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甘肃新闻>>甘肃>>正文

人民日报2005年度特稿:春风正度玉门关
(2005-11-7 7:42:58)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来源:新华网  打印本页

  人民日报赴甘肃采访组

  处暑刚过,记者来到甘肃的平凉、定西、兰州、白银、酒泉等地采访,一路上,红柳、骆驼刺、芨芨草,一团团,一簇簇,随风摇曳,生机勃勃。“今年雨水好,多少年没见这么多草了!”司机师傅兴奋地说。在干旱贫瘠的西北地带,星星点点的绿色足以让人欣慰。

  更令人振奋的是,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2004年,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均以两位数增长,创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今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5%。尤其是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达到22%。

  春风正度玉门关。甘肃省委书记苏荣深有感触地说,没有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就没有甘肃今天的好局面;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如春风,给甘肃带来了健康发展的春天。

  抓住机遇才有更多机遇——

  认识省情,明确思路,深化改革

  100多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向朝廷奏称,甘肃“土旷人稀,瘠苦甲于天下”。

  看看中国地图上这块贫瘠、闭塞的区域吧,北有内蒙古高原,南有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中间裹挟着狭长的一条,也大多被戈壁、沙漠占了去。全省4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高原山地占70%,而且干旱多灾,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其中敦煌市年降雨量只有39毫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即便有点点绿洲,也被荒凉淹没。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祖祖辈辈多少代都在为填饱肚子而忍受煎熬。新中国成立后,这片土地日新月异。在甘肃,要讲成就,首要的是全省人民现在基本实现了“四有”目标———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这就是省情。

  然而在这片沉寂的土地下,埋藏着无数宝藏。铜、镍、铁、油、煤……甘肃矿产储量有10种居全国首位,34种居全国前5位。药材和旅游资源也很丰富。“一五”期间国家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甘肃占16项。半个世纪以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力、钢铁等重工业蓬勃发展,成为支撑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截至2004年底,甘肃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资产1539亿元,占全省企业总资产的78%以上,上缴税金持续占全省税收收入的70%以上。

  然而,多年来粗放型开发利用,前进的路上又遇到重重障碍。

  资源不堪重负———金昌、白银、嘉峪关、玉门等重点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资源日益枯竭的严峻形势。按现有生产能力,白银公司铜矿可开采5—8年,酒钢集团铁矿石可采40年,玉门石油服务年限仅13年。

  环境不堪重负———2004年,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2.55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1%;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3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煤炭资源综合开采回收率为30%,一些小煤窑的开采回收率只有10%左右,不仅严重浪费资源,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

  全国都在抓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甘肃怎样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如何尽快缩小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全省2600万人民面临历史性的选择。

  “抓住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加快结构调整,寻求跨越式前进。”甘肃省省长陆浩说,甘肃只能立足传统优势,培育新的优势,当务之急是深化改革,调整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结构。

  2003年,甘肃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确定了“两抓两放”的总体思路,即,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下放省属国有工业企业管理权、下放干部管理权。目前,已有70家省属企业顺利下放给地方,全省1787个正处级岗位任免权下放到市和各厅局办及事业发展单位。“两抓”抓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两放”促成了企业发展与地方规划配套一致,解决了长期以来地方事权人权不统一的问题,释放了生产力,提高了效率。全省上下高度认同。

  甘肃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加强: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年底将达到1000公里,2004年,甘肃公路建设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庆阳机场复航工程竣工试航,敦煌明年通火车,兰渝铁路开始勘探设计;全省去年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485万亩,退牧还草1100万亩……

  从粗放到集约——

  着力调整结构,按科学发展观打好攻坚战

  甘肃解决吃饭问题,可谓全民攻坚;如今谋划加快工业化进程,叫做科学攻坚。这轮攻坚战更艰巨,要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之下,从粗放走向集约。以此为主旨的结构调整,成为贯穿甘肃经济增长的一条红线。

  白银公司冶炼厂车间。记者看到,熔炼炉、吊车、转炉,这些年过半百的设备,还在尽着最后的职责。和它们一起老去的是几十公里外的露天铜矿。50年来,白银三大露天矿吐出矿石6600多万吨,产铜81万吨,直到上世纪90年代,全国每3吨铜里,就有1吨出自白银。有人慨叹,那时的白银,真是遍地白银!

