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省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去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前往用工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苏州、青岛、新疆等地务工就业的人数分别是18.5万、15万、17.5万、15万、12.55万、11.7万、31.83万人,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就业密度最高,同时我省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人数也在逐年扩大,这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把劳务输出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出去就是一片艳阳天
日前,记者在青岛采访时正巧碰到了前往当地联系学生就业的临夏州农校杨报安校长一行,杨校长高兴地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到就舍不得走了,临夏州农校的毕业生以往都安排在省内就业,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我们也想把该校学生的就业范围扩大到全国。后来,通过省政府劳务办驻青岛办事处任杰主任的牵线,我们首次带着50个学生的档案前来“投石问路”,谁知到海尔集团等著名企业考察后,感觉双方合作发展的机会非常多,经过磋商,又增加了170名学生,并通过青岛市外来劳动力市场正式签订了安置协议。杨校长感慨地说道:“通过首次成功合作,给我们最大的触动是,甘肃边远地区的学校要勇于向外发展,走出去就是一片艳阳天。”
今年17岁的胡丹去年从兰州市28中考入省农垦中专2006级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她告诉记者,报考这所学校,就是看中这里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非常好的就业前景。“在大学生都难以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形势下,能上这样的学校并早早知道未来就业岗位,一家人都感到心里踏实多了。”
外来人员促昆山跳跃发展
因为拖欠工资、工伤认定、少发加班费等问题而到政府劳动部门投诉的现象在我省许多地方普遍存在,并不时见诸报端,而每年春节前为农民工讨要工资也几乎成了省市两级劳动监察部门的主要工作,但记者此次在长三角地区采访时却很少发现当地企业拖欠务工人员工资的问题。常熟市劳动监察大队的负责人解释说,劳动监察部门在当地的主要任务是政策宣传和定期督促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就早早介入调查,争取协调解决,各类企业大多能积极配合,老板们绝不会因为拖欠工资等问题而使企业形象受到损害。
昆山市人事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前几年到广东、深圳打工的人流一度使铁路、公路运输难以承受,但由于用工制度的不规范,任意克扣工资等现象,导致近年赴广东、深圳打工的人数减少,出现了企业老板上街设摊招人的被动局面。而长三角地区就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认真规范用工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改善员工工作生活环境,提高聘用人员待遇,积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些“人文”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得国内打工潮开始转向江浙沪地区。回头看昆山近年来的跳跃式发展历史,1万多家企业落户昆山,使这里成为国际知名的工业园区,这不仅与政府及相关部门全力营造招商、亲商的环境氛围分不开,也与大力聘用外来人员就业创业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青岛青睐甘肃籍务工人员
青岛市外来劳动力市场闫志德主任介绍说,在国家的支持下,青岛市正在利用邻近日本、韩国的地理优势和处于环渤海的区位条件,打造中国最大的加工区。在目前青岛打工的百万外来务工人员中,甘肃籍务工者大多吃苦耐劳、善于学习,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到甘肃等西部地区招聘员工,庞大的劳务输出大军中既有农村富余劳动力,也有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他们敞开大门欢迎甘肃人才来青岛发展创业。
做大做强劳务品牌致富
主抓全省劳务输转的省政府劳务办主任王百平认为,我省地处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加快劳务输转工作是全省的一件大事。2006年全省劳务收入突破了120亿元,树立了定西拾花工、建筑工,永登消防工、电子工,白银保安工,天水“白娃娃”家政工等多个劳务品牌,通过打工脱贫的农村家庭成千上万,其中一些打工者在外挣钱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甘肃人的骄傲,也将甘肃精神、陇人品格传播到了省外,充分证明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这项战略决策不仅符合甘肃实际,更是一条使群众快速致富的捷径。他指出,要把我省劳务输出的这个朝阳产业做大做强,今后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加强培训,着力提高劳务输转质量,鼓励有实力的单位或个人创办技能培训学校,将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搭建平台,努力扩大境外就业规模;夯实基础,加强省、市、县、乡、村多级网络建设,及时地把信息传送给广大群众;制订政策、鼓励回乡创业;加强协作、拓展劳务市场;健全机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实现劳务人员由“游击队”向“集团军”转变、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由“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由“东南飞”向“凤还巢”的根本转变。本报记者梁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