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国·辉煌甘肃30年
我的生活我做主
——改革开放30年我省农村居民生活发生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是我省经济快速增长的30年,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快速改善的30年。据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的调查数据表明,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8.9元,比1978年增长22.1倍。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农民收入结构不再单一如今,山丹县位奇镇芦堡村村民童家辉开着五菱汽车,穿梭在城乡之间跑运输,年纯收入可达到三四万元。
童家辉是河西地区最早的“农民有车族”。1979年,芦堡大队干部李长福组织村里人到青海石油管理局基地烧砖,可以算是我省最早的一批农民工了。到现在,芦堡村已建立了5个劳务基地,造就了28位资产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建筑企业家,年劳务输出村里650人、收入500多万元。童家辉打工攒钱买了车,村里还有90多户农民也有了私家车。
改革之初,农民收入单一。1978年,我省农民纯收入中72.79%来源于集体统一经营收入,20.26%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改革30年来,家庭经营纯收入平均每年增加48.5元,2007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达到1426.86元,占全年纯收入的61.27%。农民不再束缚在土地上,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上升,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登上农民增收的大舞台,工资性收入成为家庭经营收入中最大的亮点。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716.43元,成为增收的生力军。
1978年至1989年,随着包产到户、农村经营体制等一系列改革的深入推进,我省农民收入平均以两位数高速增长。1990年以来,全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产品走向“大流通”,支撑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到199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一举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393.05元。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农产品供过于求、卖难突出、农民收入徘徊阶段,从2001年开始,我省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重增加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发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了新的增长点。特别是2004年以来,省上全面落实对农民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农民卸下了沉重的税费“包袱”,激发了增收的积极性,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8.9元,比2001年增长54.37%,年均增速7.5%。这个数字对于西部欠发达省份的甘肃,实属不易。
农民的生活换了方式农民收入增加了,存款多了,并不意味着他们花钱就少了。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环境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农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17多元,比1978年增加1929元,增长21.88倍。
“大包干以前,我们村吃着救济粮,经常饿肚子,住着破旧的茅草房。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吃鸡鸭鱼肉不算稀奇,家家住上小洋房,用上了沼气、液化气、电磁炉,户户都有电视机、DVD、冰箱、手机。”高台县城关镇国庆村67岁的村支书李在林说。
李在林的生活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农民生活水平的历史性巨变。
30年前,我省农民大都是吃自己种的粮和菜,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民货币收入增多,实物消费逐渐向货币消费转变,饮食更注重营养可口,肉、禽、蛋、奶摆上了农家餐桌;30年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为农家“四大件”,如今已被彩电、摩托车、冰箱、电脑等耐用消费品所代替,手机在农村已非常普遍;30年前,农民凭票买布裁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农民穿衣也向成衣消费转变,由“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越来越讲究穿着的款式、花色和质量。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居住支出295.23元,比1978年增加291.14元;人均住房面积由1980年的13.87平方米增加到19.46平方米。在住房宽敞的基础上,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占人均住房面积的40.6%,部分富裕的农民还盖起了洋楼和别墅。
城里的生活并不遥远
金川区宁远堡镇马家崖村女能人李小芸,曾是个地道的菜农,如今在金川区城南农贸批发市场租了50平方米的铺面、雇佣两辆大卡车贩菜,还在城里买了一套150多平方米的楼房,两个孩子也在城里上学。“宁远堡农民人均耕地仅1.6亩,单靠土地,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解决农民增收的办法就是发展小城镇,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城市建设者和个体户。”宁远堡镇干部说。
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目前,我省已建成小城镇457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36.50%。小城镇的迅速崛起,一大批“农民”也先后变成了“市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金川区依托金昌市这个工业城市的辐射和吸纳功能,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使40%以上的农民就地转向二三产业,30%以上的农民专门发展城郊农业,打造“城市厨房”,形成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发展格局。山丹县清泉镇从抓基础设施,配套水、电、通信入手,走活了城镇化建设一盘棋,2.8万人口中的一半已办理了城市户口,变成了既有城市“绿卡”、又有承包地的新一代城市居民。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处处展现着现代农民的生活气息,漂亮的小洋楼,让农民彻底告别了过去人畜不分、柴草乱堆的生活方式,配套完善的图书室、文化广场、健身中心等,让农民享受着与城里人同样的文化娱乐。
改革开放30年,希望的种子已经长成了幸福的大树,茂密的枝叶间飘逸着诱人的果香。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将目光聚焦“三农”,部署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广大农民群众的好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