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
街亭失守,北伐失败。情报泄露,烛龙暗藏!谍者惊心博弈,幕后何人布局?历史+悬疑+谍战,“三国版谍中谍”正在央视电视剧频道(CCTV-8)热播。该剧讲述了在英雄辈出的三国年代,一群不被乱世聚焦的小人物在秘密情报线上生死角逐,谱写出的一段传奇故事。借此大家正在关注三国故事的时候,天水在线推出发生在天水的三国文化。
三国时期,天水是蜀魏争夺的战略要地,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木门伏击、空城退兵、九伐中原等战例都发生在这里。三国文化是蜀汉诸葛亮、姜维北伐曹魏在天水留下的历史文化痕迹,主要有街亭、祁山、天水关、铁笼山、木门道、诸葛军垒等。
诸葛军垒

(诸葛军垒 天水在线2022年2月22日航拍)

(诸葛军垒 天水在线2016年10月16日摄)

(诸葛军垒 天水在线2016年10月16日摄)

(诸葛军垒 天水在线2016年10月16日摄)

(诸葛军垒 天水在线2016年10月23日摄)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实现光复汉室、统一全国的大业,曾统率蜀国大军,六出祁山,与司马懿统率的曹魏大军在天水展开军事对垒,发生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在天水境内,至今遗留有大量蜀魏战争的遗迹,,诸葛军垒就是其中值得一提的古迹。
相传蜀军行军打仗时每人身上背着一个“乡土袋”,袋中装着家乡的泥土,到了异乡饮水或吃饭时,在饮食中撒入一小撮家乡的泥土,可防止水土不服。在诸葛大军攻下天水城后,发现这里的水质很好,不用乡土袋中的泥土也没有一个士兵不服水土的。再者,在天水境内将是一场恶战,乡土袋变成累赘。于是,士兵们在天水城东门外,解下身上的“乡土袋”,把袋中的泥土倒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丈八高的大土墩。
天水城东门外地势开阔平坦,是练兵演阵的理想之地,诸葛亮正好利用了这个土墩。他经常站在高高的土墩上指挥训练军队,整顿军纪,布兵点将。后来,这里成为人们凭吊诸葛亮的胜地,取名为“诸葛军垒”。
“诸葛军垒”为古秦州八景之一,在秦州区城东岷山路南。原为底大顶平的圆锥形土墩,高丈余,墩前有碑亭,碑若房门,广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肃穆幽雅。每当正午,艳阳高照,诸葛军垒上没有投影,当地乡民又称“无影墩”。《天水县志》对此也有明确记载。
历代诗人游客为诸葛军垒写下不少赞美诗章。罗家伦赋诗赞曰:“一树横挡天水关,相传故垒仰攻难。渭河浪卷英雄去,剩有寒云自往还。”
不幸的是,诸葛军垒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遭到破坏。由于原场址太小,2002年天水市政府决定,将诸葛军垒迁至藉河南路园林处花圃进行重建。如今诸葛军垒在慧音山脚下,背负青山,面临藉水,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它以无影墩(点将台)与诸葛亮铜像为中心,融入了八阵图、张爱萍将军题词碑刻、汉阙门楼以及体现汉代军营气氛的栅栏围墙等人文景观。身临其境,既可驰想三国金戈铁马的烽火景象,景仰武侯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英姿,又可领略天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色。
诸葛军垒:那层层堆叠的,岂是黄土?是未酬的壮志啊!

▲诸葛亮塑像(位于天水市区藉河南岸几百米外)

