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甘肃新闻>>甘肃>>正文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二)
(2017/10/13 9:17:52)  来源:甘肃日报  打印本页

  粮袋子更满,菜篮子更优,桑田沃野释放新活力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习近平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旱塬定西的日光温室,蹲在地头察看马铃薯原原种长势,详细了解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

  总书记叮嘱,甘肃是我国农业文化发源地之一,农业自然条件多样,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这是找准甘肃农业自身定位的坐标,这是打开甘肃农业明天之门的钥匙。

  甘肃,“瘦”之于山,“瘦”之于水,“瘦”之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先天不足。

  甘肃要强,农业必须强;甘肃要美,农村必须美;甘肃要富,农民必须富。

  重新打量甘肃,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越来越足——

  从陇东黄土高原到河西戈壁绿洲,千里陇原各地自然条件迥异,生态类型多样,农业物种资源极为丰富;甘肃光热资源足,昼夜温差大,水、土、气污染程度轻,特色资源禀赋突出。

  发挥自身优势,突破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甘肃发展现代农业新的激情得以迸发。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郑重提出,甘肃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一)

  民以食为天。习近平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甘肃完善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以水利和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5年来,全省粮食连年丰收,总产量持续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

  一个曾经为吃饭发愁的省份,实现了粮食生产由基本平衡到部分调出的历史性跨越。

  旱作农业,功不可没。

  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缺水是甘肃农业发展最大的瓶颈。

  “一下雨,雨水就收集在地膜下,保墒、保温、增产。”79岁的定西市通渭县北城铺乡徐阳村村民徐有谦活了大半辈子,怎么也没想到,依靠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现在金灿灿的玉米从自家的山旱地里,破天荒地“探出头来”,长成了“铁杆庄稼”。

  以前填不饱肚子的干旱地,穿上了“保墒衣”,变成了“大粮仓”。2016年,全省粮食总产1140.6万吨,仅旱作农业一项就贡献了704.7万吨,用36%的粮播面积生产了62%的粮食。

  旱作农业的“甘肃模式”,不仅确保了甘肃的粮食安全,也对全国北方旱作农业区的粮食安全生产模式探索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甘肃农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名片。

  “小、散、弱”的农业要想强筋壮骨,就得插上科技的翅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每每想起2013年2月3日的那一幕,年近古稀的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名誉所长、省政府参事王一航总是心潮难平。

  那一天,在渭源县地头,他给总书记现场介绍了马铃薯种薯生产流程,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勉励在场人员:“甘肃马铃薯产业发展得很好。你们要进一步努力做好甘肃的马铃薯产业,要做精做深,做大做强。”

  种子,是农作物的生命核心;育种,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产命脉。5年来,头发越来越白,可王一航依然坚守在马铃薯育种的科研前沿,奔波在田间给农民悉心讲授着马铃薯种植技术。他参与选育出了从陇薯9号到14号的一个个马铃薯新品种,创造出了平均一年一个新品种的“奇迹”。一个个新品种通过试种,走进了广阔田野,走进了千家万户。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现在,甘肃马铃薯产业迅猛发展,马铃薯从养家活命的“土豆豆”长成了脱贫致富的“金蛋蛋”。2016年,甘肃马铃薯面积居全国第3位,产量居第2位。

  农业现代化,靠科技进步,也要靠创新驱动,观念和技术双向发力,才能迸发出现代农业令人难以想像的“魔力”。

  王玉霞是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的一位农民。当她第一次听到镇里要在六分村的荒漠上建温室、种瓜菜时,第一个念头就是“疯了”。谁不知道,那里“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连土都没有,咋种?

  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用事实说话:这不是“天方夜谭”。

  技术人员将玉米秸秆、牛粪和废蘑菇渣按一定比例配在一起,就变成了蔬菜瓜果生长的“土壤”;用石头、砖、水泥砌起日光温室墙体;然后是自动化卷帘、水肥一体化、智能化操控……现代化组装的一项项新技术让人目不暇接。

  从不相信到积极参与,再到信心满满,2013年到现在,短短4年多时间,王玉霞已在肃州区的戈壁荒滩上搭建起了420多座温室。

  “戈壁滩上种出来的蔬菜品质特别好。”王玉霞说。一年四季,鲜翠欲滴的西红柿、辣椒、豆角、西瓜等瓜果,不但源源不断地从昔日的戈壁荒滩上生长出来,而且备受广州、上海、江苏、新疆等地客商的青睐,一座温室一年收益有2万多元。

  尝到甜头的王玉霞还成立了陇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600多户农户与她一道在戈壁上实现“致富梦”。

  戈壁农业,这一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让昔日的不毛之地生机盎然,堪称变废为宝,点石成金!

