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当我们看到“工业——富民之要”、“工业——强市之基”这些稔熟的词汇时,却并不了解中国和当地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回味这些业已过去的历史,对当今社会生活还有什么提示与启发吗?我不敢有此奢想,但总想在回顾中有所品味。
民国秦州商事之三十八
坚持私营的“万春堂”
■庞瑞琳 韩惠荣
陕西华阴县人史宝山,祖上就是中医大夫,清嘉庆年间,移居秦州经营中药铺。
至史有权手,在伏羲庙以东立“万春堂”字号,铺面招牌较为奇特,黝黑雕漆面,翠绿色凹形颜体字“阴抱阳”匾“万春堂国药店”赫然醒目。伸檐抱柱匾也十分考究,上联:“楢井泉香滴滴点开阴阳路;”下联:“杏林春暖枝枝透出活人心。”颇能体现店主人的文化修养。
“万春堂”药店正如它的店名一样,代代相传,从太爷史宝山、传到史德祥已是第四代。以精心炮制药物,兼制膏、丹、丸、散而享誉州城,人称“史家药铺”。自制的“回春丹”、“六味地黄丸”、“黄连上清丸”、“牛黄千金散”、“紫金绽”及小儿丸散等,由于选料精细,加工工艺十分严谨,采购产成品药材,要求正品标准,按节时分类,加工炮制一律按“大药典”要求为准。
如柴胡,分春柴胡、冬柴胡;杏仁,分甜杏仁、苦杏仁;贝类分为象贝、贝母、姚贝母、新贝母;根类的枯芩有条芩、子芩等。加工生地,要除去杂质,洗净泥土,浅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2分厚;槟榔要经浅水泡15--30天,以泡透为度,切的薄片要薄如纸,极透亮,每粒可切70--80片,放在手心一吹即飞;香附,要除去杂质,用碾子碾碎,簸去毛和碎沫,再用醋、黄酒、大青盐、童便提取的姜汁拌匀,使其全部被吸收后,用文火炒成黄色,出锅晾凉;清半夏,要用清水浸泡10--14天,每天换水,再用白矾化水浸泡3天,用清水取矾冲洗干净,达到无白心,无麻辣味;姜半夏,要取捣碎的生姜煮沸后,加入白矾,煮至无白心,无麻辣味,再切片,晾干,簸去杂质,用文火炒至浅黄色才可使用;熟地黄,将大的生地用水洗净,用一定比例的黄酒润透,置笼屉内蒸24小时,每次按比例加入黄酒,反复蒸六次才为熟地。
炮制黄连上清丸,需黄连、大黄、黄芩、菊花、川芎、连翘等20多味药。制水丸时,将药材加工洁净,炮炙合格,轧为细粉,过130孔的箩,混合均匀。取10‰的药粉起母子,每百粒重2分。
制做百效膏的主要成分有:威灵仙、红花、怀牛膝、骨碎朴、当归尾、肉桂等73种药。要经过炸料(取芝麻油置锅内,高温加热,将以上药料松包随时翻动,炸至表面全部焦黑色,撤离火源,温度降低后,捞出药渣)、炼油(炸料去渣的油,先以武火锻炼油,后改用文武火,熬炼约5--6小时,滴水成珠为度),下丹(取规定比例的章丹,徐徐加入锅中并不断搅动,待章丹由红色变成赭色,温度上升后,即成为黑色膏,立即撤离火源。为了去火毒,徐徐向锅内的膏药喷淋清水,木棒不停搅拌),摊制(将膏药加热过滤,摊在膏药布上使用)。店内至今还保存有三百多种膏药配方。
炮制三仙丹的主要成分是水银、硝等,制做时先将硝研细,入锅按平,坐水银,用瓷碗复盖护严,用火煅之。
炮制一稔金用人参、二丑、朱砂等。制法:炮炙合格,掺匀,轧为细粉,过140孔箩,混合均匀,用朱砂粉套色,研匀。主治小儿热湿积滞引起的停食气促,胸腹胀满,惊悸不安,二便不利。
解放后,1951年清货源,房产被没收后改为供销社,只得迁至小街南边,缩小为三间,至1956年合作化时,史有权已年过七旬。经政府许可,虽挂“公私合营万春堂药店”牌,但一直以行医为主单干,为全市药业行唯一一家私营药铺。1968年文革时,“万春堂”同市内四、五家私人诊所、药铺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除停止经营,药物、成品药等及设备全部被没收。
改革开放后,第四代传人史德祥从1980年始,准备了4年,直到1984年才开业。20多年来,他一直保持了“万春堂”制作药品行规的精神,亲自到各县和外地采购药材。史德祥自幼在药材堆里长大,9岁时随父学医,耳濡目染,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辨认各种药材,在父亲的严厉督促下勤学苦练,从小就熟知各种药材的药性,并能通晓各种药物的治疗效果,至今他严格遵循祖传炮制方法,在进货、淘洗、凉晒、切片等药物制做方面严格把关,认真炮制。
在过去,“万春堂”药店门前的一株疙疙瘩瘩的老树下,安着蒸煮药材的锅灶,定时按照老一套炮制工序。切头、去尾、打叉、去皮、去毛、抽心、淘洗、凉晒;然后切、炙、炒、炮、煅等精心炮制。自制的用于老年保健的“六味地黄丸”等药丸始终保持了原有的药效,在市民中传为佳话。
现年63岁的史德祥在讲述中感叹:现在的中药店,能和以前一样从分季节、分地点采药抓起,再精心炮制的越来越少了。许多野生药材变为大面积人工种植,大大减弱了药效。但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儿子现正在大学学医,等儿子毕业后,他准备将自己炮制药物的手艺和几百种配方传给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