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大潮中,一股巨大的文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陇原大地掀起。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艺精品层出不穷,一个崭新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格局正在初步形成。
文化自觉,引领文化大省建设
甘肃,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在文化建设上大做文章,甘肃有足够的资源与信心。
从文化特色大省、戏剧大省到文化大省建设,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视从没有停止过。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我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探索文化大省建设之路,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的战略部署与务实行动:
同年5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戏剧大省建设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努力实现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
之后,省上先后召开“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研讨会”等多个重要会议,对文化大省建设的目标、任务、途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举办了相关讲座和培训班。
2011年11月,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就文化大省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作出部署。
随后,在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省研究制定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
同时,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王三运、省长刘伟平为组长的甘肃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推进小组,全面组织指导和协调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工作。
为落实好《意见》,我省又研究制定了《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要政策实施办法》《甘肃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加快推动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办法》《甘肃省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等多个操作层面的配套文件。
2012年2月,《甘肃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出台,从财政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八个方面予以明确。
随着政策保障到位、推进力度到位,在高度的文化自觉引领下,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正逐步向纵深推进。
体制改革,激发文化企业活力
4月15日,甘肃省演艺集团公司正式成立,这是我省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标志着全省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又迈出了重要步伐。
事实上,早在2010年,甘肃省杂技团作为全省首家文艺院团转企单位就率先完成改制。两年“闯市场”的探索与实践,省杂技团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也更加坚定了“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的信心与决心。
如今,转企改制已成为很多国有文艺院团的自觉行动,正在顺利有序推进。改革为发展注入了活力,戏剧精品佳作不断涌现。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音乐剧《花儿与少年》,陇剧《官鹅情歌》《苦乐村官》,京剧《丝路花雨》,秦剧《百合花开》,电视连续剧《老柿子树》等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文艺舞台精彩纷呈。
与之相对应的是,从2006年起,按照既定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我省其他文化领域的改革也全面展开,并取得实效:
以甘肃人民出版社为基础、以读者杂志社为龙头组建的甘肃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目前已拥有11个刊物、8个出版社;甘肃日报社剥离广告、发行、印务等部门,组建了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全省出版系统推行了全行业转企改制;兰州电影厂、省音像出版社、省广播电视报社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全省10个市州、51个县区电影公司全面完成改制;组建成立了甘肃省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广电网络整合工作已全面完成;着力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改革,14个市州、83个县区完成改革任务;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明确了改制单位名单……
文化产业,显现蓬勃发展生机
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明显效益。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经历了事业向企业的蜕变后,在做好主业的同时,2009年底以来,读者出版集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涉足资本运作和战略投资,先后完成6个战略投资项目,实现融资2.2亿元。与此同时,集团以品牌为依托,把触角伸向数字出版、动漫、网络、旅游等产业,取得显著成效。
按照坚持产业聚集抓园区、市场主体抓集团、支撑发展抓项目的总体思路,从2008年起,我省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读者新媒体基地、新华物流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动漫、数字出版、网络传媒、文化创意等新型文化业态逐步兴起。
与此同时,我省于去年修订下发《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改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启动了文化产业发展改革专项资金资助工作,为47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资助,撬动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3.3亿多元。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库建设,遴选出178个涵盖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入库。去年,通过银文对接会等方式,推介优秀文化产业项目200多个。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12月,省委首次召开全省文化产业大会,省委书记王三运对会议的召开专门作出批示,省政府与各地、大型文化企业签订了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并提出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保障措施,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全面实现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5%的目标。
公共文化,惠及城乡普通百姓
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我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进一步满足普通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我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五大惠民文化工程。目前,已建成农家书屋14930个,覆盖全省84.89%的行政村。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基本实现。甘肃国际会展中心、甘肃大剧院等一批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41122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建设任务通过验收。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设备设施逐步完善,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的放映目标。
群众性文化活动也蓬勃发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采取集中采购和招标的形式,组织各级文艺院团下乡演出。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各级院团分赴1225个乡镇、124个社区开展送戏活动,演出5743场,观众达693.2万人次,真正把文化送到了群众家门口。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在国家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扶持下,全省各级政府共投入60多亿元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