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人文天水>>正文
冯沙驼:小河情深
(2014-3-20 9:14:16)  来源:天水在线 冯沙驼  打印本页

  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总有最难忘、最留恋、最无法割舍的地方和永远难以抹去的记忆。

  小河,就是我永远难以忘掉的地方。

  小河往事,伴随着我的一生,铭刻在心。

小河情深

冯沙驼

  小河,是一个地名,是原天水地区小河铁厂的所在地。

  从陇南徽县西南方向出发,沿着西秦岭山脉的高山峡谷,或千仞悬崖,或溪流潺潺,或鸟语花香,或寂静无声。道路在起伏不定、险象丛生中逶迤延伸。

  前行约三十公里后,前方出现一座三十多米高的山崖,它像 被刀切过拟的,巍然屹立,昂首挺胸,黑白相间,像经历了千万年的洗礼,雄伟厚实。在青山绿水间,像一尊山神,把持着山门。顺着它的脚下右转,突然,人们眼前豁然一亮,在万山峻岭中,前面竟是一块平坦坦的土地,四面环抱的群山上,松柏郁郁葱葱,一条河流清澈见底,泛着蓝光,从它的腹部缓缓流过。这就是小河,小河厂到了!

  小河史

  小河,造就了小河铁厂。小河铁厂,虽二起二落,但它却铸锻了一代又一代小河人。而小河带着传奇色彩的几百年历史,更值得回味。

  从距小河厂五公里的大河乡出土的文物可以证明,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有炼铁业出现。宋、元二代又有较大发展,发现了当时多处采矿点、炼铁炉、铸造炉的遗迹,以及出土的铁铧、斧、铁灌、兵器等实物。时至明、清,当地采矿、冶炼更加兴盛,附近发现铸有“清嘉兴三年造”字样的土炮多门,并有炉迹、炉渣。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徽县商人及当地士绅合资办起“民生炼铁厂”,建成二座土炉,年可产生铁160余吨,后来又设铸造厂。之后,徽县一些商号在小河附近的格文沟、包字沟开办炼铁厂,有铸铁炉7座,有上千人开矿、炼铁,年可产生铁300多吨,生产的铁锅、犁铧、火炉等行销陕南、四川、青海及陇南地区。

  解放后,甘肃省工业厅拔款作为国家入股资金,和徽县“共济”“合记”两铁厂合股生产,至1952年,共生产生铁1300多吨。1952年,厂里设备、职工搬迁到天水,与天水农具厂合并。

  1957年,全国“大铁进”掀起。由于小河的矿产优势及历史原因,原甘肃省工业厅决定在小河兴建甘肃徽县炼铁厂。经过紧张筹备,于1958年8月投产。次年,厂名改为地方国营徽成县小河钢铁厂。当时正值全国“大跃进”高潮之中,大闹钢铁、钢铁元帅升帐。天水地区调集数万民工,突击修筑了包家沟矿山至小河的专用公路,在小河大量兴建“焙烧窖”“小土群”,大量砍伐周边山上的林木做燃料,生产了大量的烧结铁。1960年以后,“大跃进”降温,全国国民经济进入了困难时期,小河铁厂的生产难以为继,厂子于1963年停产,人员遣散,设备拆除,第一次上马仅仅维持了五年。

  “文革”时期,中苏交恶,原苏联在中苏边境阵兵百万,扬言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毛主席发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要准备打仗”的号召。天水被国家确定为小三线建设基地,先后有五十三户企业从东北、华北迁往天水。1969年底,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同意成立铁厂筹备小组,定名为徽县五一铁厂,同时筹建水泥、采矿、发电三个分厂。1972年更名为天水地区小河铁厂,隶属天水地区领导。1981年,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小河铁厂又一次完成其历史使命,停产生铁。1984年,转产水泥,更名为天水地区小河水泥厂。人员缩减,炼铁等设备封存,昔日车水马龙、机器轰鸣、铁水四溅的小河铁厂仅能听见水泥旋窑的机器单调旋转声。这一时期,是小河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十四年,共生产优质铸造生铁8万余吨,425号硅酸盐水泥7万2千吨,铁矿石18万吨。

  1985年,天水地区地改市,徽县划归陇南专区。小河铁厂仍属于天水市属企业,1987年更名为天水市小河水泥厂。2002年,在企业改制中,划归陇南市管辖。小河厂的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小河人

