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天水在线开通15周年】系列报道之四
一直在线的天水
——贺天水在线网站成立15周年
秦岭(天津)

(左为秦岭 右为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朱军)
像一位跃马陇原的少年,英姿勃发,羽扇纶巾。十五岁了,他叫天水在线。
天各一方,计算机的视网膜却把整个世界一网打尽。我是看着天水在线进入青春期的,他却看着我从青年迈入中年,也将必然看着我慢慢老去。而他正当年少,我祝福他拥有不老生命的无边。十五个春夏秋冬,比我离开天水的时间要短一些,但我和所有在异乡的游子都不约而同地记住了一个新媒体时代的事件:1999年,被千里关山的七沟八梁重重阻隔的故乡,一位蓄势已久的、戴着眼镜的书生,率先建立了天水第一家门户网站,把当年在上海大学深造所得发挥得风生水起。接踵而来的网络竞争风云际会,潮起潮落,但天水在线却凭着先天的禀赋、悟性、理念和后天的积累、研发、创新,跨越万水千山,马蹄声远。
在异乡,没有哪个网站让我们时刻能感受到天水的存在。在北京,在天津,在上海,在广州,在纽约,在巴黎,在柏林,在首尔……当每一位游子突然有了感受故乡的渴望,第一时间想到的,必然是天水在线。他的丰富、饱满;他的快捷、精准;他的生动,灵活;他的开放,包容;他的憨厚、诚实,瞬间会拉近你和故乡的距离,于是,羲皇故里古老的钟声飘过来,麦积烟雨氤氲的气息飘过来,大地湾史前悠远的埙音飘过来。我们经不住天水在线的覆盖与吸引,他给了我们回首故乡、关注故乡的作用力,别开生面地顶在你心房最柔软的地方,执着而顽强,既不同于亲情的呼唤,也不同于知音的思念,他分明就是十五年前的一次人生初见,让我们频频回头,一次两次,就是十五个花开花落。仿佛,异乡的每一台电脑,都是一个制高点,聆听如旧的乡音,俯瞰如新的容颜。
作为一名作家,我惊奇地感受着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传递和反馈给我的各种声音,其中一部分就来自天水的学者和读者,他们给我点赞,给我支持,给我批评。有位天水读者在线给我留言:“我每天通过天水在线进入您的博客,不光为了期待您有什么新的小说,我还提醒我的孩子,走出天水的文化人,每天都在干些啥?”。在全国学界对我小说的分析研究中,我记住了天水学者发表在《当代文坛》上的一篇文章《乡村历史和农民命运的艺术展现》,乡村的天水和乡村的中国,天水的农民和中国农民,本质上一起在线。一位远在山东的天水商人,网上搜集了我几乎所有的农村题材小说,并对其中涉及天水的民俗、方言等地域文化信息进行了整理分析,汇集成多篇论文……在线的天水,天水的在线,绕成了我文学生活的一个结,那线,分明就是姑娘绣荷包的那种五彩丝线,挂心头,荡云海,一路,缠绵无尽。
这样的文字,不排除我的私心,这完全源自我和天水与生俱来的默契。树有倒影月有缺,我理解天水在线曾经的焦灼、蹒跚与喜忧参半。岁月分娩了当下,教训淬炼了经验。高超的跤手,最知晓跌打损伤的滋味儿。我有理由相信,天水在线,将怎样冷静应对时代的快与慢,世态的宽与窄,竞争的深与浅。天外有天,水外有水。所谓天水相连,心中,始终要保持这样一种浪漫。
在物质社会,天水在线懂得什么可以要,什么可以不要。平日里,我和游子们总能接收到来自天水在线的各种征询、祝福和问候。他从一开始就链接了我和潘石屹等诸位游子的博客,恍惚间,纵然千万里,我们仍身处天水现场,在东关或西关,在陇南书院或乡间炕头,说着天水特色的普通话,品尝呱呱和浆水面。
十五年,像天边的云彩,我们每个人,都分享着那份晶晶的亮。
祝福天水在线的未来,我相信。
2014年11月29日于天津观海庐

(作家秦岭在天津家中)
秦岭:原籍甘肃天水,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现任天津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1996年作为特殊人才从甘肃引进到天津从事文秘、调研工作,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小说集《皇粮钟》《断裂》《绣花鞋垫》《在水一方》《借命时代的家乡》等8部,主编文集20多部。作品被编入《五年制实验小学语文课本》、《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短篇卷)等,小说30多次入选中国作协、中国小说学会权威选本和各类选刊,《硌牙的沙子》、《杀威棒》分别登上2007、2011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曾获《小说月报》“百花奖”等10多种奖项,被改编的5种“皇粮”系列剧目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特等奖。系全国文联系统优秀个人,天津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