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民情 解民忧 促发展 转作风
——甘肃四十万干部结对帮扶四十万特困户纪实

新华社记者 陈 俊 王 博
“我过去在村里当过文书,说起来,我还是老哥哥您的秘书呢!有啥困难就跟我说!”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甘沟乡圪村村部的炕头,省林业厅副巡视员王成锁对干了40多年村支书的任志智说。
“现在就是路不好走,还有吃水困难。”对任志智反映的困难,王成锁一一认真记下,尽管任志智担心道路泥泞湿滑,王成锁仍坚持第二天一大早就动身入户。
这是发生在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的一幕。“双联”行动以全省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为重点,40多万名干部结对帮扶40多万特困户,通过实际行动察民情、解民忧、促发展、转作风。省里要求干部要带着感情下基层,利用这个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的机会,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同他们交心,把他们的真实意愿和想法反映好,把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好。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永靖县的关山乡山大沟深,平均海拔在2400米左右,属二阴山区,全乡八成以上都是山旱地,十分适宜种植百合。但是百合在常温下不耐储存,当地交通极其不便,又没有大容量的冷藏库,百合挖出来就要在地头赶紧卖掉,农民对价格根本没有发言权。
作为联系关山乡7个贫困村的帮扶部门,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干部走访农户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决定为关山乡建设一座储量为400吨-500吨的百合冷藏库,目前冷藏库已经打好桩基。看着两个月后即可建成使用的冷藏库,南堡村村民唐致玉有掩不住的喜悦:“以后百合就可以商量个好价格再往外卖了,这使我们种植户能从根本上受益。”
“双联”行动不仅是服务群众的“直通车”,也是锻炼干部的“大课堂”、提升干部素质的“助推器”。甘肃省高院、省公安厅等部门纷纷派出年轻干部到联系县、乡、村挂职常驻,在服务群众中转作风、长才干。
甘肃省高院6名年轻干部3月19日来到关山乡6个行政村任村支部副书记。这些村的农户散居在山顶和沟底,年轻干部有的一个月间走村串户穿破了两双鞋,有的为走访一户农家在山路上步行一个半小时。他们慨叹从没见过这么干旱荒凉的农村,没想到百合虽贵农民却没赚多少钱,他们为自己如何与终日在田间忙碌的农民交心而动足脑筋,更为成功调解一起村民间的纠纷、化解了矛盾而兴奋。常驻红楼村的省高院干部贺晨说:“如果能使村民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自己能摸索出一套乡村工作法,我们在村里就没有白待。”
甘肃省卫生厅驻渭源县莲峰镇选道村的蹲点干部通过在农户中走访、交流了解到,选道村小学教学条件差、部分特困品学兼优学生还面临失学的困境,考虑到仅靠一己之力难以彻底解决这些困难,他们就利用微博平台进行了披露,引起了不少省内外爱心人士的关注。许多企业在看到信息后,表示愿意对选道村小学进行定向援助,并计划利用现有教室改建为学校爱心图书室和实验室,同时给在校200名学生提供学习用品。 (新华社兰州4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