  小河人,是在1970年上马至1984年转产,十四年中曾经在小河厂工作过的几百名包括天水、徽县和上海在徽县插队的下乡知识青年在内的人们。是他们,在小河厂这个炼铁又炼人的熔炉中,改变了人生轨迹,奠定了人生追求,在特别艰苦的环境中,锻造成硬骨头,变成了硬汉子,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1970年,作为天水市首批下乡知青,插队于徽县柳林公社庙坪大队庙坪小队的我,已在农村当农民两年了,和其它小河人一样,从城市到农村,从学生到农民,天上地下的极大反差,上级一辈子扎根农村的要求,使我们处于迷惑,徘徊之中。出路在哪里?前途是什么?

  六月的一天,我和其他知青正在地里锄草。大队文书从公社开会回来兴冲冲地告诉我们,徽县五一铁厂上马了,准备招一批下乡知识青年去当临时工,表现好的当合同工。不论干什么,只要脱离农村,不当农民的强烈欲望使我们急盼早出农村。很快,经个人报名、小队推荐、社员评议、公社审查、县上批准的层层环节,我和其他伙伴一起又背起行李,离开农村进入了小河铁厂,当起了临时工,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小河生活。而我们谁也没有意识到,每一个人的命运从此转机。

  不怕苦,能吃苦,是小河人的本色。建厂初始的小河厂,一片苍凉,1958年建起的简易厂房,破烂不堪,一人高的荒草,遍布厂区。从进厂第一天起,在“先生产、后生活”“一切为了早出铁”的要求下,每个人面临的第一关是经受起住、食、行三关的考验。

  由于仓促上马,在约二平方公里的厂区,短时间内拥进几百人,无后勤保障,无后勤服务,全靠每个人一双手,白手起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一切主要靠自己动手解决。

  没有集体宿舍,我们在河滩边平整出一块块沙滩地,砍来胳膊粗的树木搭起竹笆房。顶部和周边用竹席固定后抹上泥巴,遮雨挡风。在地上打下木桩,连结起来,铺上竹席,成为床铺。一个竹笆房里,一溜通铺,住进五十人。夏天,棚内五十人的汗臭味使蚊虫蜂拥而至。冬日,寒风从四周侵入,我们穿着毛衣毛裤,钻进包裹成粽子般的被褥中,挤在一起辗转而难以入睡。工棚内,一到夜晚,五十人吹拉弹唱,说古谈今,嘻笑打闹,热闹非凡,真是苦中作乐、乐对现实。后半夜,闹声停息,而“嘎吱、嘎吱”之声不绝于耳,原因是五十人的大通铺,一人翻身,则大家全受影响。更为壮观的是,一大早,在河边,一溜直排出上百人的洗漱队伍,或站或蹲,成为小河一大景观。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多半年。以后随着工人的不断增加,厂里将腾出的部分1958年建厂时的旧库房稍加修补、权当集体宿舍后,我们才陆续告别了大工棚。虽然仍是十几、几人的大通铺,但与原来比,却是“换了人间”。几年后,随着条件的逐步改善,工人的才搬进了职工宿舍。

  进厂后,我们即被分配到各分厂、各车间。高炉工每日上千度的高温灼热;原料工顶风踏雪,十指经常磨皮出血,重复简单的原始动作;水泥工每日在球磨机房吸尘听噪音地操作;装卸工凭一把铁锨装卸原料……高强度、超负荷、三班倒的重体力劳动,比在农村当农民更苦、更累。每天下班,仿佛身体散架,筋疲力尽。而每日的伙食却是顿顿馒头、白菜、萝卜为主的大锅烩菜、酱油汤。偶尔一个月改善伙食,虽每人限量半斤米饭、一勺红烧肉,只够解解馋,但大家像过年一样,风卷残云,香味无穷。时至今日,在小河人的记忆中,当年米饭红烧肉的味道,仍比现在山珍海味强出多少倍。这样的生活,小河人坚持着,没一人逃避,当逃兵。

