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严存义
金秋时节,美丽的高原之城拉萨市,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记者在市区徜徉,处处能听到浓厚熟悉的乡音。
8月29日中午,来自广河县买家镇的买德俊仍没有休息,他正与几个同乡给一家建材厂装运钢材。他告诉记者,他来拉萨市已有六七年了,主要给几家建材企业干装卸的活儿,每年下来能收入1万多元。“在这儿打工,工资比在内地的高,而且从不拖欠。”买德俊高兴地说,靠他打工,家里去年盖起了6间新房,孩子学费也有了着落。现在他已完全适应了高原缺氧环境下的工作和生活,准备在这里长期干下去。
记者又随意走进一家名叫进明建材经销公司的企业。经理马进明是临夏人,见到甘肃老乡,他脸上乐开了花,热情地招呼我们。他说,10多年前,他从老家来到格尔木,再从格尔木“转战”来到西藏创业,从经营水泥生意到经销建材物资,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在西藏扎下了根。如今,公司年产值近千万元,个人资产达到600万元,每年吸纳500多甘肃老乡在企业务工。
采访中记者发现,我省进藏务工人员中,人数较多的是临夏人和甘南人。据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驻西藏办事处负责人介绍,目前在西藏务工经商的临夏人已有6.2万人,每年创劳务收入2亿多元;甘南人近2万人,年创劳务收入7000多万元。据省劳务办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进藏务工经商人员达10多万人,分布在雪域高原的各个地方,从事着商贸、餐饮、医药、机械、矿山、建筑、服务等工作,每年创劳务收入3亿多元。
我省向西藏劳务输出有很多优势,首先是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同属祖国的西部,自古以来,各族人民交往密切,商贸流通繁荣昌盛。特殊的地缘优势、人文优势和历史渊源,使我省和西藏自治区有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其次是西藏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而我省富余劳动力众多,双方在劳务合作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第三,青藏铁路的开通,为进藏务工人员打通了便捷的通道;第四,在去年8月甘藏两省区人民政府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指导下,今年8月29日,两省区劳动保障部门签订了劳务合作框架协议,并成立甘肃省劳务办驻西藏自治区劳务管理处,这些都为两省区全面加强劳务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西藏劳动部门介绍,近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加快发展中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劳务人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求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采矿、建筑、宾馆、餐饮服务、牛羊肉加工、皮毛运销以及温棚蔬菜种植等行业,每个行业每年缺口都在几千人或上万人。他们还认为,多年来,进藏的10多万甘肃务工经商人员能吃苦,善经营,适应性强,而且能很好地尊重当地的民族民俗习惯,很受当地欢迎。希望双方在率先签订的劳务合作框架协议下,加强交流、沟通与协作,使两省区劳务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正在拉萨市考察劳务市场的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李峰告诉记者,根据甘藏两省区劳动部门达成的协议,双方劳动部门将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通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等制度,推动两省区劳务合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同时,为切实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双方还商定,全面清理针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对劳务人员在输出前要造册登记,加强政策引导和培训,输出后积极做好跟踪管理和服务,帮助务工人员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相信在甘藏两省区劳动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向西藏劳务输出会创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不过,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西藏毕竟是一个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等特殊的地域环境,对所有进藏务工人员的身体素质有了客观限制。对此,省劳务办负责人提醒,患有心肺疾病、感冒或身体较弱的人,不宜或谨慎进藏务工。一旦进藏后,一定要学会高原生活的基本常识,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同时,要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搞好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