  白银市因矿而建,矿山枯竭了,白银向何处求发展?“我们立足现有的人才、设备和资源优势,规划了八个支柱产业,主要围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资源再生利用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做文章,每项规划都紧扣‘节约’二字。”市委书记周多明说:“经济转型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再也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铲掉100多个小山包才平整出这片土地!3年间,51个项目落户产业园,投资总额68亿元,26个项目开工建设,13家企业已经投产。扎布耶锂业公司把来自西藏高原的原料在产业园加工成碳酸锂,这是新型能源的重要材料,市场前景看好。这个锂业公司目前年产5000吨碳酸锂,并且生产规模将扩大到2万吨。产业园重点项目还有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已成为白银工业的新军。

  国企兴衰关乎全省的财政、就业和社会发展。连续5年,全省每年技改资金都超过200亿元。酒钢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瞄准市场短缺的品种,技改一步到位;祁连山水泥公司利用新型干法技术,能耗下降48%,最大水耗降低68%,年减少粉尘排放量2800多吨,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5倍。2004年,甘肃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水泥总产量的44%。“镍老大”金川公司形成年产镍6万吨、铜6万吨、硫酸40万吨的生产能力,公司销售收入今年可达200亿元,5年增加了10倍。兰州铝业公司吨铝节能740千克标准煤,降低成本400元。

  不竭的动力来自新的机制。甘肃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战略性调整。优良资产“靓女先嫁”,扭亏无望的破产重组。金川公司、兰州铝业、兰石集团、黄河啤酒等知名企业,吸引来一批国际国内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目前,80%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改制,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甘肃农业也在进行大的调整。定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小麦亩产50公斤左右,遇到“卡脖子旱”,动辄颗粒无收。而定西的雨水、温度条件,深厚的黄土,恰是土豆的“安乐窝”,亩产1500公斤在这里不算高。同时干物质含量高,质量一流,口感好。土豆不仅是很好的食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市场空间很大。目前定西土豆种植面积30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0%,土豆又加工成淀粉,占全国总量的28%。正是土豆上市季节,定西市的街道好不忙碌,拉土豆的卡车排成长队,车站旅馆也驻扎着各地的采购员。去年开通的土豆专列,共发运土豆20多万吨。一个新的产业链条蓬勃发展起来了,土蛋蛋变成“金蛋蛋”,定西农民人均从土豆经济中获得400元。

  在甘肃,各类科技示范园、良种繁育基地成了地方政府“手心里的宝”,农业部门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攀亲结对”蔚然成风。一批区域性优势产业,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中药材、苜蓿草、酿造原料等产业也居全国第一。作为全国六大牧区之一,草食畜牧业产值已占甘肃农业总产值近40%,人工种草面积年均增长11.8%,基本实现了草畜平衡、协调发展。

  把脚下脆弱的基础夯坚实——

  统筹协调,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

  长期以来,甘肃的厂矿主要出售初加工品,产业链条短,对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力量有限。就连省会城市兰州,也几乎找不到城乡结合部,出了主城区就是地道的农村,辖下三县都很贫困。如此分明的“二元结构”,显然不利于农民增收,不利于城乡经济发展。目前,全省城镇化水平仅为28.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同时,甘肃人均生产总值只有5970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农民人均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3%。

  农民贫困、农业脆弱、生态恶劣,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面前的“鸿沟”。必须把脚下脆弱的基础夯实,统筹协调,才能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

  长宁村距张家川县城40公里,是个老贫困村,2004年解决了温饱,全村人均纯收入1360元,比2001年净增611元,人均产粮300公斤,也比3年前增加了84公斤。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缘于2002年实施的“整村推进扶贫项目”。

  到2004年底,甘肃省仍有贫困人口556.81万人。甘肃省确定了8790个扶贫重点村,计划采取整村推进的办法,在2010年前使其稳定解决温饱。与此同时,2004年,政府安排1000万元,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今年增加到2000万元,计划订单培训10万人。甘肃省贫困地区妇女家政培训劳务项目,2004年向北京输送了1000名家政服务人员,人均年收入6000元左右。

  甘肃省新增财力向三农、基层和困难群体倾斜,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生活。按政策,甘肃农业税今年本可以保留两个百分点,但政府下决心自筹资金1.5亿元,在全省取消了农业税。省领导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取消农业税以后,乡镇政府办公经费严重不足,电话打不起,汽车开不动,很难开展工作。经调查摸底,省里决定,全省1290个乡镇,每个乡镇一年由省财政解决10万元办公经费。乡镇“活”起来了,基层工作得到加强。今年起,城市“低保”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0%,今后3年每年再提高10%,力争平均每人每月达到200元。今年是甘肃省社会事业投入增长最快的一年,尤其是教育投入,增加了100%。这些,对于一个财政困难的穷省来说,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在甘肃,无论走到哪儿,干部群众都夸退耕还林好!那些树、那些草,真是种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站在定西市(山加馋右)口镇凤凰岭山头放眼望去,万亩山场层层叠叠,全披上了绿装。镇长掰着指头算,就拿两亩坡地来说,除了间种侧柏,还能种1.4亩苜蓿,这些苜蓿能养1只小尾寒羊,一年下4只小羊羔,净挣800元,亩均收益400元。羊粪可以用来积沼气,既有烧的,又有肥,农民不用上山挖树根、铲草皮了。生态环境也改善了。

