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3工程解读之十三:彰显人文特质 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甘肃日报记者秦 娜
甘肃旅游资源的富集程度居全国第二,境内云集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源远流长的伏羲文化,历史悠久的大地湾文化,横贯东西的丝路文化,纵贯南北的黄河文化,精美绝伦的石窟文化,形态多样的长城文化等,这些丰富的文化类型为甘肃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区域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甘肃也是全国旅游资源密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融合。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甘肃省162家A级景区中,文化型旅游景区107家,占总数的66%,文化旅游资源的体量、结构、资源竞争力和价值均高于自然旅游资源。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入境旅游者对甘肃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文化艺术资源的兴趣比例分别为60%、42%、34%,甘肃的文化旅游资源已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同度,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甘肃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虽然甘肃拥有众多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很多文化旅游资源还处于沉睡状态,已开发出来的文化旅游品牌还存在知晓度和美誉度不足的情况,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移率与发达省份之间存在着相当差距。
“差距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我省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带来了机遇。”西北师大旅游学院院长把多勋说。在他看来,全面梳理我省旅游类文化资源,建立数据库,并尽快按示范区要求编制全省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避免无序开发造成资源浪费已成当务之急。
“要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还是要紧扣丝绸之路这“一带”做大文章,可以说,如果能把丝路文化做足、做大、做好,就能把甘肃整个文化旅游产业支撑起来。”把多勋说,他认为丝绸之路甘肃段是整个丝绸之路最精华的区段,把这样一条“中国甘肃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廊道”推介给全世界,应该极具吸引力。同时这个廊道正好可以和“自由、自助、自驾游”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相契合,通过合理设计和打造,每年5月到10月可以吸引大批游客,发展空间很大。
“旅游企业作为示范区的内容生产提供商,就是要通过我们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甘肃康辉国际旅行社总经理龚羽飞认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最终要通过项目来实现,他们也正在着手开发“走读甘肃——文化传承与教育”文化旅游项目,希望建立起国际性的通识教育交流论坛,通过论坛吸引家长带着孩子来游甘肃,体验传统文化,实践“教养在路上”。她同时建议,在甘肃建立一个文化创意硅谷,吸引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围绕甘肃文化做时尚现代创意,把甘肃文化旅游品牌推向世界。
旅游业属于高级的文化类服务业,要把文化传递出去并感染每位旅游者,达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有一批具有人文素质的从业人员。“从这个层面讲,由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合作,打造一个培育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这也必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龚羽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