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烟歌
□张剑飞

正月里,年到头,烟歌本是圣人留。一费鞋脚二费油,男扮女装满街游。这是我在秦岭中学上学时收集的一首关于烟歌描写的山歌,烟歌又叫黑秧歌,跟秧歌不同的是,它在夜间进行表演。作为民间曲艺,至今仍然在天水西南的秦岭,牡丹,杨家寺三镇,有个别村庄还在留传表演。

烟歌队表演在过春节期间举行,一般大年初三夜晚开始,在正月十五日左右结束,在电视机还不普及的年代,烟歌是乡下农村唯一的精神食粮,给山里人带来无数快乐和乐趣。几乎每个村子 都有烟歌队,有些村子还唱大戏。别小瞧烟歌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演员组,乐器组,后勤保障组,一个环节都不少,怎么也得几十人才能运转,好在有些村民是多面手,互相客串,以弥补人员不足。烟歌队的演员大都以男性为主,基本上有十人左右,四人为生角,四人为旦角,一人手执高鹞伞,一人陪舞。其中手拿高鹞伞者为总指挥,指引队伍的行进,节目安排等。何谓高鹞伞,就是一个纸糊的长锥形灯,大致是由一截圆细木头做手柄,在手柄插四根藤条,藤条末端一个大圈套一个小圈,扎捆在一起,糊上纸,贴点剪纸,做部分装饰,高鹞伞就做成了,再在灯内插一支又粗又长,自制的羊油蜡烛,在夜幕中显得特别锃亮夺目。烟歌队搭高鹞伞者,一定是有威信,而且是懂很多烟歌曲目的烟歌猛子(把式)。
最热闹的是吔乱烟歌,每当夜幕降临,烟歌表演便拉开帷幕,只见四个男旦角身着黑衣裤,头戴簪子,擦脂抹粉,扮成女角相,四个生角则穿上戏袍。搭高鹞伞者先清点完队伍人数,所带道具,行至主人院门前。只见主人左手提灯笼,右手点燃黄裱纸,另一人手持木盘子,里面放着点燃的香,跟烟歌队领头搭高鹞伞者,互相作揖,鞭炮噼噼叭叭开始燃放欢迎,锣鼓组先行开道进门,演员组及时跟进。这时鼓声急促,钹声嘶哑,只看见烟歌猛子像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一样,烟歌队伍在他的带领下,成一个圆急步小跑行进,队形时而圆形状,时而s型,场面恢大磅礴。烟歌猛子手舞高鹞伞左右翻飞,时蹲时站,似蛟龙出水,像海鸥低飞,婉如惊鸿,又像火龙。陪舞者也纵身一跃,一个大鹞子翻身,挥动双臂。 鼓声一停,演唱开始,唱两句词停下,鼓钹伴奏完,又开始唱下句。先从舞高鹞伞者开始唱,演员逐一轮流接唱,唱词可现编,也可唱老段子。

祈丰收的词如:进了门往上看,一盏红灯挂房檐,风吹灯笼轱辘转,风调雨顺保平安。又如男欢女爱词:这山不高那山高,那山一树好樱桃,樱桃好吃树难栽,姑娘好看口难口。烟歌跟戏曲一样,有许多曲目,如:《五福堂》、《三娘教子》、《白蛇传》、《牧牛》、《下四川》、《十支香》、《十二月》、《采茶歌》等,主题丰富多彩,劝学、祈福、爱情......,但正义终会战胜邪恶,用山里人既简单,又富有哲理的话总结,奸臣害忠良,相公缠姑娘,命里早注定。

烟歌表演到尾声,压轴大戏便是耍狮子。有的村子舞龙,有的村子跑旱船跑驴,但舞狮几乎是每支烟歌队的保留节目。只见引狮人手拿一盏绣球样的红灯,带领狮子环人群四周跑一圈,挥舞一会儿绣球灯,然后把红灯搁地上,狮子对着绣球灯摇头、摆尾、捋胡子。这时,引狮人开始表演武术,引狮人都是由会一些武术的练家子担任,表演的套路有小洪拳,大洪拳、四平棍等。南狮温顺和善,而北狮雄健威猛,舞狮头的二人也是把式,在引狮人的带领下,狮子做各种扑、跳、跃、跌、翻滚、搔痒的动作,引来人群阵阵掌声,戴和尚头的小孩做各种怪动作,逗的孩子们拍手大笑。
有时烟歌队晚上出庄,去邻村表演,邻村会拿出烟茶酒菜招待,炮仗迎送,村子与村子之间和谐而友好,温暖了寒冷的冬夜。

我曾对秦、牡、杨三乡的烟歌唱段和内容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发现,虽然各乡在演唱语调,动作上有一些出入,但唱词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说明他们是一脉相承。当时秦岭乡活跃着两支烟歌队,一支是北片的龙集寨,一支是南片的斜坡村,两支烟歌队把式多,老人多,演出也很精彩。但现在老人们相继离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的转变,文化水平高的年青人进城去追逐梦想,文化程度低的青年人想学,领悟不了精髓。现在农村耍烟歌的村子,像凤毛鳞角一样稀 少了。我曾看过,麦积区新阳镇的烟歌队表演,结合现代农村新事新风编的新曲,以三句半的形式演唱,诙谐生动,给人耳目一新。还看过李子园乡的烟歌队,由一群大姑娘,小媳妇组成,衣着艳丽别致,曲风新颖优美,声甜人靓,给人一种小清新的感觉。

不管那一种艺术,只有输入新鲜的血液,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否留得住乡愁,留得住传统,依然任重道远。但最好看的烟歌表演,只能在甜蜜的回忆里,回味呈现了。岁月如诗,一切安好,你是否情怀依旧。
作者简介:张剑飞,天水市秦州区秦岭乡斜坡村人,自幼喜欢文学,曾有作品发表于《中国文化报》、《西部开发报》、《天水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