  在不打井和保持用水总量平衡前提下,甘肃合理开发利用河西走廊闲置的戈壁、沙地、盐碱地和丰富的光热资源,在适宜地区集成运用有机营养枕、水肥一体化、保护地栽培及光伏新能源等技术,将探索发展“戈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抓手。

  在戈壁农业的引领下,甘肃毫不掩饰自己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22年,河西地区沙漠戈壁将新建30万亩高标准设施农业,初步建立河西走廊农业产业带,将河西走廊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亚、西亚、中东欧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

  (二)

  如果说超乎想象的戈壁变沃土,彰显了科技创新进步的力量,那么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调强优势,调大产业,则显示了甘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甘肃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供给。

  今年9月7日晚,兰州,甘肃国际会展中心。

  在2017甘肃农业博览会“品牌农产品市州长联合推介会”上,全省14个市州相关负责人竞相登台,为自己家乡的优质农产品“鼓与呼”,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营销盛典”——

  “兰州的百合、韭黄、甘蓝等高原夏菜色泽鲜艳、菜香浓郁、营养丰富,在国内大中城市十分畅销,丰富了全国人民的‘菜篮子’。”

  “张掖的蔬菜喝的是祁连雪水,太有名了,因为怕人上来哄抢,所以没敢带到今晚的台上来。”

  “想要美就要多吃定西的马铃薯,因为它是‘白富美’——白,就是马铃薯内瓤白沙沙,口感好;富,就是富含各种营养元素;美,就是具有很好的减肥美容功效。”

  ……

  一个个市州相关负责人如此自信幽默、妙语连珠,是陇原大地五彩斑斓的特色产业给足了底气。

  头顶还是这片蓝天,脚下还是这块土地,谁能想到,穷山瘦水、干旱贫瘠的甘肃,能有如此丰富的菜篮子?

  定西的洋芋,河西的制种玉米,平凉、庆阳的苹果,陇南的油橄榄、花椒……现在,甘肃的牛羊肉、马铃薯、苹果、中药材、玉米制种、苜蓿草等多个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中药材、玉米制种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5位……

  一个从种植到加工、储存、交易、研发、检测等较为完整的中医药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今年9月26日,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启动。

  草食畜、林果、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渐入佳境,食用百合、油橄榄、黄花菜、小杂粮、苜蓿草、鲑鳟鱼等一大批区域性特色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引人注目。

  曾经农副产品匮乏的西部甘肃,现在成为全国“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也被农业部列入规划的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西北温带干旱及青藏高寒区设施蔬菜重点区域。80%以上的苹果、50%以上的马铃薯、35%以上的蔬菜、70%以上的中药材销往省外。

  不仅如此,新鲜农产品还漂洋过海,销往美国、欧洲、中亚、东南亚等74个国家和地区,丰富了“世界餐桌”。

  (三)

  甘肃农产品要迈向更为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努力。

  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甘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传统农业向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引导和鼓励科技、经营等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发展,扶持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这些能够走向市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下,甘肃农业产业化扬帆起航,从低水平到现代化,从粗放生产到集约经营,从“种植+养殖+加工”“贸易+工业+农业”到“市场+企业+基地”“名牌+优质+特色”,甘肃农业底气越来越足、腰杆越来越硬,农业产业链不断增粗拉长,培育出一批有特色、有规模、叫得响、信得过的绿色食品品牌。目前,甘肃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累计超过1600个。

  在这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单枪匹马、跟风作业的农民联合起来抱团取暖,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在市场寻找起了真正的“黄金”。

  今年9月13日,在第十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甘肃省水果、蔬菜、中药材及国际产能合作推介会”上,张掖市发年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崔发年一口气签订了金额高达1.4亿元人民币的5份合同,将张掖的洋葱、土豆、胡萝卜、大蒜等卖到了越南。

  借助“一带一路”东风,2014年,崔发年创立的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客商合作,将家乡的蔬菜,也是我省第一批鲜活农产品直接出口到中亚,而且“一炮走红”。