  远离徽县县城20多公里,最近的宝成铁路白水江火车站21公里之遥的小河厂,在陇南腹地的高山峻岭之中,对外仅有一条1958年上马时修建的临时公路。在一切服从于生产、服务于生产的思想指导下,只承担原材料及生铁的运输任务。每年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大雪,经常使公路中断,小河厂就像一处无助的孤岛。有几次甚至断粮,食堂无面下锅。而断菜则更是家常便饭。进厂前几年,进厂出厂,除偶尔有辛搭乘运输车辆外,全靠双脚步行。每年去天水或外地探亲或返厂,绝大多数都是背着行李,沿着去徽县的山间小路,步行约五十里,时间长达四五个小时。如果赶班车,则要约好同伴半夜起床,打着手电,摸黑爬山,赶在班车到来之前赶到县城。这样的经历,对当时的小河人而言,已是必修课,习以为常。使我刻骨铭心的,则是1975年冬季的一次探亲经历。那一年,临近春节,一场大雪将小河与外界完全隔绝,公路不通,小路被埋。无奈,我们几人结伴走到白水江火车站,小站客车不停,只好爬上一辆开往宝鸡方向的货车,我们几人倦曲在货车货箱后避风,飞驰的列车,刺骨的寒风,使我们的身体由冷到僵,由僵变得麻木。列车行至秦岭车站,鹅毛大雪将我们变成雪人。半夜行至宝鸡车站,我们几个人手脚完全麻木,动也不能动,脸上五官尤其耳朵冻的红肿,像不存在似的。熬到天亮,列车终于驰入天水货场。我们互相搀扶,爬起来,边滚带爬地下了货车,一步一晃地走向汽车站。这样的经历,许多小河人都曾经历过。

  不怕难、能克难更是小河人的特点。建厂初期,百废待兴。一号高炉虽已恢复投产,但设备简陋、不配套,生产低而不稳。厂里决定新建二号高炉,改造热风炉、除尘器等关键设备。而二号高炉炉体、热风炉等设备炉体均为几厘米厚、几米至十几米直径的钢板,要将它们制成钢壳,需大型卷扳机。但厂里一无所有,大家群策群力,自制了一台小型卷板机,解决了小件钢结构的加工。大部件加工决定靠人工去完成。露天工地上,工人们几人一组,光着膀子,抡起八磅大锤,砸向钢板。吆唱声、钢板回音,远处高炉的机器声,仿佛化成一曲雄壮的贝多芬第三交响典《英雄》的乐章。一拨一拨,一班一班,一锤一锤,硬是靠一种精神气慨征服了钢板,完成了全部钢壳的制作,保证了安装投入使用。这样的“壮举”在今天来看不可思议,而在那个年代,在小河却很普通。

  小河包家沟矿地处小河腹地,深山老林,野兽出没,荒无人烟。十几个矿点分散在十几平方公里的山林中,矿点的开采条件极差,有的要工人猫着腰,用大锤钢钎打炮装药爆破取矿,有的则完全用人工挖掘。更难的是,大多数矿石采出后,矿洞运至公路边,全部依靠人工背出,小河人每年将上万吨矿石背到公路边转运,保证了高炉正常生产。此后,陆续在山上建成了专用简易索道,才解决了人工背矿问题。1974年,在包家沟矿区发现了红山矿点,品位高,质量好,但开采后又无法运输。厂里决定在红山矿点建设电动卷场提升工程。工人在红山矿悬崖峭壁上打眼放炮,填平了两处沟壑,开挖了五千多立方土石方,人工开凿出一条183米长、4米宽的轨道路基。路基完成后,电动机等重达数十吨的设备又无法从公路边运到现场。天寒地冻,路窄路滑,工人们沿着崎岖小路,八人一组,喊着号子,一步一个脚印,抬的抬,扛的扛,一寸一寸向前挪动,硬是将电动机等装备靠工人抬上了200多米高的山顶。

