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龙马洞的三条笔记
(下)
□ 熊奇录
据卦台山讲解员吴曜彰先生介绍:1992年,台湾易学博士张渊量先生经过勘察论证,认为卦台山应为“天心山”。张先生曾用全球定位系统绘制了卦台山和“龙马洞”的方位图,真拿来和卦台山、“龙马洞”一对比,十分吻合,妙合天机。张先生还说,找到了“龙马洞”,就找到了伏羲创画八卦的真正依据。据此,我们可以说,是“龙马洞”让伏羲找到了“一画开天”思维的制高点,从而感悟到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并用八卦这种特殊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打开人们认识世界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因此说,是“龙马洞”让伏羲顿生肇启文明的灵光,开创了人类的新纪元。
至今听附近的村民说,每逢下雨的时候,“龙马洞”云遮雾罩、忽隐忽现,似有龙马出没。
上面提及的渭水中流间的巨石叫“分心石”又名“风姓石”,雅称“龙石”。石在渭水中间,渭分以流,故名“分心石”。相传伏羲坐在这块石头上,给每一个部落分一个姓,比如马、牛、羊、水、雷等,所以又叫“分姓石”。据史料记载,清代时石上建有三层六角小亭一座,小巧玲珑,惜后被洪水冲毁。
胡缵宗也曾写过《分心石说》一文:“卦台东北,渭中流有石焉,屹然卓立。郡人曰:‘分心石’也。云:石当乎渭,渭分以流。然水涨不见其减,水落不见其增,若与水浮沉焉者。”
渭河绕卦台山麓东向冲流,“分心石”横涨中流,与滩石迎挡流水,波涛翻卷,不时引发轰鸣之声,雄浑壮阔,有类苏东坡《石钟山记》中所记的石钟山。有人认为:这里是“渭水秋声”的所在地。20世纪50年代,“分心石”被炸毁,现只有石根残存,与普通河石并无二致。
龙马精神的点滴思考
在回来的路上,有一个问题时常萦绕在我的脑际:从九龙山那个洞里飞出的为什么会是龙马,而不是吉祥的麒麟,不是聚福的蝙蝠,也不是展翅九万里的大鹏呢?
龙当然好理解:作为中国人大多都知道,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在中国民间,龙始终保留了它原始的象征意义,即龙代表了喜庆、祥和与富足。
再说马,中国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马”的文化,战马嘶鸣、牧马惊雷、骐骥游弋,总之马驰骋千里、骏骨英风,为民族的繁荣和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近代交通工具发明以前,马驮载着人类的文明和苦难,度关山、赴戎机、穿瀚海、传羽檄,劳苦功高。没有马,那时的社会简直不敢想象。从多种传说和记载已证明,天水自远古时代就是牧马的天然场地。因而马在天水人心目中地位崇高、影响深远,它和龙结为一体,是理想的化身,寄托着人们无穷的希望。
同行的张兰斌先生专门从事三阳川历史文化的研究,他说:“之所以由龙马背负图书,是我们的祖先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渭河的精灵,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祖先们在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昌盛的代名词。《易经》中说‘乾为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着敬畏、威严、远大、生生不息……由这匹我们民族的魂魄所生造出的龙马来背负图书,雄壮力大、追月逐日、乘风御雨,可以不舍昼夜,能圆满放心地完成交给它的使命。”
张先生的话似乎很有道理,我没有不接受的理由。
而此时我却想起清代诗人王际有的一首诗:
荒草苍烟古卦台,精灵犹护断文苔。
沧波日逝石长在,空洞云生龙欲来。
一画堪令山鬼泣,先天何待竹书裁。
后人衍系无穷义,丰镐龟蒙此地开。
我想:“龙马洞”也好、“分心石”也好,仍旧如铁的事实般留存于我们面前。而有关伏羲和女娲的神话传说,离我们更加的遥远,但他们神圣的灵光从未烟消云散,因为他们的灵魂总是涌动在我们的血脉中。神话是民族精神的最初记录。正如李燕杰先生《伏羲人祖礼赞》中所言:“伏羲氏作为人祖,是神话?是传说?还是历史?如果是神话,这种神话,显示了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如果是传说,这种传说,留下口头相传中最美好的篇章。如果是历史,这段历史,更记录了我们先祖的光辉业绩。”
在三阳川乃至天水人心中,“龙马洞”“分心石”凝固着伏羲、女娲动人的传说,而他俩的神话则成了流动的“龙马洞”“分心石”。从留存至今的遗迹上,我们分明读到了伏羲带领先辈们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伏羲筚路蓝缕、开创文明的生动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