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历代战事记
白莲教和太平军转战秦州
一、白莲教军起事
清嘉庆元年(1796年),湖北、四川白莲教徒分别聚集,打起官逼民反的旗号,反抗官府。二年(1797年),湖北教军经陕南至四川,与四川教军会合。此后,陕、川、湖及相邻地区成为白莲教活动中心,史书称其为“川楚教军”。由于以青、黄、蓝、白颜色为标志区分诸路教军,故分别号称为“蓝号军”、“白号军”等。各部自行活动,忽分忽合,游走不定,用避实就虚之法与清军周旋。
二、白莲教军转战陇右
1798年春,白莲教军首次进入甘肃南部,先至阶州(今武都)。三月,由张士龙所率蓝号军北上进至宁远(今武山)新寺镇(今属漳县),后被清军击败,遂转往巩昌(今陇西县),其中后队一支东进入秦州界。四月,杨开甲率教军向北转战至秦州。甘肃布政使广厚率清军追至,选精壮攻其部,杨开甲败,经陇南去四川。
1799年4月,杨开甲率白号教军从陕西再次进入甘肃,经三岔厅(治今天水市东部吴砦镇)所属白花川(利桥百花村)南下,至两当县城,遇大队清军围剿,遂西走,由徽县进抵秦州南部青石里和天水里。天水里民团起而抵抗,结果被击败,民团头领石玥等战死。之后,教军大部转折徽县,一部则北进,至秦州北三阳川。乡人熊友谅率民团抵据,亦败死,不久,教军离开秦州。
1800年正月,杨开甲率教军沿陇山北上,经清水至秦安龙山镇。钦差大臣那彦成督清军至陇州向西追击,前部星夜驰至龙山,杨开甲率部迎击,把总孔登元率清军手枪队出战,杨开甲被击伤,教军被迫收军。次日,那彦成率领大队清兵至,即发起总攻,教军失利,西走通渭,旋又南下入伏羌,至牛蹄湾(今金山镇)再趋宁远。经略大臣、都统额勒登保率军追至宁远,在李家曲燕儿滩击败白号教军,俘头领陈正甲,余部离宁远南下。三月,高天升、马学礼所率一支教军从巩昌,张士龙所率一支教军从礼县分别进入秦州境,那彦成遣五千清军追击,教军均退出秦州南下,经陇南往四川。五月,由于清军追剿,高天升、马学礼、张士龙等率教军分道再次进入秦州,计达二万余众。额勒登保遣总兵穆克登布率清军追剿,高天升等进入渭河南,闻北岸有清军,再转南下徽县,在伏家镇击败陕甘总督长龄所率清军后,抵陕、甘、川境,至七月入陕南,此后再未涉足甘肃。
三、太平军西征
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率所部太平军西征,由湖北进入陕西东南部。二年(1863年)春,太平军抵汉中,攻略州县。时蓝二顺所率哥老会军亦在汉中。两军配合行动,不时进入甘肃。
四、太平军攻战三岔城
同治二年九月,赖文光部太平军由略阳进入甘肃,至两当与曹灿章所率哥老会会合后,分部攻陇南,曹部攻徽县,赖文光则北上进入三岔厅界,十月初一日抵利桥,利桥营都司袁学德率守军阻击于秦岭,结果被击败。次日,太平军进至三岔城,州判杨成、把总马忠臣率军固守,太平军从城墙脚掘开地道,置入火药,初六日引燃后,轰陷城垣入城。杨成、马忠臣率众巷战,均死于阵,城内军民被杀、战死者不在少数。
太平军攻三岔时,奉陕甘护督恩麟之命治兵秦州的巩秦阶道林之望正率军援西和,至十一月初西和解围,林之望始回军救三岔,命张华率黔勇为前部由党家川趋进,自率所部秦勇(当地招募的地方军)由康家崖(今麦积区麦积镇东)继进,另派把总陈德胜率二百人进驻双辘轴(在今三岔西部),以阻击太平军,太平军闻讯,即派出一支南下阻击,太平军在窄峡子(在今党川西北)被击败。另一部往攻双辘轴者,亦为陈德胜所败。
五、清军攻取三岔
十一月二十八日,林之望、张华、陈德胜三路均抵三岔,旋向城内发起进攻,并用大炮轰击。太平军不能拒,遂携所掠财物出南门,往陕西而去。
简议:白莲教军在今天水均为过境活动,对百姓搔扰不堪,大股追剿的清军所需之军粮、夫役给百姓造成了负担。历代因战事死难者,绝大多数是被驱赶参战的丁壮和战事殃及的无辜百姓。在三岔因战事而死的杨成、马忠臣,在《秦州志》中被列入名宦志,还在当地为其立了纪念祠,可谓特有殊荣,但因卷入战祸最终倾家荡产和家破人亡的平民百姓又有谁可怜他们呢?故每凡发生战事,不论经是非曲直,百姓总是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