  不等靠、靠自己是小河人的气慨。面对极其困难的生活环境和十分简陋的生产条件,小河人相信,“无产者靠自己才能解放自己”的真谛。当时,“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慨深深激励着所有人,自己组建起基建队,承担了全厂的土木建筑任务,设计自己搞,图纸自己绘,建筑自己干。几年中就将1958年遗留下的旧厂房、旧仓库进行了改造,新修起了桥梁,筑起了河堤,盖起了水泥分厂所有厂房,建成了化验室、学校、运输队等,节约了大量建设投资,迅速改变了生产生活面貌。在恢复生产初期,在水泥、发电、采矿三个分厂的建设中,为抢时间、争速度,不等全部条件成熟,不完全依赖外部支援,将设计、建设、安装、试运转、正式投产各环节科学调度、合理安排、精心施工。原天水电厂1000千瓦发电机组迁建、七千吨水泥分厂主设备的安装,都是主要靠自己力量,边建厂房,边运设备,边培训员工。设备到达后,安装、调试、新工人上岗、培训,齐头并进,一环扣一环。短短八个月时间,发电分厂恢复发电,保证了冶炼及全厂用电。七千吨水泥厂生产出水泥,发挥出效益。矿山上主要矿点见矿出矿。

  重知识、重技术是小河人的基本。1970年恢复生产时,小河厂调回1958年50名原该厂职工外,全部工人是下乡知青、转业军人、学校学生等,而他们绝大多数还是临时工、合同工。更突出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奇缺,全厂当时仅有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二名大专生,以后虽不断调入十几名工程技术人员,但文化及专业知识的巨大缺口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小河人提出“钢铁是靠知识和技术炼出来的“,“一穷二白,白手起家”“缺什么,补什么”成为当年小河人的行动准则。大批知青出身的小河人被陆续调入技术岗位,在车间、班组,老带新、传帮带,边教边学,边学边干,蔚然成风,开办的各种培训班,扫技术盲、知识盲。很快,一大批知青成为技术骨干、管理骨干、生产骨干。在七十年代“四人帮”叫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视技术、知识为罪过的荒唐年代,76年,在小河办起了工人业余大学,设有生铁冶炼、矿石开采、水泥工艺、化学分析、机械制造、汽车维修等班。在当时,理论学习、大批判甚嚣尘上,小河人却以学技术为荣、学知识为先,以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补充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一部分具有高、初中文化程度的职工很快掌握了专业技术,成为生产骨干。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小河人将下放到小河的工程技术人员当作宝贝,不但不岐视,而是尊重他们、相信他们、重用他们。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腾出最好的房子让他们住,尽量满足他们的工作要求,提供最大可能的工作环境。在他们发挥出极大作用,为小河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的同时,这些工程技术人员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知识、技术手把手教给工人。小河人中涌现出一批土工程师、土技术员、工人技师、技术能手,这也为以后小河人走出小河厂,在各个领域发挥其作用奠定了相当基础。

  不服输、争一流是小河人的特点。处于相对封闭,条件极其恶劣环境中的小河人,从一开始就立足山沟,眼观山外,不断地瞄准国内中小钢铁企业的发展趋势,尽力去追、学、赶、超,力争达到一流。

  1972年开始,小河就有计划、有目的、有目标地多次派人外出学习取经,着力提高高炉利用系数,降低焦比,稳步提高质量。首先从矿石原料质量入手,对原料进行精选,自制了双层滚动筛、皮带输送机等设备,保证了高炉用原料达到勺、细、精。办起了烧结车间,运用当时国内较先进的高温烧结法,攻克了褐铁矿烧结中的技术难关,制成的烧结矿,使入炉矿石品位大幅度提高,大大地促进了综合指标的提升。高炉利用系数、焦铁比、生铁质量等主要生产指标当时在国内同类型中小企业中居较好水平。

  为保证生产持续稳定,在包家河矿区石门沟Q6矿体,采用了先进爆破方法,将160吨炸药装入掘好的洞室,采用抛掷爆炸方式,成功爆破后,岩石爆炸总量达16.63万立方米,土石方一次剥离成功,新矿山一次成型,受到中央冶金部、省、市高度关注及赞许。

  在厂区,以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统一协调、高效处置为目标,设立了总调度室,有效地解决了扯皮、制掣、低效现象,在当时市直企业中成为首创。

  为强化管理、降低成本,在学习天津大港、山东阜平铁厂等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在厂内创新并推行了“本票制”成本管理办法。统一计划,独立核算,单独结算,节约分成,超支受罚。运行后,管理水平大大提升,各项成本大幅度降低,费用减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并取得很大成效的,实属罕见。

  这就是小河人,在那样的年代,以一颗火红的心,一双勤劳的手,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一种执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排除干扰,使小河铁花飞溅,铁水奔流,炼出了铁更炼出了人。

