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照青山——读徐祯霞作品印记
文/王岳林
近日,从远在秦岭深处的柞水又传佳讯,本土作家徐祯霞《梅花语》《山中日月光》《云端上的故乡》《春天的声音》四本新书发布座谈研读会暨“徐祯霞文学馆”和“牛背梁文化沙龙”揭牌仪式成功举办。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和徐祯霞的老乡,我感到十分的喜悦和振奋,这不仅是柞水乃至陕西文学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徐祯霞个人十五年文学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与汇报。
那天,我是从徐祯霞老师的手机朋友圈中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个消息,我连忙点赞,并随性写了几句祝贺的话。接着就是商洛市和陕西省的媒体陆续报道了此事,就连我现在生活的城市的几家媒体也进行了转载,看来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声势和影响。更为凑巧的是,当我翻开当天的《天水日报》,只见第4版的中间位置刊发了鲁迅散文奖得主刘成章先生给徐祯霞写的书评文章,标题是《流淌在笔尖的爱——徐祯霞散文创作小谈》,同时还配有徐祯霞老师的《日照长河》《山中日月光》《梅花语》三部文集的彩色封面,可见报纸编辑老师也是用了心思,我急忙拍照把这一消息发给了徐祯霞。十分钟过后,徐祯霞老师的手机朋友圈里就传来信息:“今天是个好日子,捷报频传,感谢,感谢,万千的感谢。刘成章老师为我写的书评《流淌在笔尖的爱》刊发在《天水日报》上了,因为有你们,生活永远明媚与美好!”寥寥数语,情深谊长。晚上下班后,我专程打电话向徐祯霞老师表示祝贺,并谈了我对她创办个人文学馆和“牛背梁文学沙龙”的理解和看法,并得到了她的赞同与认可。最后,还不忘嘱咐我要给她留几份当天的《天水日报》,说报纸是实物,既看得见,摸得着,能留存,还有熟悉的油墨清香。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一种阅读记忆与情怀,更是内心对书本、报纸,对文化的尊崇与敬仰。
说起徐祯霞老师,我虽与她至今还未曾谋面,但我们之间却有着很深的缘源。得知徐祯霞这个名字,还是十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网络文学论坛“榕树下”看到她写的一篇散文,具体作品的名字我已记不起来了,但那篇文章写的很好,从中还晓得了她是柞水人,我便也就记下了她。以至于后来,我在好多报刊上经常能够读到徐老师的文章,从此就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前几年,我几次回柞水过春节,还有意从朋友处打听徐老师的具体情况和联系方式,可惜都没有结果。直到去年初,由于工作需要我注册了抖音号,一次无意中我刷到了徐老师制作的短视频,我当即添加关注并留言。几天后,终于等到了徐老师的回复,我们才开始有了线上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得感谢文学的魅力和当今网络的强大。记得那次和徐老师第一次通话,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讲的还是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刚开始交流了几句总感觉还是有些生疏和别扭,我赶紧有意转换频道,改用地道的柞水方言。只听徐老师高兴地说道:“这一下子亲近多了!”徐老师也是快人快语,思路敏捷,言辞中透着朴实、谦恭与善良。话匣子一旦打开,一时三刻就有点收不住,那天我们一下子聊了很多,关于家乡的过去与时代变迁,故乡的山水,还有许多熟悉的人和事,当然更多地聊的是文学以及她的创作历程。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其实,在老家我与徐老师居住的很近,过去我们都是下梁乡人,徐老师在王坪村,我在红卫村,两地相距也就是步行四十多分钟的路程,而那里也正是我父亲的出生地。多年前,撤乡并镇后,我们就同属于一个镇同一个社区,算是一个村里的人了。只是我入伍离开家乡比较早,而且我还年长几岁,我们彼此并不认识。当提起她的两个哥哥,却都是我高中的老师,非常熟悉,更有意思的是,我一个奶奶级别的亲戚竟然是她的嫂子,说到这里,我连忙打断转移了话题。都说柞水人,胡拉乱扯都可能成为亲戚,难道果真如此!今年“五一”假期,我计划回柞水看望母亲。临行前,我与徐老师预约,看能否在老家见个面。可还是不凑巧,那几天,徐老师正赶上西安有事,我们只好擦肩而过,又留下一点小小的遗憾。最近,我把自己过去写的一些小文章做了一点整理,徐老师也鼓励我出一本书,还答应到时候为我写一点东西。身边又多了一位文学名师的指点与教诲,但愿我也能够早日取到真经,修得正果。
得知徐老师拿起笔开始文学创作,还是源于2008年那场刻骨铭心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当时一个个撕心裂肺的悲惨画面,是一场场生命至上的接力救援,是一件件无私大爱、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触动了作为一个山村女性心底的悲悯与善良,也激发了一名文学青年讴歌人间真善美的情怀与担当。从此,也就有了《汶川之殇》《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只要生命还在》《阳光下的泪雨》《祝福汶川》等等一系列散文和诗歌。要知道,正是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给予了灾区同胞巨大的精神鼓舞,陪伴无数读者走过了那段至暗和悲伤的时刻,这也许就是文字与文学感召与温暖的力量。在巨大的自然灾害与灾难面前,我们有时却显得非常的渺小,甚至无能为力,但徐老师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以最美的文字,把最美的善良和人性的光辉奉献给了大家。也从此开始,徐老师便一发不可收,十几年来笔耕不辍,厚积喷发,硕果累累。现已有2000余篇文学作品刊发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散文选刊》《北京文学》等报刊,公开发表作品500余万字,出版个人文集多部。文如其人,见字如面。她的笔下不仅有熟悉的山水风物和人间冷暖,还有对社会和人生的顿悟与思考,字里行间,话里话外,无不浸透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歌颂,还有对家乡故土的无限爱恋与怀念,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浓浓的乡愁,满满的正能量,跃然纸上,一览无余。当然,也正是因为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孜孜追求和不懈努力,最终也改写了她自己的人生,最终能够从一名体制外的文学爱好者,成为今天一名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一个知名的作家。她的文字和她的名字也从此一路开挂,从陕西秦岭的大山沟里红遍了全国。
