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浩接受《经济日报》专访时强调: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本报北京3月4日电(记者 张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专访。陆浩强调,甘肃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陆浩说,甘肃省近年来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甘肃省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省内自给自足,这是历史性的转变。适应这一新变化,甘肃提出并实施了工业强省战略,实现了由解决温饱为主向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转变。从2001年到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97亿元增加到900亿元,增长了2.03倍;利润由7000万元增加到200多亿元,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
陆浩强调,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甘肃是老工业基地。过去,国有企业由于机制不活、设备老化、包袱沉重,一度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为此,全省从下放国有工业企业管理权入手,集中力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了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重组。通过改革,一大批国有企业摆脱了困境,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的发展。
陆浩强调,企业成长壮大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甘肃工业发展是依托资源开发起步,主要是以石化、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工业。甘肃把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切入点放在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上,坚持将技术改造同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同延伸产业链结合起来、同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对“两高一资”型的老企业开展了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十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400亿元,实施了一批重大技改项目,使支柱产业装备水平全面提升、产能迅速扩张、能耗污染降低、效益大幅提高。
陆浩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甘肃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工业与农业缺乏内在联系,严重影响城市辐射带动力的提高。全省围绕构筑工业强省的产业新格局,大力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启动实施了“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河西风电走廊的战略构想,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制药、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现代服务业八大产业,着力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陆浩强调,工业化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投资,甘肃坚持以对内开放带动对外开放,把自身的优势同投资者的优势有效地对接起来,找准互利共赢的结合点,着力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甘肃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逐步吸引了国外企业入驻,有效地缓解了投资主体少、投资不足的矛盾。随着招商引资取得实质性进展,甘肃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国有企业在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陆浩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不断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是重要标志,而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甘肃在大力发展工业、提高当地城市吸纳富余劳动力能力的同时,抓住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推进的有利时机,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转移就业,形成了以培训促就业、创业的发展模式,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增添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