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甘肃新闻>>甘肃>>正文

甘肃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综述
(2006-5-22 6:57:43)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来源:甘肃日报 > 一版  打印本页

千红万绿春意浓

———甘肃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综述

  

  兰州的太平鼓、庆阳的小香包;武威的攻鼓子、平凉的纸织画;还有那临夏的砖雕、永登的高跷,青城的小调、河州的花儿……说到省内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甘肃人大都如数家珍。

  和黄土地一样厚重的这些古老文化听上去是一首歌、看上去是一幅画,古朴悠远、千百年流传。

  但千百年来,这些丰厚的文化也只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只是当地群众茶余饭后的自娱自乐。

  如何充分利用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产业化开发犹如春风拂来,千百年流传的歌有了新律、画有了新韵。

  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成为20年来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文化消费需求、产业结构的演变,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甘肃省委、省政府抓住机遇,立足本省特有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及时提出充分发挥我省“敦煌、丝路、黄河、多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文化经营项目向产业化、规模化和高科技化方向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使其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近日,省委、省政府又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基础上,深入贯彻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紧锣密鼓地制定我省第一个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

  与此同时,甘肃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市场蓬勃发展,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农户开始在市场中小试身手,大批懂经营、会管理、守诚信的经纪人也投身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行列。

  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开发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的劲拧在了一处。

  天时、地利、人和。古老的文化,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甘肃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的春天翩然而至。据统计,截至2004年,全省共有文化事业、产业机构16654个,总资产113亿元;从业人员约22万人;实现增加值25.29亿元,占全省当年GDP的1.62%。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近年来更是异军突起,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艺术品行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省艺术品、文物复仿制经营场所600多家,专业和季节性从业人员13万多人,实现产值3亿多元。

  二

  庆阳的小香包绣出了新花样。香包、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并称为庆阳五绝,其中尤以香包底蕴最为浑厚。在“小香包大市场,小香包大产业”思路的引导下,如今在庆阳,家家是“车间”,人人是“技工”,庆阳妇女靠一把剪刀和一个针线包,坐在炕头上,利用农闲和休息时间,将过去单纯表情达意的互赠礼品转变成为具有可观经济效益的商品。目前,庆阳加工香包刺绣民俗文化产品的企业有104家,营销香包等民俗产品的公司86个,从业人员54232人,年生产量达500万件,产值5509万元。巧夺天工的庆阳香包从“藏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成为庆阳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中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平凉的纸织画描出了新景观。“是真非真画非画,经纬既见分纵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曾一度失传的纸织画再现于世。这种以中国画原作为模版手工编织而成的作品,观之如水中花、云中月,轻浅淡雅、别具一格。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如今平凉纸织画已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拳头产品。而原本只有3名职工,1台织机、年产不过百幅、年产值不足10万元的平凉市纸织画社,也已扩展成36名职工、24台织机,年产近万幅、产值百万元以上的文化企业。曾经的老大难变成了文化产业的领头雁,古色古香的纸织画成了顾客的至爱。一次,有位远居海外的客商,收到一幅纸织画赠品后,对这朵“工于内而秀于外”的“艺苑奇葩”爱不释手,又专程赴平凉订购了一批。

  通渭的书画业走出了黄土地。习字作画之风在通渭历来盛行,“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全县9万多户人家,家家悬挂字画。近年,如何开发书画产业,尤其要突出农民书画品牌,成了通渭县领导琢磨最多的问题。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今天走进通渭城,书画店铺鳞次栉比,书画作品琳琅满目。据统计,全县有画廊和装裱店313家,年装裱书画作品10万余件,精明的通渭人还在外地开了320余家画廊,将自家的书画作品交易辐射到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创作、交流、装裱、销售为一体的市场化格局在通渭已形成,书画作品集散地的地位初步确立。

  嘉峪关的风雨雕经住了市场的风雨。曾是当地石艺厂一名普通员工的盛爱萍,十几年来对石头情有独钟。有一次,当她拿着一块石头端详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在嘉峪关,石头遍地都是,如果能把这些石头开发成工艺品该有多好!灵感虽是一闪而逝,做石头文章的念头却一日日强烈起来。2005年4月28日,大漠风情石艺馆开馆了。仅一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漠风雨雕”品牌已有系列产品30余种。风雨雕的出现,不仅弥补了嘉峪关旅游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的缺憾,市场前景也很是喜人。在嘉峪关,大漠风雨雕成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的代名词。

  金城的古玩、岷县的洮砚、甘南的藏文化、酒泉的夜光杯……放眼陇原大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汇成河、形成潮。

  三

  在迎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春天的同时,人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与我省极为丰厚的传统文化相比,从文化转为产业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有许多独特的文化资源依然藏在深闺,甚至濒临灭绝。而已开发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仍存在着规模小、品牌少,竞争能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面对困难,全省各地纷纷想方设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建法规给政策,办节会筹资金,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设立专业保护机构,大力培养专业人才,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领域……

  千红闹枝头、万绿竞葱郁。小香包香飘海内外,太平鼓擂得震天响,纸织画美名远扬,风雨雕点石成金……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丰厚的甘肃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步入无比广阔的新天地


最 新 图 片
组图:红军会宁会师纪念馆进行首 组图:快来看 兰州新城区的模样 组图:甘肃岷县200多米的洮河大桥 “泾川少女”重归故里 泾川县举行 年久失修 南石窟寺一号窟开“天窗 沙尘暴:千里河西的梦魇

相 关 新 闻 相 关 专 题
·“香”飘四海——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天水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品展开展
新 闻 评 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天水在线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天水在线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水在线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最新新闻
·甘肃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综述
·张津梁: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绿色兰州”
·文县特色民居吊角楼成“农家游”首选
·陇南开展涉法涉诉联合大接访
·徽县提高西瓜产业科技含量
·文博会:甘肃展团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大省新形象
·甘肃:居民用电每度超0.49元属乱涨价
·两名大学生倒在斑马线
·三峡 浇筑班长戚文 甘肃汉子最后一抹
·温家宝总理关心敦煌生态
·庄浪县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纪实
·甘肃省电力行业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邓小平科技铜像在白银落成
·兰州高新区15年“百倍”增长侧记
·上海合作组织太阳能培训班在兰开班
·临夏北部山区发生持续旱情
·斑马线上12岁男童被撞成重伤 肇事大货车逃逸
·兰州市政府决定2亿元通西固环城路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交通 兰州到甘南要建高速路
·兰州市国资委公开招聘 年薪6万元聘财务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