位于秦岭南麓终南山脚下的柞水,过去由于山大沟深,地域狭窄,自然环境恶劣,封闭落后,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但勤劳勇敢,不愿服输的家乡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斗志和英雄气概,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与拼搏,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柞水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老乡亲们也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不辞劳苦来到柞水,视察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看望老区人民群众。那天,美丽的柞水天高云淡,春风荡漾,山含情水含笑,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争先恐后相互传递着这一重大喜讯,整个山区顿时沸腾起来了。徐老师也与13万柞水儿女一样,兴奋不已,夜不能寐,满怀深情地用笔记录下了这一难忘的时光。《在那个特殊的雨天》《庚子年三月二十八日》《牛背梁的春天》《守望秦岭》《走在春天中的柞水》《金米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散文和诗歌喷薄而出,幸福与激动,感恩与感谢,千言万语,汇聚成涓涓细流,在心中涌动,在笔尖下流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丽的大秦岭孕育了山里人朴实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也给予了无数文人墨客无穷的想象和博大的胸怀。正因如此,徐老师便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志向和理想,围绕这座中华民族的龙脉,根植于脚下这片厚爱的热土,写出了《牛背梁上望长安》《向着秦岭最高处去》《秦岭的雪》《我是一棵树》和《山中日月光》《烟雨中的美丽》《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月照长河》等名篇名著,她们犹如一串串美丽的珍珠,闪耀在秦岭大地的上空。其中散文《牛背梁上望长安》获中国首届旅游散文奖,曾以“家国情怀”主题入选中学试题和《经典游记美文》,散文《棣花之荷》又入选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我还惊奇地发现,近年来,以大秦岭历史文化为纽带,以关天经济区建设为牵引,把本位于两个不同省份,且相距400多公里的天水和柞水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就在这“一山两水”之间走出了两位著名的大作家,一个是天水的王若冰,一个就是柞水的徐祯霞,而且还听说,这两人还曾缘于一次大型文学活动,相聚相识于秦岭之巅的太白山顶,这是上天的恩赐,还是人间的造化呢。
在下才疏学浅,人微言轻,不敢妄评徐老师的作品,但我欣喜地看到,已有多位名家在不同场合或以不同方式都做了代表性的评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说:“徐祯霞是一个基层的作家,非常勤奋,这些年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工作和生活环境都非常艰苦的情况下,能一直坚持文学创作,非常的不容易。她的作品多写故乡的风物,接地气,有亲和感,温暖滋润人心。” 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白描说:“徐祯霞作品产量高,发表于全国各类报纸杂志,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作家,假以时日,在文学上一定可以有所成就的。”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说:“柞水虽小,可徐祯霞的写作格局却并不小,在她的笔下,有着广泛的社会题材,有写小人物的命运,有写对社会环境的忧虑,有对时事的关注,还有对个人生活的叙述和表达。在徐祯霞的写作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那颗无处不在的爱心和悲悯情怀,以及对人间大道的追寻与探求。” 著名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说:“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要有时代意义和时代精神。在这方面,徐祯霞的为人与文章是一致的,她文如其人,文字很好,语言很好,自然的语言,质朴、优美、真诚,没有矫揉造作的东西和成分,让人读来很真诚很亲切很舒服,且字里行间显现出的是她对世事的认知和洞见,她带给人的感觉是真实谦逊的农家女子,在此中却又透着精致与典雅,读她的作品能看到一个奋斗者不屈的足迹。这些年,她通过艰辛跋涉,在文学上取得如此丰硕的成绩,完全值得自豪和骄傲。”作家陈晨对她的评价:“对文字的敬意刻在骨子里。”《山中日月光》的编辑老师也在新书推荐语中写道:“该作家作品文笔优美,情感饱满真挚,充满昂扬和向上的力量,既有对社会的理性观察,又闪烁着人性之光。”作为一名基层作家,徐祯霞,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子,以血与汗水为墨,以大地为纸笔,一步步地敲开了命运之门,并走向了成功。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徐祯霞老师在家乡举办的这次新书发布座谈研读会暨“徐祯霞文学馆”和“牛背梁文化沙龙”揭牌活动,标志着她个人文学创作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作为一个草根励志成功的作家代表,徐祯霞文学馆也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身居深山,目光高远。徐祯霞老师的每一部作品,也正如她的名字,像是一道道吉祥美丽的霞光,给人以希望和温暖,也一定会在中国大秦岭之巅绽放出别样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