  小河情

  1989年国庆节,阳光灿烂,曾经在天水地区小河铁厂工作过、战斗过,当时在天水市有关部门、企业工作的216名小河人,齐聚天水市,参加天水市区原小河铁厂同志联谊活动。

  看着熟悉的面孔,回首昔日的往事,小河人心情澎湃,情思缕缕。当年的联谊册中,是这样留下小河人的情思:忆往昔蹉跎岁月永难忘。那包家沟轰鸣的爆破声,那一炉炉奔腾而出的铁水, 那瓢泼大雨、风雨交加中砸焦炭、砸矿石的情景历历在目。在发电机旁,在球磨机边,在机修、动力车间,在基建、运输队,在子弟学校,在小河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往事,都有着许多激人奋进的深切感受,都深印着我们坚实的足迹。我们曾经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小河。用我们的热血和汗水浇出了一炉炉通红的铁水,谱写出一首小河创业之歌。小河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  

  小河,寄托着全体小河人的共同情感。在小河工作过的人,不论时间长短,当时熟悉还是陌生,离开小河后,不论干什么工作,小河,仍然像一根纽带,将昔日的小河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小河人,已作为一个符号,一种情义,一种思念,更是一种骄傲自豪。

  时隔六年,1995年国庆节,在小河人的强烈要求下,以“重返小河厂,重温创业史”为主题的第二届小河厂职工联谊会在小河厂拉开了帷幕。几百名曾经在小河工作过的同志,包括历届厂领导,齐聚小河厂。昔日小河人从四面八方汇聚故地,寻找过去工作过的车间,在自己曾经流血流汗的岗位边,恋恋不舍;在曾经住过的工棚边、宿舍里,回忆过去的艰苦生活;捧起饭碗,看着如同当年一样的米饭、红烧肉,思绪万千;一对对夫妻结伴到小河边上,仿佛寻找自己的初恋和爱情……晚上,在小河河边,燃起了熊熊篝火。昔日的小河文艺演出队队员们尽情地唱,尽心地跳,仿佛要将这歌舞永远留在难舍难忘的小河土地!在联谊会上,小河人将一块雕漆牌匾留给小河厂,上面镌刻着“小河永在我心中”七个金色大字。小河永在我心中,真实地反映了小河人对小河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当年的《小河精神小河情——小河同仁联谊会》中同样用这样的文字记录下小河人发自内心的心声:

  红叶点缀的青山,日夜流敞的小河,张开臂膀欢迎小河人的到来!

  让我们深情地再看看这一片热土,让我们新老小河人紧紧握住双手,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呼喊一声:“小河,我回来了!”

  当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小河的土地上时,怎不令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一幕幕,一件件,如在昨天,使我们永生难忘!

  当年,面对一片荒滩,我们曾经彷徨,也曾有过动摇,但当我们为小河进行第一锨奠基时,也为我们的第二次创业奠了基。我们曾在河滩上学习《毛泽东选集》,在厂部大院召开大批判会,在礼堂演出文艺节目,曾成双结对地谈恋爱、成家生子,曾披着棉衣半夜观看电影《白毛女》,曾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的庆祝粉碎“四人帮” ……

  当年,我们与天斗,与地斗,与困难条件斗,苦确实苦,但苦中有乐,苦中有甜。我们用青春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筑起高炉,炼出铁水,人扛肩抬,将卷扬机送上矿山,白手起家,生产出水泥,送出电流,建起学校……

  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曾用一生中最美丽的年华,奉献给小河这片土地,用我们的身躯筑就了小河当年的辉煌。一批又一批的小河人,走出山沟,奔赴四方,挑起时代赋予的各种大梁。小河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我们的后辈和后人。

  小河山,小河水,小河情,情情相系。我们将永远不忘自己是小河人。

  小河情,是小河人当年的生活、工作环境中凝聚成的感情,它将战友情、兄弟情、友情、亲情溶为一种情,形成一种特殊感情。上山下乡的共同经历和命运,进厂初期的艰苦生活和辛劳工作环境,使小河人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克艰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产生了深深的感情。随着条件环境的逐步改善,共同的理想追求,对前途的向往,这种感情更深,情谊更厚。大家相互支持,相互理解,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小河人的共同奋斗目标。在小山沟里尽最大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小河人的行动准则。小河,又给小河人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与本领的舞台和机会。能歌善舞的小河人参加厂文艺演出队,以自己的歌喉、优美的舞姿参加巡回演出,展现才艺。有体育技能的参加厂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有书画才艺的在车间、班组墙报、板报上展示才能……当时的小河,热闹非凡,班后饭余,文艺、体育等各项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小河人。而每周一次的露天电影更是全厂的盛大节日。天作屋,地作床,除上班的人外,全厂男女老少皆出动,一场电影,成为小河人当时的盛宴。众多的活动,将小河人凝聚在一起,小河人更团结、更齐心,对未来的生活更向往,小河人之间的感情更深厚。

