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2006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格尔木建设工地亲切接见了中铁二十一局卢长德、李建民、王江为、杨洋、王建东5位青年技术人员。周德民摄
10月31日下午5点多钟,随着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兰青铁路增建二线工程八盘峡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沸腾了。
“总书记给卢长德他们来信了!”正在忙碌的施工人员奔走相告,传递着这个激动人心的喜讯。
胡锦涛总书记的信是这样写的:“卢长德、李建民、王江为、杨洋、王建东同志:你们好!读了你们的来信,去年我同你们在青藏铁路格尔木建设工地帐篷里交谈的情景又历历在目。得知你们一年来工作和学习取得了新的进步,我感到十分高兴。现在,你们又转战到兰青铁路增建二线工程。在这里,我向你们,并向为我国铁路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中铁二十一局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
“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发展目标任务,给我国铁路建设带来了重要机遇。作为铁路建设大军中的青年技术人员,你们生逢其时、大有可为。”
“做梦都没有想到总书记能给我们回信。”读着来信,中铁二十一局西格二线常务副指挥长卢长德心潮澎湃,“总书记的期望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将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在推动铁路建设和国家发展中建功立业”。
2006年7月1日是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在我的一生中,2006年7月1日是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坐在灿烂的阳光里,精精瘦瘦的李建民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这一天,我见到了敬爱的胡锦涛总书记,也体会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的一片真情”。
在八盘峡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李建民深情地回忆起那令人难忘的一幕:“2006年7月1日,是个举世瞩目的日子。这一天,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完通车典礼后,又到青藏铁路视察工作。当时我和小杨、江为、建东在帐篷里整理资料。一抬头,就看见总书记正向我们住的帐篷走来。他面带笑容,边走边和旁边的项目经理卢长德亲切地交谈着。”
“当时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李建民说,“我屏住呼吸,直到总书记走进帐篷,才相信眼前的一切都是真的”。
“总书记和我们一一握手,亲切地询问我们什么时候参加工作、从哪儿毕业、参加过哪些项目建设,我们一一作了回答。”
“随后,总书记又走到我的床前,问我们晚上冷不冷、平时的伙食如何。他还风趣地问能不能坐一下我的床。”
李建民笑了。他说:“本来我非常紧张,但这句玩笑让我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总书记坐在床边,紧紧地搂着我的肩膀,招呼记者过来给我们照相,感觉就和自己的亲人一模一样。”
李建民还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02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视察青藏铁路时,让有关部门给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人员每月发10元钱的生活补助。
“没想到时隔4年之久,总书记还记着这件事。”李建民说,“他快走出帐篷的时候,突然停下脚步,问我生活怎么样。我说挺好的,他又问10元钱补上了没有,我说补上了。总书记笑着说,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随后,他特意去了厨房,了解职工的伙食情况。看到案台上放着水灵灵的青椒、白菜,冰柜里装着新鲜的牛羊肉。得知职工一日三餐都安排得比较丰富,总书记说,大家在野外施工十分辛苦,一定要把伙食搞好,吃饱、吃好,保证身体健康”。
25岁的杨洋谈起当时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回忆说,当时总书记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铁路建设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你们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修建青藏铁路这个几代人的梦想,今天在你们手中实现了,感谢同志们为青藏铁路建设作出的贡献。今后几年是我们国家铁路建设的黄金机遇期,希望你们为国家铁路建设继续努力奋斗!”
望着胡锦涛总书记离去的背影,杨洋的心里激荡着万丈豪情。他说:“总书记的关怀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征途上奋勇前进。”
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能够参与青藏铁路建设,我们深感自豪与骄傲
攻克一道道难关,突破一个个禁区,经过10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多的艰苦奋战,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建成通车。
胡锦涛总书记在通车典礼上说:“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一成功实践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成青藏铁路这一壮举,将永远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能够随同10万筑路大军参与青藏铁路建设这一伟大壮举,我深感自豪与骄傲。”今年才24岁的王江为说,“虽然这是一段充满挑战的岁月,但也是人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
回想起第一次上青藏线的情景,卢长德和他的同事们一样,“一辈子也忘不了”。
“2001年6月9日,我接到了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通知,兴奋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就收拾行囊,随同大家一起赶到了格尔木。虽然有着足够的心理准备,但面对的现实还是让我始料未及。”卢长德说,“工地上没有水,没有电,甚至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除此之外,风大、沙大、太阳辐射强。在工地上跑一天,浑身又痒又疼,手上、胳膊上一层一层地脱皮。最难忍受的是蚊子的叮咬,尽管戴着面罩上工地,但一天下来,额头上、手上还是青一块、紫一块,肿得跟面包似的”。
在格尔木,大家都有着相同的经历。来自定西的王建东说:“那时候,我最怕黄风暴。一刮起来就天昏地暗,黄沙满天飞,石头遍地跑,据说最大的黄风暴能把人刮走。有时候半夜醒来,帐篷就被风掀翻了,睡在床上就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星”。
“一次,我正在做饭,起了黄风暴,帐篷像一面旗帜飘在了空中,锅啊碗啊的一眨眼就飞出了帐篷。还有一次,我们正在工地上忙着,天边一股黄沙滚滚而来。情急之下,我们钻进铲车的车斗里才躲过了一劫”。
这些听起来耸人听闻的情景,在青藏铁路建设者的眼里再平常不过。
“和那曲相比,格尔木好多了。”李建民说,“我是2003年3月到那曲的。那一天,车从格尔木出发,越走越荒凉,连续十几个小时的路程竟然看不到一户人家。到了项目部,周围死一般的寂静,白茫茫的雪地晃得人睁不开眼。只有偶尔出现的牦牛,才能让人感到一点点生命的气息”。
“在海拔4700多米的那曲,高原反应十分强烈,头疼欲裂、浑身乏力,还整夜整夜地失眠。但在度过适应期后,我还是很快投入了工作。”李建民说,“青藏铁路是世纪工程,全国人民都很关注,我不能因为遇到一点困难就退却,也不能因为个人原因影响工程进度”。