  从艰苦创业到开拓创新——

  锐意进取、百折不回的气概是一种宝贵资源

  兰州。母亲河穿城而过。河两岸盘踞着南北二山,山上成片的绿树,将蜿蜒的黄河、雄伟的大桥、林立的高楼镶嵌成一幅亮丽的都市风景。

  绿化两山,谈何容易!这里海拔1450—2300米,年均降雨量300毫米,蒸发量1400多毫米。上世纪50年代,兰州人民从黄河背冰担水上山植树,到1999年底绿化面积共14万亩。兰州人说,山上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西部大开发国家投资6亿多元,从黄河调水上山植树,高的地方要13级提灌。3年内,参与两山绿化人员超过300万人次,近2000人“以山为家”。驻兰部队投入车辆4万多台次,投入人力13万人次。两山累计完成造林面积58万亩,被称为造林史上的奇迹。

  越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因素越显得重要。从陇东山地到玉门关外,人们改造恶劣生存环境的拼搏,那种坚韧、执着的精神,无时不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锲而不舍”、“愚公移山”、“重整山河”,“庄浪梯田”堪称代表。汽车在山间盘旋前行,目光所及尽是平平整整的梯田。庄浪县耕地92万亩,建成水平梯田89万亩。34年、十任书记不间断,移动土石方2.76亿立方米,以1米见方堆成长堤,可绕地球六圈半!

  泾川县。半个世纪以来,13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县群众,矢志播绿,“不以人异,不以时非”。目前,全县2480多条沟壑林木茂盛,不留死角;90%以上的宜林地得到初步开发。绿色就是丰碑。这是广大群众的伟大创举,也有基层干部默默无闻的奉献。他们的政绩,印证在山头、塬上、川里。

  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而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更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2004年上半年,甘肃省没有开过全省规模的大型会议;今年7月,省委全会之后,决定1个月不开常委会,100天内不研究干部人事问题。省委要求各级领导深入基层,少开会,多调查研究;少讲话,多办实事。

  今年3月15日,兰州市委决定“百日无会,一线干事”,各级领导集中精力投入到发展改革的具体工作中,市民拍手叫好。

  甘肃人民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百折不回的气概,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辉煌成就;这种精神和气概是另一种宝贵的资源。

  科学发展构蓝图,甘肃未来会更新更美。

  推荐给: (责任编辑:王南)

  /图片:

  · 中国区域发展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转变·新华时评:健全四大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大东北在优势互补中焕发生机· 天津滨海新区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迈向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新阶段(区域协调篇)·《建议》解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4方面形成保障·为什么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保障·拖鞋和红杏出墙的关系(来源:人民日报)文公子

   
最 新 图 片
玉门竞豪华 新广场毁了重建 组图:郎木寺入围“2005中国魅力 组图:甘肃郎木寺镇跻身中国魅力 甘南非法采金矿危害生态 国土部门 甘肃树徐高速公路发生车祸 两车相 兰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列

相 关 新 闻 相 关 专 题
新 闻 评 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天水在线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天水在线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水在线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最新新闻
·人民日报2005年度特稿:春风正度玉门关
·项目甘肃 ——甘肃省“发展抓项目”综述
·玉门竞豪华 新广场毁了重建
·组图:郎木寺入围“2005中国魅力名镇”
·自杀?他杀? 西固一学生酒后坠楼身亡
·甘肃省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确认现场火爆
·甘肃省政府驻沪办全力打造培训平台
·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历史之美腊之子口
·“李氏文化”“李氏故里”商标注册
·甘肃小使者见证奥运吉祥物
·甘肃省9单位和个人获殊荣全国先进
·玛曲县公安局金矿派出所所长盛海林车祸遇难
·指纹考勤 西北师大敦煌艺术学院管理出新招
·五年后 踏水逛陇原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苏荣在陇南调研
·甘肃省参加花卉六博会取得巨大成功
·甘肃省人民医院学来新法治疗乳腺癌已做40多例
·兰州陇西路将建古玩一条街目标西北最大古玩城
·甘肃将用100亿元打造道路新运输新格局
·甘肃省发改委公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