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文化具有历史张力和生命力
——访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武术大家、天水师院特聘教授马明达

马明达,回族,著名历史学家。祖籍河北省沧州,1943年生于甘肃省兰州。现任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学科带头人之一。兼任西北民族大学历史系、华南师大体育科学学院、西北师大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客座教授、天水师院体育学院特聘教授。广东省武术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小龙研究会会长、广州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广州民族体育协会第一副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广河县诗》、《中国回回历法辑丛》、《湖汕金石文征》、《说剑丛稿》等;担任主编和副主编的书有《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回族辞典》等。
7月27日,古城秦州迎来了马明达教授。
马明达教授曾在2004年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为观众讲述千年少林寺的风雨历程,在全国性电视媒体上向海内外观众介绍了真实的嵩山少林和少林武学。同年,他的《钤记中华——武术》再次亮相《百家讲坛》。马明达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渊博深厚的文化积累,以及对中国武术历史渊源及发展的独特见解,在文化界、武术界都引起了极大反响。《百家讲坛》也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位两次走上《百家讲坛》的中国武林学者。
登上《百家讲坛》
揭开千年少林神秘面纱
除了历史学教授、武术学会会长外,马明达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头衔:嵩山少林寺武术指导,而且是少林寺目前惟一一位外聘武术指导。
2004年,在央视的邀请下,马明达教授登上《百家讲坛》,为观众讲述了《千年少林》。回忆起当时的录制情景时,他说《百家讲坛》的录制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主讲人要完全按照讲稿讲述,而讲稿事先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批。易中天教授在录制《易中天品三国》时,一段话就录了七遍;于丹年轻,记忆好,口才也好,讲起来就顺溜。
“要我可不行,一是年龄大了记性不好,再一个背讲稿我会觉得索然无味。我就喜欢即兴发挥,再搞点小幽默,我讲着不累,大家听着不困。”说到这里,马教授不禁一笑。
谈到《百家讲坛》这个栏目,马教授说,对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说,过去让大众了解她的机会太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百家讲坛》正是迎合了这种大众的需求,为人们开辟了另一番认知历史、阅读文化的天地,这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内容还应再丰富一些,环境再宽松一些,这对塑造一个有分量、有内涵的电视栏目更有益处。
关于为何要在电视上讲述少林寺,马明达教授这样回答:“少林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寺院,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要真正认识少林的话,少林功夫是一个切入点。但你要真正理解少林寺,只了解少林功夫是不够的。”马明达教授说,少林的禅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在武学上,少林居嵩山,嵩山位居天下之中,号称为中岳,四通八达,所以少林寺的位置就必然成为天下南来北往所有武术家们要走一走的地方,它给天下练武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历史教授出身武术世家
采访中,马明达教授看到了天水师院蔡智忠老师办公室一把锈迹斑驳的古刀,他拿起来细细观赏。许是触景生情,他的表情渐渐凝重起来,一把大刀将他的回忆拉到了抗日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想起了“西北大刀队”,想起了父亲和叔父。抗日战争期间长城喜峰口惨烈一战,“西北大刀队”立下了赫赫战功。而这支大刀队刀术——“破锋八刀”的编创者,就是马明达的父亲马凤图和叔父马英图。
“父亲曾在甘肃、青海等省担任过国民党行政、军队职务,后来成为甘肃省中医学会主席。他和叔父马英图都是民国时期全国闻名的武术家。”说起父亲和叔父,马明达教授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马教授的长兄马广达以刀法精纯受到张之江、张自忠等西北军将领的赏识,积功升至营长。1933年长城抗战的喜峰口之役中,马广达率部参加大刀队,夜袭日寇,英勇杀敌,身负重伤,后来带伤操练士兵,不幸创伤复发,以身殉国,被国民政府追认为抗日烈士。
武术世家的出身,注定马明达要一辈子与武术结缘,他和哥哥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被武术界推誉为“马氏四杰”。
出生于1943年的马明达在弟兄中排行老九,幼时的他聪颖好学,深得父亲的喜爱。6岁开始跟着父亲、哥哥练习武术,9岁便参加运动会;1958年被选拔到甘肃省体工队,曾先后参加全国第一届青少年武术比赛和第一届全运会;1959年初,获甘肃省青少年武术比赛冠军。
“既然与武术有这么深的渊源,为何后来又成为了历史学家?”
