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翅 助你飞翔
——我省近年来残疾人事业发展综述
甘肃日报记者 朱婕 王雨 邹海林
身着整洁的白色工装,28岁的杨阳站在“放心主食”销售亭内熟练地向顾客介绍着各种食品,尽管腿部有残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工作。杨阳说:“我的梦想就是自食其力,是残联让我实现了梦想,终于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了,我很珍惜!”
近年来,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省各级残联组织脚踏实地帮残疾人办实事,创造性地开展康复、就业、扶贫、教育、维权等工作,帮助更多像杨阳一样的残疾人实现梦想。一次次扶残助残行动的深入开展、一个个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的陆续出台,全省187万名残疾人共享着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基本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参与社会活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
康复服务 为命运带来阳光
“红灯亮了停一停,黄灯亮了等一等,绿灯亮了走一走……”5月7日下午,看到十几名3到4岁孩子在老师柔和的提示声音中,做出了完全正确的动作,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主任助理吴燕萍自豪地说,“我们的孩子们可聪明了,你们看看,进步有多快啊。”
自豪的背后,是我省积极争取实施的各级各类国家资助康复项目。截至2013年,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已接受国家人工耳蜗救助项目的听障儿童336名,接受国家助听器项目的听障儿童1044名,650多名听障儿童分别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就读,康复率达70%以上。
近年来,省残联积极推动完善康复政策体系,健全康复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康复工作,留下了一段闪光的足迹:
全省建立起38家符合国家标准的各级残疾人专门康复服务机构;已培养了一支100多人的省市级康复专业师资队伍,多渠道培训社区康复协调员近万人;我省争取实施各级各类国家资助项目、国际国内慈善援助项目近100个,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视力残疾康复服务、听力语言残疾康复、社会化精神病防治、肢体智力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共帮助120万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40万残疾人实现不同程度康复,32万多重度和重病残疾人得到政府大病救助;86个县市区全部开展了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覆盖社区1249个,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的残疾人达到60万人。
康复,为许多残疾家庭的命运带来了一缕阳光。5月7日,在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家长陈维新站在窗边专注地看着自己4岁的儿子在老师带领下做游戏。孩子三岁时被医院诊断为听力障碍,虽然通过植入人工耳蜗可以恢复正常听力,但费用最少也得20多万元,这对家境困难的陈维新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多方打听,陈维新得知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正在实施“七彩梦行动计划”贫困聋儿康复救助项目,可以免费为急需帮助的贫困聋儿植入人工耳蜗,并开展为期一年的语言康复训练,他急忙带着孩子来到这里。经过手术和半年多的训练,陈维新欣喜地看到了儿子一天天的变化,从简单的“爸爸妈妈”到现在的日常生活语言交流,“真是跨越式的进步,”陈维新说,“我想让儿子长大了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到学校上学。”
授之以渔 让生活更有尊严
触摸试卷,或者拿个放大镜凝神细看,然后用打孔的方式“书写”答案,在参加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甘肃辖区考试中,12名来自兰州、临夏、张掖等地的盲人考生和低视力考生聚精会神地答着试题。
通过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是盲人取得在医疗机构从业资格证书和盲人按摩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必备条件,此后,可在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按摩或申请开办盲人按摩医疗机构。目前,我省已有1208名盲人取得保健、医疗按摩资格证书,414名盲人取得医疗按摩专业技术职称。
“没有残疾人的小康,不可能是全面的小康、真正的小康;没有残疾人的幸福,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美好的中国梦。”省残联有关负责人说,扶持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使他们从依靠国家、社会和亲属救济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就能缩小这个特殊群体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更加自信。
从2009年开始,省委省政府连续5年将残疾人群体列入为民办实事计划,覆盖了全省86个县90%的乡镇。同时,尽可能多地通过“农家店”“农家书屋”和政府公益性岗位等安排残疾人就业,每年组织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外出务工1万人次、协调各级政府公益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4000人以上;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城镇实际在业残疾人数达到10.87万,8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
在残疾人扶贫方面,我省十年累积投入各类扶贫资金8.46亿元,扶持80多万名残疾人,其中40多万人脱贫。值得一提的是,从2012年2月开始的双联行动中,残疾人成为最大的受益群体之一,全省至少有10万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因此受益。
有尊严、有梦想,残疾人一样可以活得幸福,活出精彩。他们中,涌现出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代表:被同龄人称为“兰州海迪”的西北师大附中学生刘大铭;全国自强模范、在轮椅上实现了马铃薯产业年产值近亿元梦想的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晓梅;在临洮县创办残疾人苗木种植扶贫基地的杨安东……
权益保障 让梦想飞得更高
轻点鼠标打开熟悉的绘画网站,背景音乐是《隐形的翅膀》,兰州市城关区42岁的残疾人海亚灵开始临摹一幅绘画作品。指着电脑、画笔、水粉颜料和纸张,海亚灵笑着说:“这些都是区残联给我送来的。”
海亚灵肢体残疾,独居,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她还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城关区残联、街道和社会爱心人士不定期会为她送去米、面和油等生活必需品。2012年11月起,区残联还派专人每天为她送来15元的免费爱心餐,让她衣食无忧地去圆自己画画的梦想。
像海亚灵一样,目前,兰州市城关区已有1950名重度残疾人享受到了区残联提供的这种“阳光家园”生活照料、生活技能训练、工疗、娱疗、辅助性就业等综合服务。
保障残疾人的权益,让其更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平等地享有社会公共资源,是残疾人工作重要方面。近五年,我省各级累计争取整合投入26.3亿元,实施各级政府残疾人民生实事项目、重点业务工作项目、社会组织援助项目160多个;建立各级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19个,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救助服务1722件(次),减免诉讼费、代理费400多万元;建成省残疾人阅览服务中心、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12个市及部分县设立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残疾人文化、艺术、体育丰富多彩,一批优秀残疾人代表展示了自强奋进的良好形象;近200名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以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身份实现参政议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来。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等活动的蓬勃开展,使残疾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浓浓关爱。志愿者助残、科技助残、文化助残、捐资助残等多种形式助残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更多像杨阳一样的残疾人实现着就业梦、康复梦、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