  小河情,不仅有同志情,还有一种感恩情。离开小河后,小河人虽各奔东西,但联系从未中断。两次大规模的小河联谊活动后,小范围的团聚从未停止。同时,小河人永远不忘曾在小河厂工作过的历届老领导、老同志。是他们,在当时艰苦的环境和政治高压下,对小河人给予了政治上的关心、生活上的改善,工作上的指导。十多年中,每到春节期间,小河人总把在天水安度晚年的老领导请在一起,给他们敬酒、拜年,祝福他们健康长寿,尽全力帮助解决老领导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安度晚年。这项活动一直持续到部分老领导离世才结束。

  小河情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情,那就是小河的特殊环境促成了几十对小河人从学校——农村——工厂,从十几岁的无知少男少女到谈婚论嫁。共同的命运,小河像一种缘分,一根红线,使他们的心联在一起,工作环境的磨难、生活之中的互相帮助,他们在小河相识、相交、相知、相恋最终成为夫妻。当年,一到夜晚,马路旁、小河边、树荫中,成双成对、结伴而行或相偎而坐、窃窃私语的恋人随处可见,在小河举办的集体婚礼年年都有。小河人的第二代在小河出生、成长、读书、生活。小河又成为缔结爱情、延续生命之地。所以、小河情已经超越了友情、亲情、爱情。现在,小河人的后代,都已长大成人,父辈的创业史,小河的生活经历,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烙印。小河人的精神,小河情的延续,对他们的人生之路也产生了影响。

  小河情、重千斤,小河情,真情长在!

  走出小河

  小河,不仅仅是一座大熔炉,使每一个小河人身临其境。坚定、执着、不怕苦、不动摇,百炼成钢。小河,又是一座大学校,使每一个小河人,陶冶灵魂,提升自我,在学知识、学技术的同时,学会了做人。  

  从小河厂恢复生产到1984年转产,十四年中,仅天水市赴徽县插队落户知识青中就有五百多人到小河厂当工人。以后,陆续分配到小河铁厂的天水市及徽县初、高中学生就有二百多人。1977年,小河厂职工增加到一千二百人之多,其中一半就来自于天水在徽县曾插队的知青与分配的在校学生。当年,在一个市属企业中,有近一半多职工来自学校,文化程度在高中、初中,确实罕见。这一结构,也为以后小河厂为天水市各企业输送大量技术工人、管理干部奠定了一定基础。也为昔日的小河人以后在不同企业、不同单位大展其才提供了一定条件。

  1972年始,原天水地区大办地方工业,先后有天水氮肥厂、焦化厂等一批企业筹建,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缺乏的矛盾十分突出。小河铁厂走出第一批工人,支援正筹建中的部分市属企业。以此开始,几乎每年都有小河人被调往省、市、县属企业中。

  最大规模的小河人走出小河,是在1981年和1983年间。1981年,小河厂转产水泥的同时,又决定转产有色金属铅锌矿的开采以及化工产品烤胶的生产,厂址选择在徽县柳林镇。利用当年“三线”建设搬迁后的厂址作为新厂,小河一次有三百多人成建制走出转入新厂。天水市洛坝铅锌矿和天水烤胶厂迅速投产。其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生产工人乃至全部班子成员几乎全是久经磨炼的小河人。而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调度系统等等,又全部采用原小河厂及采矿分厂的先进管理模式。可以说,小河人当年成功地克隆了又一个小河厂。1980年,西河县邓家山铅锌矿页水河矿点见矿后,成立了天水地区青羊峡铅锌矿,近百名小河人又从小河走出,使青羊峡铅锌矿像当年的小河人创业一样,迅速完成基本建设,投入生产,小河人克隆成功又一个新企业。