听到记者的提问,马明达教授笑道:“这可与你们天水的一位文化名人有关啊。”马教授说,他父亲与天水文史大家冯国瑞先生是好朋友,冯看到马明达对中国文史知识感兴趣,便收他为学生。在冯国瑞先生的悉心教导下,马明达幼时对文史知识的积累已经相当丰富,这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享誉中外的历史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马明达自学了高中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当时的甘肃师大(现西北师大)历史系。也许是当时他的武术名气更响亮,尽管是历史系毕业,留校后他还是成为了师大体育系的一名教师。1978年,马明达考入兰州大学,成为一名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敦煌研究室副主任、校古籍研究室主任等职。1993年调暨南大学,最近又被调至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几十年来,马明达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教学,并侧重于元、明、清的研究。同时,他还对中国书画史、中医史、民族体育史均有涉及。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中,马明达教授逐步建构起“文武融通”的学术体系,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者。
中国武术与武术礼仪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既可健体强身,又可防身御敌。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中国武术融注了丰富的劳动人民的智慧。长期的社会实践,使中国武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蕴含了深邃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中国武术作为国术和东方文化瑰宝,不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且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健康的桥梁。”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马明达教授就在中央电视台讲过有关武术、民族体育方面的知识。他说,我们现在面对现代社会对武术的新需求,要大胆去吸收各式各样的文化,既保住我们武术的文化本位,保住我们自己优秀的传统,同时也要有勇气去应对世界,吸收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文化,使武术从古典走向现代,真正变成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体育文化中最能代表东方文化特点的文化形态。
“奥运会召开在即,但是参赛项目中没有中国武术,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一个遗憾。但进奥运会不是弘扬中国武术的惟一途径,像美国的橄榄球、棒球,这些都不是奥运会项目,但在美国可以说风靡全国。因此,武术在中国深厚的文化大背景下照样可以发展地更好。”
对中国武术的未来,马明达教授满怀信心。
在谈到武术礼仪时,马明达教授说,目前中国的众多赛事中,包括武术散打赛台上,人们通用的是“抱拳礼”,这实际是一种很夸张的“江湖礼”,并非中国传统的礼仪。纵观中国古文明,“拱手礼”才是我们最传统的礼节,而中国古时非常正式的礼节——“躬身礼”,如今也在渐渐地消失成“点头礼”这样一种似礼非礼的动作。“礼”最核心的效用是“知耻”,是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人要“礼让于人”,但事实上,如今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多悲剧是由于在小问题上不讲“礼”、不谦让引起的。这说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礼仪正在不断缺失。我们不应忽视“礼”的意义,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按一定的场合、身份、职务、修养构成相应的礼仪文化行为,从形式、程序和组织三个方面推动礼仪的规范和普及。他建议目前中国应该有一套社会公认的《礼仪手册》。
天水历史造就丰富的武文化
马明达教授对记者说,天水在武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武风很盛,民间武术普及率也很高。天水历史上武将多于文臣,是天水历史文化的一个极具特色的方面,如飞将军李广、一代骁将赵充国等。他说,不知道天水历史就不知道中国武术文化。崇文尚武是伏羲民族生存必须的条件,后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总结,发明并创造了拳打脚踢、格刺击劈的实用技能,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武术。因此,在天水以伏羲文化为龙头的推动过程中,天水武术文化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天水的民间武术中,有秦安壳子棍、双截棍、红拳、花拳等等,这些武术种类中一部分因流传范围小、传承人少,传承模式陈旧,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民间武术要发展,要发扬光大,就必须要依托高校学科建设,动员更多的人进行学术挖掘、传承,形成合力,使民间武术真正进入大学课堂,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进行普及。
从小师承冯国瑞先生并多次来天水的马明达教授,对天水这座城市有着极为深刻的感情。他说,天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在甘肃是居于首位的。天水,不仅是一座文化古城,也是一座充满朝气的现代都市,这里文化气息浓厚、景色秀丽、气候宜人。
“特别是天水的人给我很大的感触。一些老人、文化人言谈举止淳朴之间透露出浓浓的古意。在这个相对浮躁的社会里,保持一份古意是极其不易的。天水人应珍惜这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马明达教授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