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行走在通渭县城街头,鳞次栉比的画廊引人注目,出售“文房四宝”的店铺引人驻足。在一个个画廊、书画店,不时可以看到名家前来交流献艺的书画信息,以及书画义写、交易的场景。走进农户家中,家家挂书画、户户爱书画、人人练书画的情形,更烘托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你可以出门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这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对通渭人热爱字画的描述。
“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话。
一个曾以干旱贫困出名的大县,如今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翰墨飘香之地”而闻名遐迩。
通渭人历来崇尚耕读,重视教育和文化。东汉著名诗人秦嘉和徐淑,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陇右真儒”李南晖、四川按察使牛树梅以及陇上画师张维垣等16位历史文化名人,皆以能书善画享誉一时。
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孕育了通渭独特的书画文化现象。“文化既要搭台,又要唱戏。”近年来,通渭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把发展书画事业、开发文化产业列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紧紧围绕“文旅活县”发展战略,逐步推进。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玮介绍说,县上建立了通渭书画院和书画艺术学校,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教育书画协会、硬笔书法协会和成文书画、晓亚书画等3个书画经营公司,并投资2600多万元建成文化广场和文化大楼,县书画院建成了省内一流的专业展馆。
继承传统,弘扬创新,使全县习字作画之风久盛不衰。在通渭,学生上小学就注重书法练习,一直到高中毕业。走进农家小院,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挂在墙壁上的字画。农民农闲时“放下锄头,拿起笔头”,条件好的在桌上摊开纸,拿起笔就练,更多的则是一碗水、一方青砖,一有时间就练。群众喜欢说这样的话:“有吃有穿,平平安安;满堂字画,生活怡然。”
如今,通渭县从事书画创作者3000余人,爱好者8000多人;有通渭籍中国美协会员3人、中国书协会员19人,有县级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340多人,在外地工作的通渭籍书画学者达200余人。全县每年向各大专院校输送的美术专业人才,多年来位居全省县级首位,通渭籍书画人才已遍布全国各地。全县9.53万户人家几乎家家有字画,收藏总量不下150万件。
近年来,通渭县先后在兰州、北京、天津、西安等地举办各类展览360余次,展出作品6万余件。2004年,首届通渭农民书画艺术节成功举办,在兰州、通渭两地举办了以通渭农民书画展为主的展览13项,参观人数达10万人以上。2008年,成功举办了定西市马铃薯艺术节之书画文化大型笔会活动。去年,又成功举办农民书画晋京展、第三届甘肃农民书画展。
书画艺术的繁荣,促进了书画产业的发展。在通渭县城的街道上,画廊一家接着一家,有的专门经营名人字画,有的兼营装裱、玉石印章和笔墨纸砚,大部分画廊还开展书画交流活动。据了解,先后有300多位文学、书画艺术知名人士来通渭采风交流、讲学献艺,同时,县内书画作者赴外交流达210多人次。全县还经常组织以书画为主题的送文化下乡和笔会交流等活动。县书画院院长张晓燕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已有画廊和装裱店320余家,书画从业人员2080人,全年装裱书画作品10万余件。县内已形成创作、交流、装裱、销售为一体的市场化格局,通渭书画交易辐射陕、甘、宁、青、新等多个省区,作品集散地已初步形成,年书画作品交易额在5000万元以上。”榜罗镇坪道村农民许世宏,在兰州、通渭两地开办画廊,经营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收入达30多万元。城区画廊经营者张永智开办画廊以来,接待了150多位全国知名书画家,已拥有两个画廊近两千件藏品。
通渭县委书记赵爱表示,要努力把通渭建成国内有影响的书画家写生基地、当代书画名家交流基地、国内各艺术社团和院校实践基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西北最大的书画销售市场,进而实现“文化强县”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