  如今,甘肃蔬菜经霍尔果斯、喀什卖到了中亚、俄罗斯、西亚、南亚等地。

  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河西走廊开启“凿空之旅”,也打开了东西方农业文明交流融汇的大门。石榴、苜蓿等西域作物,从此根植于中原;中国的丝绸、茶叶等也借此道一路向西。

  悠悠驼铃,回响千载。“一带一路”建设春风化雨,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努力下,甘肃农业正在发生美丽的嬗变,一片片零碎分散的菜地、果园,正式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之中,成为国际农业产业链上一个个紧密相连的环节,环环相扣、利益共享。

  沿着古丝绸之路的“屯垦农脉”,外向型农业逐步成为甘肃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方向。

  这一方向,越来越清晰;这一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稳。

  (四)

  重农固本,安民之基;“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如何稳住“三农”这块“压舱石”?“稳”,就是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行之有效的政策。

  “稳”字当头,也要在“改”字上做文章。“改”,就是要深化农村改革。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要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创新完善发展体制机制,尤其是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优化资源要素,激发农业内生动力。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作为全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9个整省推进试点省份之一,甘肃勇于担当、大胆创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这是农村产权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这是一项重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机制创新——

  从今年9月开始,甘肃全力推动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各地农村正聚焦实行“股份制合作”这个核心,让农民拥有股份,打造“股份农民”,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实现“耕者有其股”。

  “三变”改革,正在成为千里陇原广袤田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破解当前“三农”发展瓶颈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的重大效应。

  “稳”,更要稳中求“进”、稳中有“进”,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进”,如何见实效?必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拓展产业链,激发新动能。在统筹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和特色村镇建设的同时,我省深度挖掘多种功能,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探索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碧绿的蔬菜,圆润的果实,袅袅的炊烟,望得见的乡愁……当农业变得赏心悦目,集传统农业与现代时尚于一体的采摘游、生态游、养生游等旅游新兴业态在千里陇原不断涌现。

  厚植农业发展优势,培育壮大新业态。今年,国家级高原夏菜知名品牌示范县榆中县,打造起了全省首个田园综合体,并被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确定为全国8个田园综合体示范试点之一。在田园综合体,农业不再只是提供食物,而是被赋予休闲、养生、娱乐、文创等功能。

  这不仅仅是榆中的探索。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甘肃将打造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种植业“接二连三”,致富路越走越宽。在大西北,一场深刻的变革,已经起步。甘肃农业,迎着现代化的晨曦,加速“拔节抽穗”,茁壮成长;沧桑古老的黄土地,在现代农业的明媚阳光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图片说明: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陡峭山路来到山大沟深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看望东乡族群众。图为习近平在村民马麦志家,和一家人唠家常。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扶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甘肃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习近平

  一种信念,凝聚着力量;

  一种梦想,昭示着未来。

  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开启了一场实现中国梦、夺取新胜利的伟大进军。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不辞辛劳,风尘仆仆,先后来到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临夏州东乡县布楞沟村,只为看最贫。他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同乡亲们手拉着手唠家常,询问粮食够不够吃,低保有没有保证,看病有没有保障,孩子有没有学上,年货有没有备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贫开发上,要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此时此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上,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8年的时间。

  甘肃,决不能拖全国后腿!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甘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采取超常规办法,大力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行胜于言、言行一致,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一)

  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在全国都是典型的。

  经过3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甘肃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终于圆了温饱梦。

  然而,甘肃的家底仍然让人如坐针毡——

  甘肃仍有58个县区市分属六盘山区、秦巴山区、藏区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加上17个插花县区,贫困地区几乎覆盖了所有市州。

  2016年底,甘肃贫困人口数量排在全国第8位,贫困发生率排在全国第4位。

  而且,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

  今年,甘肃排查出以临夏、甘南和定西、陇南等“两州两市”为重点区域的23个特困县、40个特困乡镇和3720个特困村。这些地方大多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保障滞后,产业体系薄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甘肃的脱贫攻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在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等,总会提及甘肃、念兹在兹。

  对标中央要求,切实扛起责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短短4个多月时间,甘肃已连续召开省委常委会、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全省脱贫攻坚推进大会、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专题工作会等高规格会议,层层传导压力,强力压茬推进。