  走出的最后一批小河人是在1984年转产那年。除少部分徽县籍工人留厂转产外,绝大多数小河人最后走出了小河。他们根据各自特长,被分配或调往天水地区诸多企事业单位,也有部分调往地区行政部门。徽县籍的小河人则全部进入县城,到新的企业、部门开始了新的工作。

  就这样,小河人像种子一样,被时代播撒到广袤的大地。是种子一定能发芽、开花、结出丰硕成果。十多年来,近千名小河人,走出小河,以吃苦耐劳、聪明能干、严守纪律、有思想、有抱负、有知识、有才能、有技术而在相关单位、企业受到重视、重用。他们将小河人的精神风貌融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

  走出小河,小河人带出了一种精神,那就是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不怕艰险、乐于奉献,它集中体现了小河精神。

  走出小河,小河人带出了一种作风,那就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要求、高标准、争创一流,它集中体现了小河的认真态度。

  走出小河,小河人带出了一种传统,那就是脚踏实地、从我做起、团结互助、爱厂如家,它集中体现了小河时代特点风格。

  走出小河,小河人带出了一份情感,那就是对这块土地的深深留恋,对过去岁月的永远怀念,从而更珍惜生活,更加倍努力去工作。

  走出小河,使每个小河人视野更加开阔,小河的熏陶、锤炼,在小河,成为小河人最大的精神财富和特质基础。许多小河人完成了从学生到知青再到工人的迅速转变,使小河人倍感人生的追求和理想实现的艰辛需要自身的努力和拼搏。走出小河的人,珍惜年华,以自己的光和热,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释放能量,展现才华,在改革开放年月中,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已经证明,走出小河的所有人,不论在什么岗位,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不论职务高低,都以自己曾经在小河的创业史留下印迹而倍感骄傲,都以自己没有虚度年华,在改革开放中做出过贡献而无怨无悔、更无憾!

  每个小河人都可以自豪的讲:

  小河人无愧于时代!

  小河永在心中!

                     
  构思于2013.8-12月
  2014.2.12-19初稿
  2014.3.5-6改稿


相 关 新 闻

·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访原天水名城委副主任冯沙驼(图)·冯沙驼:追忆老市长王文华同志(组图)
·市政协“三下乡”暨冯沙驼摄影展在清水举行(组图)·市政协“三下乡”暨冯沙驼摄影展将在清水举行
·冯沙驼《江山如此多娇》摄影展在秦安开展(组图)·原市政协主席冯沙驼在甘谷县调研指导工作(组图)
·冯沙驼《江山如此多娇》摄影展在甘谷县开展(组图)·冯沙驼《江山如此多娇》摄影展在武山县开展(组图)
·原天水市政协主席冯沙驼视察武山城市建设工作(图)·景从外来  情从心出——冯沙驼摄影作品展观后感(图)

新 闻 推 荐

副市长王钧调研成纪大道建设进展情况(组图)

