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神仪式)
8月20日下午,随着主持人送《榜文》活动的结束,天水伏羲庙己亥(2019)年秋祭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典礼活动圆满落幕。


(上香)



当天的送神仪式有请方神黑爷像至伏羲庙先天殿月台观礼;在伏羲圣像前明烛、上香、化表、献茶;方神黑爷像在浩浩荡荡仪仗队簇拥下,出伏羲庙向西绕伏羲城西门一周,至西牌坊前举行送榜文活动;恭送伏羲神位仙升仪式等。


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天水民间祭祀伏羲典礼作为一种承载本土文化的传统风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祭祀伏羲典礼始于秦早期,西汉继承秦之郊祭制度,东汉沿用此制。唐玄宗开元年间,在京师长安建三皇庙祭祀,逐步规范了祭祀典范。北宋太平兴国初年,天水卦台山伏羲庙始立庙祀。金章宗明昌年间,卦台山祭祀伏羲始成规格,年年祭祀。元代元贞年间,元成宗诏命全国通祀三皇,当时卦台山伏羲庙主祭伏羲,配祀炎帝和黄帝,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太牢祭祀,申报礼部,官府出资,官员主祭。明初沿袭元制,民间祭祀并存。明成化十九(公元1483)年,在秦州创建伏羲庙,正德五(1510)年,卦台山和秦州伏羲庙恢复春秋官祭活动,祭祀中心由卦台山移至秦州伏羲庙,卦台山逐渐变为民祭场所。嘉靖二年,秦州伏羲庙祭祀活动正规化、制度化,由朝廷礼部制定程式化祭文,祭祀费用列州署财政,制礼作乐,祭祀程序规范,祭祀活动进入鼎盛时期,秦州伏羲庙成为全国规格最高的祭祀伏羲中心。清代初年,沿袭明代祭祀程序,同时在京师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祭祀伏羲。清中期以后,祭祀伏羲活动逐渐转为民祭。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复公祭伏羲大典以后,至今已成功举办30届。

整个仪式结束后,为期三天的天水伏羲庙己亥(2019)年秋祭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典礼圆满结束。
(天水在线编辑: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