  夺取伟大胜利,务必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今年6月30日,省委书记林铎主持召开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研究出台了《关于调整加强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力量的意见》。

  聚焦“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把精力和心思聚焦到脱贫攻坚大决战上,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摆上重要位置,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将最强的领导力量、最优的帮扶资源向特困县乡倾斜。

  ——实施省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制度,实现特困县、特困乡省级领导联系包抓全覆盖。

  ——将省直和中央驻甘单位帮扶优势向特困县、乡倾斜,帮扶资源及能力最强的单位和企业被调整到特困县、乡。

  ——选优配强驻村帮扶工作队,确保6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靖远县2个“岷漳地震”灾后重建易地安置移民村都派有驻村帮扶工作队。

  ——继续实行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畅通精准扶贫“滴灌管道”。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今年6月26日,甘肃省脱贫攻坚推进大会现场,6名省级领导干部、21名省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13个市州有关负责同志与省委省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

  责任书就是军令状。甘肃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相关行业部门在脱贫攻坚中的责任,细化实化了“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五级书记”一起抓、部门联动促攻坚的大格局。

  (二)

  追求梦想,离不开正确的方向;砥砺前行,更需要清晰的路径。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不让甘肃的贫困人口徘徊在小康门外,靠短期措施、常规手段难以奏效。必须以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中之重、坚中之坚来抓,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大力开展“绣花式”扶贫,真正把精细精确精微的要求具体化。

  全面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甘肃坚持问题导向,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的问题,以全面查找问题、深入分析问题、扎实整改问题为主线,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特殊困难群体和突出难点问题,持续推动精细精确精微“绣花式”扶贫,全面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和水平。

  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关键环节,甘肃今年归纳梳理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管理、扶贫资金、统筹协调等6个方面34个突出问题和95项整改措施,逐项明确责任单位、配合单位、落实单位和完成时限。

  在反复征求各市州和省直相关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突出问题整改方案》。这既是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负面清单,也是推进整改的任务书、时间表和施工图。

  精准扶贫,首先要搞清楚“扶持谁”,确保“扶真贫”,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找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2013年,甘肃识别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村6220个、贫困人口552万人,并建立了全省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今年又组织乡村干部、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开展“回头看”,挤出“水分”。

  甘肃坚持动态调整管理,脱贫的出去,返贫的进入,坚决纠正穷人被遗漏、富人戴穷帽问题,以识真贫确保扶真贫。

  精准扶贫,还要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十二五”以来,省级财政不断优化支出结构,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屡创新高。今年,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到127.84亿元,增长28.76%。

  甘肃着力破解脱贫攻坚资金“碎片化”管理、“撒胡椒面”分配的难题,搭建资金整合平台,改革资金拨付方式,将涉农资金切块下达到县,重点用于特困片带和贫困村、贫困户。2015年、2016年,整合省级部门涉农资金1008亿元。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必须用好管好。

  甘肃靠实各级各部门监管职责,强化财政监督和审计检查,深入推进“两查两保”专项行动,查处不正之风保障扶贫政策落实、查处腐败问题保障扶贫资金安全,使扶贫资金成为“碰不得的高压线”,有效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滴漏”。

  (三)

  目标找准,管道畅通,又有真金白银,就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让更多“扶贫活水”瞄准穷根精准滴灌。

  扭住到村到户这个精准扶贫的核心,甘肃根据贫困村、贫困户需求清单,不断探索完善“七个一批”精准脱贫路径: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易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扶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及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实行清单式管理,使行业扶贫政策、资金、项目、力量进一步聚焦扶贫对象。

  这是精准施策、全方位出击的基本战术。

  布楞沟,在东乡语中意为“悬崖边”。4年多前,这里处处是破碎的耕地、光秃的山岭,村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

  进村入户嘘寒问暖,亲切看望东乡族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

  总书记的嘱托,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在中石化的帮扶下,一条20多公里长,平展展的水泥硬化路,将村子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还解决了整个布楞沟流域6个乡镇、20多个村、2万多群众的出行问题。

  吃水,也不发愁了。随着东乡县中西部农村人饮安全工程的实施,布楞沟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布楞沟村许多群众在自家院子最醒目的地方,自发立起一块刻有这样两行大字的水泥碑。

  路通了,水来了,漂亮的新农村院落盖起来了……

  现在,甘肃所有建制村都通了沥青(水泥)路,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贫困户危房改造110多万户,实现了贫困村动力电、标准化卫生室、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产业富民是打开贫困枷锁的“金钥匙”,当务之急是让贫困群众拿到“金钥匙”,会用“金钥匙”。这就要增强贫困人口发展致富的能力,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

  布楞沟极度干旱,满目尽是黄土,两边大山寸草不生。

  难道这里的土地只能生长贫穷?