“作为安全质量方面的负责人,我就得负起责任,确保工程质量不出一点问题。一次,在涵洞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模板移位,我让工程队立刻返工。包工头说如果放他一马就给我2000元,我当时一口就回绝了。那个包工头气急之余,说等工程结束了要好好修理我一顿,给我点颜色看看。我当时也挺害怕的,但一想到这是国家重点项目,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青藏铁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高原气候特点,对混凝土的要求也与内地有很大的不同。“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坍落度、泌水率、抗压强度等这些常规指标,还要对含气量、抗裂、抗冻、抗渗、耐腐蚀性等作出试验检测。”王建东说,“我每天根据不同的环境,随时要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调整。至于每天要打多少个水泥试件,我说不出来,反正很多,可以说不计其数。由于整天和混凝土打交道,两只手上到处都是血口子,疼得要命”。
和李建民、王建东一样,卢长德、王江为、杨洋都在青藏线上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日子。他们战风雪、斗严寒,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上,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保证着工程的顺利进行。
蓝天白云下,铁轨像一道飞奔的巨龙,一天一天地向前延伸。当青藏铁路正式通车的消息传到祖国四面八方时,奋战了整整5年的建设者们发出了由衷的微笑。
你们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这是赞许,更是鞭策和动力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年的日历很快就翻到了头。
在这一年里,卢长德、李建民、王江为、杨洋、王建东转战到兰青铁路增建二线工程。
走进八盘峡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猎猎彩旗迎风招展,建设场面热火朝天。“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给中铁二十一局青年技术人员的回信精神,为实现我国铁路发展的战略目标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的标语格外醒目。
“一年过去了,总书记和蔼可亲的面容、平易近人的神态仍然如在眼前,关切的问候、深情的嘱托仍然回响在耳边。”已经成长为中铁二十一局技术骨干的王江为谈起2006年7月1日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的一幕,仍然激动不已。
“总书记说我们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这是对我们的赞许,更是鞭策和动力。”王江为说,“只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争创一流业绩,才能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
在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鼓舞下,王江为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学习上。“我虽然也是大学毕业,但学的是公路专业,对铁路可以说一窍不通,整理施工资料时有些术语都不懂。”为了不影响工作,王江为买来大量的专业书籍,整夜整夜地泡在书本里。工作中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一年下来,王江为进步不小。他高兴地说:“现在,工作起来感觉轻松多了。前段时间,我整理的资料档案还受到了国家档案馆领导的好评。”
采访中,王建东给记者展示了和总书记的合影。他激动地说:“那是一个值得永远回味的时刻,也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日子。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胡锦涛总书记离开后,王建东、王江为、杨洋一同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杨洋的一席话很有代表性:“在青藏铁路建设的过程中,冲在最前面的是党员,奋战在最艰苦岗位上的是党员。我们的副总经理王柏春,一年四季怀里揣着药瓶,但还是坚持奋战在第一线。由于长年在缺氧状态下工作,他的血液过浓,每次到西宁的第一件事就是换血。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
经过组织一年来的悉心培养,杨洋、王建东、王江为已经成长为中共预备党员。“这是无上的荣誉,我要倍加珍惜,在本职岗位上真正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以一流的工作业绩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杨洋的脸上充满着自信。
已经是中共正式党员的卢长德,永远处于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在参与青藏铁路建设时,作为项目经理,卢长德差不多每天都是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熄灯。2002年10月,藏北高原大雪纷飞,寒风呼啸,他带领3名技术人员和16名职工,克服了头疼、恶心、浑身无力等高原反应,扛着测量仪器,徒步对项目区26公里的线路进行中桩复测。一连几天,他都是晚上去医务室,白天上工地,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现在,他又为了西格二线工程,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他说:“总书记给了我们那么多的荣誉,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就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有所作为。”
你们生逢其时、大有可为。这是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10月15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开幕。
卢长德、李建民、王江为、杨洋、王建东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在八盘峡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收看了电视直播,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
“十七大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非常振奋人心。”卢长德说,“那一瞬间,胡锦涛总书记一年前接见我们的场面再次浮现眼前,于是萌发了给总书记写信的念头。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向总书记说说心里话,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学习情况”。
第二天,代表着5位青年技术人员心声的信件写好了,随之被寄往北京。
让卢长德没有想到的是,十七大刚刚闭幕,他们就收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
读着总书记的回信,卢长德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总书记在信中说,‘作为铁路建设大军中的青年技术人员,你们生逢其时、大有可为。希望你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自觉加强学习,矢志艰苦奋斗,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我国铁路发展的战略目标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这是殷切的期望,更是巨大的鼓舞,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几天之后,一份落款为卢长德、李建民、王江为、杨洋、王建东的《倡议书》出现在中铁二十一局广大青年的面前:“我们是继往开来的新一代,当建设祖国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的时候,我们要勇敢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创造属于我们的光荣”。
他们在《倡议书》中呼吁,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因报效祖国而永恒,让人生因服务人民而壮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肩负时代重任的一代青年,一定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谱写出更加华美的精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