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处方”种地
——我省测土配方施肥节能增效纪实
临泽县平川镇农民钟永吉爱在田间地头动脑子,他一直在琢磨一个听起来似乎是“妄想”的问题———怎样能少施肥,节约成本,还能让庄稼长得好?
村里人也都以为这是异想天开,钟永吉也一直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
去年春季,当钟永吉拿到土肥站工作人员亲自送来的一个种地“处方”时,恍然醒悟,凭借他积累起来的经验,当时就断定:“照这个方子种,肯定能增产。”
今年春耕时,钟永吉和村里人都再次按照“处方”施肥种制种玉米,因为这个小小的“处方”,在过去的一年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每亩地不仅通过节肥节水省下了79元,还因为土地肥力增加多收了42元。
农民所说的种地“处方”,名叫《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
正是这个“处方”,两年时间改变了我省50万农户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种地方式,让“粪大水勤,不用问人”的传统施肥观念彻底改变,取而代之的是“缺什么补什么”、“吃饱不浪费”的施肥理念,全省600万亩耕地按照“处方”吃上了“营养餐”。
据省节水与土肥总站统计分析,去年,项目区亩均节肥4公斤,亩均增产粮食牗以小麦计牘30公斤,每亩节本增效40元,总节本增效2.4亿元。
显然,这样的数字足以说明测土配方施肥对于我省农业发展意味着什么。
两年前,由国家财政补贴,我省选定了张掖市甘州区和天水市麦积区作为测土配方施肥试点项目县。
最初的调查,令技术人员大吃一惊:甘州区农民种植一亩制种玉米施用化肥竟达100公斤以上,化肥成本要占毛收入的30%,远远超过了合理施肥量,其中大部分是尿素和磷二铵等高浓度化肥,其施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4倍、全国的2.2倍。
如此不合理的施肥量竟然没有一个农民提出过异议,很少有农民知道施氮、磷、钾的比例为1∶0.35 ∶0.12 ,这让技术人员连说“没想到”,同时也感到要让农民转变传统的施肥观念和科学施肥,迫在眉睫。
超量施肥,不仅造成严重的浪费,也对作物生长没好处,还会造成土壤污染。而要消除这种可以说已经“根深蒂固”的不合理施肥现象,并非易事。
因为土质不同、气候不同,技术人员要在一个项目县采集不同的土壤样品2000到4000个,进行测试分析,然后才能做出最合理、最准确的施肥“处方”。
“我刚开始不相信他们说的,我种了几十年的地,难道还不会种?”甘州区甘浚镇三关村农民李兴军起初和大多数农民一样怀疑测土配方施肥。因为这种怀疑,技术人员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因得不到农民的支持而变得艰难。
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各地农业土肥管理部门艰难地完成了土样采集和分析,可是怎么能让农民接受他们所制定的施肥“配方”呢?
他们想到了一个农民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给项目区每户发放一张《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没有强制,只是建议。建议卡上清晰地给出了合理的施肥结构,农民可以自主购买化肥,技术人员免费给农民进行指导。
事实推翻了农民心中原本很深的传统施肥观念,有些农民甚至用“神奇”来形容测土配方施肥。渐渐地,《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在农民中有了一个通俗的叫法———“种地的方子”,把建议卡看作是技术人员给耕地开的“处方”。
“往年我的8亩地,要买1000多元的化肥,去年,技术人员给我送来了《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我照卡买,才花了710元,产量不但没减,每亩地还增产28公斤,配方肥真是神了!”山丹县清泉镇北滩村农户曹让说起测土施肥的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去年,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增加了10个。测土配方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全省共采集土壤样品近5万个。同时,结合采样广泛开展野外调查,共调查施肥农户2.5万户,年土壤样品分析能力达1万个……
施肥方式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改变,科学施肥的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增加。
今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单位一下子增加到了34个,国家财政补贴新建的18个项目县每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要在40万亩以上,去年8个项目县每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扩大到60万亩以上,前年2个试点项目县每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扩大到80万亩。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句古老农谚如今在我省广大乡村又有了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