▲晨曦中的诸葛军垒

▲张爱萍将军题词
在天水境内,至今遗留有大量蜀魏战争的遗迹。诸葛军垒便是其一。
【一】
诸葛军垒原在秦城区城东岷山路南,古时属天水城东门外,地势开阔平坦,是练兵演阵的理想之地。
相传蜀军行军打仗时每人身上背着一个“乡土袋”,袋中装着家乡的泥土,到了异乡饮水或吃饭时,在饮食中撒入一小撮家乡泥土,可防止水土不服。在诸葛大军攻下天水城后,发现这里的水质很好,即使不用乡土袋中的泥土,也没有一个士兵水土不服。
再者,在天水境内将是一场恶战,乡土袋变成累赘。于是,士兵们在天水城东门外,解下身上的乡土袋,把袋中的泥土倒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丈八高的大土墩。
诸葛亮正好利用了这个土墩。
他经常站在高高的土墩上指挥训练军队,整顿军纪,布兵点将。墩下甲胄鲜明、旗帜高扬,天地之间激荡着他克复中原、恢复汉室的壮志……
【二】
诸葛亮的传奇人生很自然地和军垒融合,为军垒蒙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原为底大顶平的圆锥形土墩,高丈余,墩前有碑亭,碑若房门,广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肃穆幽雅。每当正午,艳阳高照,诸葛军垒上没有投影,当地乡民又称‘无影墩’。”《天水县志》对此也有明确记载。传说垒土奇香喷射,流布四周。
沧桑千载之后,垒的筑法、用途、神奇征兆以及军垒是否为三国实物都不得而知,也无需考究,其实质亦不过是人们对诸葛亮这一鞠躬尽瘁、忠贞不屈的悲情人物的怀念。与其说军垒是一个军旅战事的标志,还不如说是人们怀念诸葛亮的凭吊场所。
按照《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西汉春秋》记载:蜀汉后主建兴九年(231年),蜀丞相诸葛亮二出祁山,亲率大军抵上邽迎战魏大将军司马懿,击败其部将郭淮,收割上邽城郊小麦供军食。司马懿不敢迎战,只得敛兵依险固守。这表明诸葛亮和司马懿确曾对垒,相持大战。唐《元和郡县志》“上邽”条说:“诸葛亮垒,俗名下募城,在县东二里。”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山川》说:“诸葛垒,东二里路南相传出祁山时,道经天水,筑垒于此……俗谓下募城。其旁有司马懿垒,俗谓上募城。上邽县(八)里有姜维垒。”
上邽扼入蜀之咽喉,西晋之后,一直是天水郡治、秦州州治所在,因此成为战争的焦点之地。历史上大小战争几十次,而留有遗迹的仅是三国时期,足见人们对三国史事的关注。秦州城郊三“军垒”设祠祭祀又列入“秦州十景”的,仅诸葛一垒,可见历代人们的情感取舍和心之所系。
【三】
明清时期,诸葛军垒四周植有古柏,矗立着石碑,官民设祠祭祀。来此的文人墨客感慨万分,往往留下大量的诗文。民国时期,客居天水的诗人罗家伦曾写道:“一树横挡天水关,相传故垒仰攻难。渭河浪卷英雄去,剩有寒云自往还。”
诸葛军垒现在在慧音山脚下,背负青山,面临藉水,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它以无影墩(点将台)与诸葛亮铜像为中心,融入了八阵图、张爱萍将军题词碑刻、汉阙门楼以及体现汉代军营气氛的栅栏围墙等人文景观。
有人感慨,诸葛军垒易址而建令人感伤,原来的军垒虽只是一堆露天而生的黄土,但它却镌刻着老城人对诸葛亮近乎完美的人格和才智的无限景仰之情,所幸如今的诸葛军垒背倚慧音山,和山上的千年名刹南郭寺相互辉映。南郭寺东禅林院修有“杜少陵祠”,在那里,老百姓供奉着另一个伟大的灵魂——曾寓居天水的“诗圣”杜甫。
而对诸葛亮,他曾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名句。
【四】
天水作为当年诸葛亮进军关中反复与魏军争夺的地方,曾经是诸葛亮对北伐大业最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地方。
为什么诸葛亮如此偏爱天水?这与他先取陇右,再图关中,再取中原的战略有关。
关中地区经过董卓、李傕之乱后,已经疲虚不堪,魏军在关中驻军一直有限,大规模用兵都要从洛阳调兵。
陇右地区的魏军少于蜀汉大军,魏军主力增援路径又比较长。
同时,陇右与关中之战,有陇山阻隔,道路难行,易守难攻。
因此,诸葛亮企图通过抢先控制街亭等地,阻断魏军主力,以众击寡,平定陇右。
一旦夺取陇右,以陇山阻隔,蜀军拥有“割据陇右”的地理条件。
陇右是产麦地,可以支撑蜀军。
陇右又是天下最优质的产马地,蜀军可以借此改善兵种劣势。
遗憾的是,街亭丢失后,将魏军主力阻击于陇山的计划泡汤。
此后,诸葛亮北伐时,再没有来过天水。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田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