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避难)川地名古今
吴治中
天水市秦州区平南镇,这个几乎已激不起人们记忆浪花的地名,历史却不平凡,史书记载这里古称“避难川”。地以“避难”为名,是因她的特殊地形及在历史上的特殊功能价值而得名的。
平南川地形特别。《天水县通志》“平南镇”条载:“在县境(指解放前后天水县境)南部偏西方位。秦岭主脉从中部通过,但由于山势较缓,故形成较多的高塬地,且气候较凉。《甘肃通志》中称‘避难川’。后因其地在州城南部,改称‘平南川’。民国26年(1937年)设平南川镇,29年(1940年)改称平南镇”。“高塬地”三字准确地道出平南川的地形特点。从秦州到这里,山势突兀高起,峰内地势稍缓,四周群山环抱中西汉水上源穿腹而过,形成状若祁连山腹地的特殊“塬地”地貌。“‘塬(邍)’为高平之野(《說文解字·注》)”“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现代汉语词典》)”。平南川除了海拔较高、山高土凉外,山势景况独特,地貌与众不同。自古有民谚流传:“上了避难(平南)川,又是一重天”。
平南川是西汉水西、北两源“天河”(过去人们称嶓冢山发源之水)千百年冲击形成的 。郦道元《水经注》:“今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导也,然微涓细注,若通幂历,津注而已。西流与马池水合,水出上邽六十余里,谓之龙渊水,言神马出水,事同余吾,来渊之异,故因名焉。《开山图》(西汉纬书)曰: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即是水也。其水西流谓之马池川,又西流入西汉水”。明代胡瓒宗纂修的《秦州志》及民国《秦州志》等志书均有相同记载。是说西汉水在嶓冢山(今齐寿山)发源,西流与马池水汇合。马池水的上源也称龙渊水,出于神马山,相传有龙马出水,故而得名。马池川即平南川,马池水即平南河(旧俗称天河),它发源于嶓冢山北麓高塬地,即今青鹃山前一带,原有“九眼泉”、“三眼泉”等有名水源,其塬地名称也由古代的“龙马河滩”而后变称为“浪马河滩”,进而在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因修筑水利工程被称为“百亩塘”。现在又已建设为著名的“青鹃山景区”。神马山即今西坡梁及西南走向的一带山梁,也即史书所载的平阑(南)山北端,与嶓冢山主峰北麓相交连。
平南川古代功用特殊。秦州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有史书记载以来的东周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时期,历史上曾发生很多著名战例(如至今传唱的《失、空、斩》《天水关》等等)。特别在唐、宋之后,秦州一直地处边陲,中原朝廷与吐蕃、金、蒙古在秦州战事不断。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经在“安史之乱”后逃难“就食”秦州三个多月,成诗一百余首,在他的这些诗篇中,有很多反映了当时秦州战火纷飞的现实。特别是他的《秦州杂诗二十首》中就有:“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 “西戎外甥国,何得忤天威?”这些诗句,非常逼真地描写了秦州那时的形势战况。
宋代之后这里战事更加频繁。《天水县通志》:“宋时......(秦州)西部边患不断,初为吐蕃为主的番部,后为西夏,再后来又有金兵的进犯,长时期处于战事或战争戒备状态。”明代胡瓒宗《秦州志》就记载了宋代发生在秦州的14次较大战役。其中提到在平南川“避难”的是南宋嘉定十至十一年(公元1217——1218年)南宋与金的一次较大战争:“嘉定十一(1218)年春二月,金阿邻入皂郊堡,死者5万余人。”“其川之右,即平阑(南)山,有避难川,自经岭。金阿邻师入皂郊堡,宋人避难于此,守将自经(缢)死,王逸斩阿邻复之”。“三月,王逸帅四川忠义人复皂郊,追金阿邻斩之。伐秦州,至赤谷而逸(退)”。《金史·列传·完颜阿邻》对此次战役也有详细记载:“兴定(金宣宗年号)元年(1217年),(阿邻)迁元帅右都监,出秦州伐宋。宋统制吴筠守皂角(郊)堡,城三重,据山之巅。阿邻分兵绝其汲路,克其外城,再克其次城。宋兵纵火而出,阿邻以骑兵邀之,遣步卒袭其后,宋兵败,生获吴筠及将校二百人,马数百匹,粮万石及兵甲衣袄。复败宋兵于裴家庄六谷中,斩五百级,坠涧死者甚众。又败之于寒山岭、龙门关、大石渡,得粟二千余石。复败之于稍子岭,斩首二千余级,生擒百人。是时三月,宿麦方滋,阿邻留兵守之。已而宋兵大至,金兵败,阿邻战没。”
前述史籍中除“平阑(南)山”“避难川”等地外,所说“皂角(郊)堡”在皂郊镇,距秦州城区南约15公里,今当地讹称“曹操堡”。皂郊堡地处平南川南北两条通蜀要道的交汇处,地势非常险要。宋代宋与金在秦州皂郊堡曾多次发生争夺战。“稍子岭”在嶓冢山(齐寿山)主峰东麓,为平南川东南通蜀要道。裴家庄在今秦州区耤口镇境内。而“(宋)守将自经(缢)死”的地方距平南川不远,位于平南川东北面通蜀要道边,与杜甫当年赴蜀时的长坂坡、关屯岭、铁堂峡在一条线上,是皂郊镇(原属店镇乡)境内的“自经里(村)”,今称“池金村”。自缢的疑是吴筠,史书没有说明。“寒山岭、龙门关、大石渡”等在陇南市西和、徽县等地境内,但都离嶓冢山、平南川不远。是役秦州军民损失惨重,“死者5万余人”。
在古代,平南川离秦州州治不远(州西南60里),恰好夹在南北两条通蜀大道之间,地势凸起,山高林密,四周有秦岭重要主脉山峰——古今非常著名的嶓冢山(今称齐寿山)及其各延伸支脉平南(阑)山、官道(官屯)岭(今称关同梁)、神马山(今称西坡梁及延伸山峰)等等群山环抱。兵凶战危之时,如祁连山腹地的平南川成为军民避难首推之地,“避难川”名副其实。
如今的平南(川)镇,旧貌新颜,是秦州区南路重镇。道路四通八达,北有十天高速穿越平南山直通陇南西(和)礼(县)入蜀。东南有316国道直达陇南徽(县)成(县)入蜀。中有国道247徐(家店)——礼(县)公路在西汉水的陪伴下一路向西偏南,穿越“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杜甫)”的铁堂峡,在天水镇与十天高速交汇。平南川北有龙渊池、青鹃山景区,南有苏湾民俗村、铁堂峡。避难早成故事,避暑理想胜地,如今是天水市重点文化旅游景区。
参考文献:《天水日报》2000.7.4载《崦嵫山与龙渊池》,2000.5.16载《军事要垒皂郊堡》作者均为吴振中(一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