·我军动用10余颗军用卫星全力搜救失联飞机(图)
·俄媒:普京演讲终结单级世界格局(图)
·奥巴马:美国不会军事介入俄乌对峙危机(图)
·俄驻日使馆主页发布“熊”照:等着你们来制裁
·FBI介入马航航班失联事件 调查机长飞行模拟器
·中纪委监察部办案人员规模首次披露:近400人
·习近平兰考调研2天交160元伙食费(图)
·俄黑海舰队司令警告乌克兰海军全体勿使用暴力
·金正恩随身物品曝光 用智能手机联系李雪主
·陕西商洛公务人员被曝不雅视频 已免职并立案调查
·新疆袭警案牺牲民警年仅29岁 儿子1个月大
最 新 图 片
副市长王钧调研成纪大道建设进展情况(组图) 天水市委党校举行2014年春季主体班开学典礼 天水市运管局开展全市公共交通服务专项整治 天水市召开市直单位教育实践活动现场会(组图 柴金祥在联系单位市检察院调研宣讲教育实践 天水市纪委监察局召开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天水资讯
·副市长王钧调研成纪大道建设进展情况(组图)
·天水市委办公室在双联行动中积极为民解忧办实事(图)
·索鸿宾 马勤学督查蔬菜科技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图)
·张仲康在武山县城关镇调研宣讲教育实践活动(图)
·张仲康深入滩歌镇兴城村开展“双联”调研(图)
·天水有线数字电视3月26日零时起华丽升级
·秦安县委常委会学习习近平兰考调研时讲话精神(图)
·秦安县收看全省春季造林绿化电视电话动员大会(图)
·天水市委党校举行2014年春季主体班开学典礼(图)
·天水市运管局开展全市公共交通服务专项整治活动(图)
·清水温泉旅游度假区规划单位现场踏勘完善规划(图)
·天水市召开市直单位教育实践活动现场会(组图)
·柴金祥在联系单位市检察院调研宣讲教育实践活动(图)
·秦州区召开组织宣传政法统战工作会议(组图)
·【跨越·发展】秦州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提档加速(图)
·王老吉集团在清水县考察农业产业和工业经济(组图)
·牛永祯参加县检察院学习交流活动并做宣讲辅导(图)
·陈金顺在北顺村调研双联共建工作(图)
·张家川召开县四大组织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交流会议(图)
·萧菡调研张家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图)
·秦安县委书记王东红调研当前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图)
·省政府督查组督查指导麦积区城乡低保工作(图)
·副市长杨小天调研秦安县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图)
·清水县建管并重打造省级园林县城(组图)
·杨维俊在麦积区调研宣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图)
 文化历史
·毛泽东名画像以7663万元被拍卖 价格翻涨18倍(图)
·领导人兴趣爱好盘点:江泽民访美时游泳1小时
·林彪专机副驾驶撰文忆九一三事件
·网传马年“双立春”是结婚年 专家:无科学依据
·“春打六九头”:2月4日6时3分“立春”
·农历一月为何叫“正月” 民间“老例儿”知多少?
·年夜吃出“好彩头” (组图)
·舌尖上品味传统中国年(组图)
·领导人打断发言盘点:朱镕基发言被江泽民打断
·那些年,中南海里的年夜饭(组图)
·揭秘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家世
·毛泽东喜欢读什么书?马列、哲学及中国文史(图) 
·习仲勋和十世班禅的忘年之交(图)
·李肇星出书忆往事:被3岁孙女问何为开会时语塞
·华国锋刚到北京月薪200元 交房租用掉150元
 博 客
·梁元魁:《水洛城》第四场
·晓军:祖国
·去马关乡采访的那些事儿
·王者风范:行摄西安之五
·曹彦虎:联村联户为人民
·大窦:看社戏
·大窦:回首春节看社火
·毕之航:感事
 播 客

·麦积山石窟__隐藏其中的爱情故
·东方雕塑馆 雪伴麦积山
·粟特族 畅通丝路东西方贸易
·天水——伏羲轶事
·天水顶呱呱
·《关山月》
·《寻宝》走进天水
·2013年伏羲大典视频直播实录
 娱 乐

·柳岩餐厅3次换装风情万种 深V透视演绎妩媚女神(图)
·辣妈与女儿同练瑜伽 温馨场面引人追捧(组图)
·2014维秘泳装发布会 绝美图集大曝光(组图)
·林志玲低温穿短裙秀美腿(组图)
·赵本山回应被移民:国家发展这么好 为何要移民
·《白日焰火》夺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廖凡加冕影帝
·央视元宵晚会节目单曝光 毕福剑参与魔术表演(图)
·央视名嘴“口误集锦”走红 网友称笑得停不下来
·张柏芝再曝新加坡照片 梳麻花辫俏皮可爱
·网络票选“2015年春晚导演” 张艺谋呼声最高

 社 会
·四川最美英语老师走红引围观 学校保安“护花”
·广东潮州病死者家属包围值班医生 嫌疑人已自首
·记者暗访街头算命大师招数:奉承威吓加推理
·西安居民买两栋相邻豪宅 自费修30米空中长廊相连
·“神医”张悟本脑梗住院:这是气的 绿豆治不了
·长沙钉子户四周被挖成孤岛 每天爬梯子上下楼(图)
·男子拿菜刀“抢…抢…抢银行” 银行职员哈哈笑
·河南商人称为女儿上军校被“军委高官”骗5100万
·孩子上户口被疑超生 牵出姐妹“换夫”奇情
·台北广告牌深V女模火辣 男性纷纷停车观看(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50006 Copyright 2005-2006  天水在线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938-8218028 13893879576 QQ:57530489 邮箱:tswj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