  东乡人擅长养羊。以前囿于缺水,布楞沟人不敢奢望养太多的羊,养羊最多的马建英也就养了16只。如今,水通了,路通了,政府大力扶持圈舍修建、发放养殖贷款,养羊变成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马建英养的羊增加到200多只,全村存栏羊已达数千只,今年甚至远销到了北京。

  思路一变天地宽。如今的甘肃,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等贫困地区传统主导产业方兴未艾,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新兴扶贫模式落地生根,为农民致富打开一扇扇崭新的门。

  位于秦巴山区的陇南,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风景秀美、物产丰富,但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大批的土特产烂在地里都没人要,形成了“富饶的贫困”。

  跨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连通网络里的近在咫尺。电商扶贫让陇南的特色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出了大山,卖上了好价钱。

  陇南市诞生了西北首个淘宝网市级地方馆、西部首家电子商务教学培训全日制学校。国务院扶贫办将陇南列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试点市”,商务部也将陇南列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目前,陇南市开办网店已达上万家。“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以花椒、核桃、苹果、中药材等为代表的陇南特产在网络上销量持续上升,有效解决了贫困乡村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促进了农村增收致富。

  缺资金、贷款难,一直是阻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拦路虎”。甘肃激活金融扶贫一池春水。实现金融服务网点贫困乡镇全覆盖;创新实施1000亿元产业扶贫专项贷款、特色农业产业保险等一系列金融产品;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量身定做可贷款5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截至目前,累计发放贷款434亿元,惠及近400万贫困人口。

  “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扶贫,“扶智”是前提。

  “总书记坐在我家的土炕上,叮嘱我要让孩子好好读书,要有脱贫致富的信心。”每每想起总书记亲切的话语,布楞沟村村民马麦志心头总是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现在,布楞沟小学翻修一新,漂亮的两层教学楼,铺着绿色塑胶的小操场,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学校还前所未有地开设了幼儿班。

  让知识改变命运,避免贫困代际传递。“办学条件好了,曾经不愿让孩子上学的东乡人,现在对教育空前重视了。”布楞沟小学校长马春山激动地说。

  挪出“穷窝”斩断“穷根”。甘肃有200万人生活在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既然老天不照应,甘肃以易地扶贫搬迁为突破口,让深山里的群众搬出穷窝,走向全新的生活。

  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郭连德以前住在半山腰,几间土坯房漏雨裂缝,吃水不便,一天得挑三回。一下雨,泥泞的路就将他和村民们“锁”在了山中。

  现在,他们搬到了村部旁边的安置点新居。这里水泥巷道、农电线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白墙红顶的安居房宽敞明亮,自来水通到了灶台旁。郭连德还在卫生间安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浴霸,忙活一天,还可以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

  (四)

  80岁的马岗,原本就住在元古堆村村部旁边。他享受了政府危房改造政策的福利,盖起了4间新房。

  “以前土坯房四周裂缝,下大雨时那个心慌啊,担心房子会塌掉。出门几乎没有路,吃水要到山沟里挑。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还吃上了自来水。这日子,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我们真是托共产党的福!”老人激动地说。

  其实,元古堆村最大的变化,还是村民思想观念的解放,从过去的“要我脱贫”变成了“我要脱贫”,大家提起精气神,迈开大步往前赶。

  “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的话语,铭刻在元古堆人的心间。

  扶贫首当“扶志”。在各级的帮扶下,元古堆村从方式方法、制度机制等方面入手,营造勤劳肯干的氛围,帮助群众树立起市场意识,主动对接市场,激发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元古堆村还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探索形成了“母畜寄养+农户分红”“资产收益扶贫”“互助增信金融扶贫”等6种产业扶贫新模式,不断拓展群众增收渠道。

