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历代战事记
宋金之战
■潘守正

六、剡家湾之战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军为确保四川,退守仙人关。金兵攻据宝鸡并进占陇州和秦州后,金兵统军胡盏、习不祝合兵五万屯于刘家圈(在今秦安),伺机攻取整个陇右。八月,宋四川宣抚副使胡世将依吴璘议,决计围歼胡盏、习不祝部,收复秦陇,遂令其所率部属北上,另由杨政率部出和尚原作为声援。
北出之前,吴璘在河池操练兵马,教演新的战阵之法。其法每以长枪在前,强弓为次,再次强弩,最后神臂弓,与敌接战时,至百步之内,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临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待其伤则更替,更替以鼓为三节,骑出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兵退,称为叠阵法。九月,宋军大举北进,十三日抵秦州城下,旋即攻城。延至十六日,金守将武谊自知不能拒,举城投降。吴璘率主力继续北上,至剡家湾(在秦安城南三十里处)南,派人下书约金兵会战。剡家湾距刘家圈不远,胡盏善战,习不祝多谋,常相互为伍而取胜。时二人移兵剡家湾,其地前临峻岭,后控腊家城,故欺宋军不是对手,及至吴璘约战,仍恃强不备。二十一日深夜吴璘派统制姚仲与鄜延经略使王彦率所部劫营,又派张士廉等取近趋腊家城设伏。是夜大雾,宋军已至寨门,金兵始觉,宋军列寨发火,突入金营,胡盏、习不祝急驱兵迎战,凭恃兵多,拼死反扑,就在姚、王二部危急时,吴璘统后军至,用新阵法与金兵战,金兵终不能支,大败,降者万余人,胡盏、习不祝率余众北撤,由于张士廉所统宋军延误军期不能及时阻击,胡、习退入腊家城据守。吴璘率军又至腊家城,双方攻守多日,其城已岌岌可危。九月二十八日,吴璘于阵前接到朝廷驿书,令宋军即刻南撤,守护原有疆土。时赵构与秦桧正与金国密使往来,交涉和议,故有是命,吴璘无奈,只好弃腊家城南退。
七、宋、金和议,秦州分属两国
绍兴十一年(1141)年九月,金都元帅宗弼进兵淮南,赵构恐金兵再次渡江,急派使者乞和。十一月和议成功,决定两国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其后在具体划界过程中,双方发生争议,金方欲占和尚原,四川宣抚副使胡世将坚持不与,宋方划界官员、枢密都承旨郑刚中也据理力争,延至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始最后定议,割秦州一半给金人,时秦州所统四县中,天水、陇城二县及成纪县大平社属宋,成纪县大部包括秦州城和清水县属金。秦州以西的巩州等地亦属金。陇右地区中,惟成、阶、岷、凤、文五州属宋。
划界后,大平社并入天水县,天水、陇城隶归成州,再上隶利州西路,金仍置秦州,统成纪、清水二县。
八、完颜亮伐宋
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1161年),宋金经过一段较为平静的时期后重新开战。时金由性情残暴、喜好攻伐的完颜亮当皇帝,此前已下诏征全国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壮丁操练多年。是年九月分路南进,其中从陕西欲取四川者为西路,以陕西统军使兼河中府尹徒单合喜为西蜀道行营兵马都统制,平阳府尹张中彦为副都统。九月初五日,金精骑五千人从大散关南下。被四川宣抚使、领御前都统制吴璘遣将击败,金兵攻大散关不利,遂转向陇右。
面对金兵的攻势,吴璘与诸将议定,一面以重兵坚守大散关防止金兵南下,一面趁金兵尚未完成集结之机,先发制人夺取陇右,并北移宣抚司于仙人关。九月十九日,吴璘命前军统领刘海、统领王中正、左军统领贾士元率三千军从成州北上攻秦州,二十五日至城下,金守将萧济始知有宋军到,急忙抵御。时萧济部三千守中军,大部外出运粮。宋军以烟火掩护攻城,烟蔽城垣,上下不能视,旋搭云梯攻城,金兵纷纷败走,萧济无奈,开门投降。宋军入城,得粮十余万斛,以正将刘忠知州事。十月,柳万率忠义民兵又攻占伏羌城(在今甘谷)。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