今年9月29日,在历经9年攻坚克难后,长达886公里的兰渝铁路全线通车。

  这是沿线上千万群众祖祖辈辈火车梦圆的时刻。穿越崇山峻岭,火车呼啸南下,带领千万杨尕女们走向富裕。甘肃南部贫困山区的群众离小康梦更近了一步。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直指群众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就能凝聚出每一个人心中的“如意家园”,就能汇聚成一个共同的“中国梦”。

  今年8月21日,西和县拉开了为期七天八夜的乞巧女儿节民间活动序幕。人如海,歌如潮,唱出大家共同的心声:“一唱献给共产党,脱贫攻坚打硬仗,精准施策拔穷根,小康路上谱华章;二唱要唱新农村,家家户户砖瓦房,文化广场真宽敞,大叔大妈会上网……”

  在张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快乐老乡”活动让老乡们快乐起来,唱歌跳舞不落后、琴棋书画有一手、体育比赛勇争先、走亲串友说好话、自娱自乐经常化成为农民文化生活的五个标准。

  在通渭,“耕读传家”成就“家中无书画,不是通渭人”的文化现象,1.3万余名农民“耕罢梯田种砚田”,投身于书画创作和经营。

  让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就会让甘肃更加绚烂多彩,就会让这块古老的土地有更大的吸引力。

  2012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2016年这一数字达到近2亿人次,年度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

  民生所在,国运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今年8月,《甘肃省“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出台,着重围绕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八个领域推进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省委书记林铎指出,我们带领全省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根本目的是要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把为群众谋福祉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让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

  甘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相 关 新 闻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三)·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这样抓作风建设·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全纪实·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这样谋划“一带一路”建设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习近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兰州大学举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图书发放仪式

最 新 图 片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三)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一) 甘肃省“双节”假日旅游井喷式增长(图) 省城各界隆重举行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图) 全省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视频会议在兰州召开(图) 兰渝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图)

 甘肃新闻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三)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三)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一)
·中共甘肃省委召开振兴实体经济调研协商座谈会
·甘肃省政协召开协商座谈会建言重大项目落地
·甘肃省委副书记孙伟在积石山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关于解决天水城区交通拥堵问题,这个网友提了一些琐
·甘肃文艺界迎接党的十九大文艺成果展在兰开幕
·甘肃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暨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推进视
·甘肃省发布新一批诚信企业“红黑榜”
·甘肃省大部出现降水降温天气
·林铎对全省督查工作作出批示
·唐仁健省长主持召开甘肃省政府第166次常务会议
·全省党委督促检查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
·甘肃省“双节”假日旅游井喷式增长(图)
 博 客
·天水这场雪来的太突然
·杨迎勋:晚秋怀感
·嘉陵江隐灵官峡
·醉美水帘洞
·高原:收玉米
·高原:秋天田园
·杨彦东:路过阶州
·佟家宝:白鹭天使
 播 客

·传承伏羲文化
·天水欢迎你
·羲皇故里·天水
·撑起“天水蓝”
·天水在线获奖
·《祖脉天水》第四集
·《祖脉天水》第三集
·《祖脉天水》第二集
 娱 乐

·2017央视中秋晚会曝节目单 成龙等献唱(图)
·马蓉为宋喆苦求王宝强 求其放过(图)
·第31届金鸡奖 范冰冰凭《我不是潘金莲》夺影后 
·说好的世界和平呢?薛之谦昔日医闹事件被扒(图)
·马蓉已被限制出境 其母涉嫌私刻公章(图)
·律师解析宋喆被抓:涉案金额大,最高可判15年(图)
·王宝强前经纪人宋喆被抓 或涉职务侵占(图)
·林心如17年前谈与周杰吻戏:两人都担心口中有异味 
·李晨连唱两首情歌告白 范冰冰用手捂脸超害羞(图)
·许玮甯绿色刺绣礼服裙现身电影节(图)

 社 会
·陨石坠入香格里拉下落不明 归属问题引争议(图)
·“王国军5岁女儿被拐”系谣言
·马云辟谣“10亿豪宅”传闻:看多了我自己都快信了!
·陕西千阳县师生上学途中被野蜂蜇伤
·多地整治“老赖”有奇招 未来微信能标注失信?
·武汉数位网民因杜撰“官方声明”等被依法处理
·把工作带回家做算加班吗?这里告诉你答案!
·重庆一“村霸”因敲诈勒索、打架斗殴被开除党籍 
·七夕快到了,你的表白情诗准备好了吗?(图)
·前中国首富登上中纪委机关报,咋回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