  黄吉庆是村里的养鸡状元,但以前他可是个低保户。

  2012年底,乡里找到他,帮他协调贷款,鼓励他发展林下养鸡。在技术人员指导下,黄吉庆的鸡越养越多。这几年,他还清了10万元贷款,也还清了9万元的外债,日子越过越好。如今的黄吉庆,最爱看致富节目,考虑更多的是怎么创品牌、办网店,把鸡卖到更远的地方。

  脱贫有多难,这片黄土地上的人就有多拼。

  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在甘肃,种种“加强版”“创新版”的脱贫攻坚方法不断推出,很多“老大难”问题有了针对性解决方案,一条条脱贫致富的新路正不断在人们的脚下伸向远方。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如今,东西部扶贫协作对甘肃“两州两市”深度贫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实现了全覆盖:

  天津市从1996年起就对口帮扶甘肃,近年来重点帮扶甘南州及25个县区;2010年,厦门市对口帮扶临夏州;2016年,福州帮扶定西、青岛帮扶陇南。

  中组部、全国妇联、中国证监会、国侨办、国务院扶贫办、南开大学等中央、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等持续定点帮扶甘肃重点贫困县。

  你帮一把,我扶一程。甘肃除了强化定点对口帮扶、深化东西扶贫协作外,还创新社会参与扶贫工作机制,持续推动“行业协会”帮扶、“民企陇上行”行动,动员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力量,合力奏响扶贫开发最强音——

  甘肃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92.19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22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2%下降到10.9%。

  展望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将首次告别绝对贫困。

  甘肃,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


相 关 新 闻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四)·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三)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这样抓作风建设
·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全纪实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这样谋划“一带一路”建设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习近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最 新 图 片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四)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三)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二)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一) 甘肃省“双节”假日旅游井喷式增长(图) 省城各界隆重举行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图)

 甘肃新闻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四)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三)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二)
·甘肃践行习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纪实(一)
·中共甘肃省委召开振兴实体经济调研协商座谈会
·甘肃省政协召开协商座谈会建言重大项目落地
·甘肃省委副书记孙伟在积石山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关于解决天水城区交通拥堵问题,这个网友提了一些琐
·甘肃文艺界迎接党的十九大文艺成果展在兰开幕
·甘肃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暨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推进视
·甘肃省发布新一批诚信企业“红黑榜”
·甘肃省大部出现降水降温天气
·林铎对全省督查工作作出批示
·唐仁健省长主持召开甘肃省政府第166次常务会议
·全省党委督促检查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
 博 客
·天水这场雪来的太突然
·杨迎勋:晚秋怀感
·嘉陵江隐灵官峡
·醉美水帘洞
·高原:收玉米
·高原:秋天田园
·杨彦东:路过阶州
·佟家宝:白鹭天使
 播 客

·传承伏羲文化
·天水欢迎你
·羲皇故里·天水
·撑起“天水蓝”
·天水在线获奖
·《祖脉天水》第四集
·《祖脉天水》第三集
·《祖脉天水》第二集
 娱 乐

·2017央视中秋晚会曝节目单 成龙等献唱(图)
·马蓉为宋喆苦求王宝强 求其放过(图)
·第31届金鸡奖 范冰冰凭《我不是潘金莲》夺影后 
·说好的世界和平呢?薛之谦昔日医闹事件被扒(图)
·马蓉已被限制出境 其母涉嫌私刻公章(图)
·律师解析宋喆被抓:涉案金额大,最高可判15年(图)
·王宝强前经纪人宋喆被抓 或涉职务侵占(图)
·林心如17年前谈与周杰吻戏:两人都担心口中有异味 
·李晨连唱两首情歌告白 范冰冰用手捂脸超害羞(图)
·许玮甯绿色刺绣礼服裙现身电影节(图)

 社 会
·陨石坠入香格里拉下落不明 归属问题引争议(图)
·“王国军5岁女儿被拐”系谣言
·马云辟谣“10亿豪宅”传闻:看多了我自己都快信了!
·陕西千阳县师生上学途中被野蜂蜇伤
·多地整治“老赖”有奇招 未来微信能标注失信?
·武汉数位网民因杜撰“官方声明”等被依法处理
·把工作带回家做算加班吗?这里告诉你答案!
·重庆一“村霸”因敲诈勒索、打架斗殴被开除党籍 
·七夕快到了,你的表白情诗准备好了吗?(图)
·前中国首富登上中纪委机关报,咋回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