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秦州方言中有很多俗语,它们结构上不同于歇后语或者谚语,而是运用比喻或者借代的修辞手法,有着人所共知的含义,人们在特定场合使用它,再不需要提及具体所指的事物,周围的人也会心领神会。这些俗语,有的来自于历史掌故,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有的来自于事理总结,有的来自于人人耳熟能详的戏文故事……稍稍探究,很有意思。在下隅拾浅见献与读者共赏。
来自于历史掌故
“霸王硬上弓”:比喻不动脑筋蛮干、硬来。
“穿树叶”:来源于远古人类穿树叶的习俗传闻。现一般用于人梳妆打扮用时太多,口语中含有责备之意,显示等待人的不耐烦。如:“你穿树叶哩吗?”
“消业”:来自于佛教用语,“业”方言中读如“nié”。俗语中常指代替自己或他人(家人、子孙)操劳受苦。如:“现在给娃娃~着哩。”
来自于世态世情:
“把手往磨眼里伸”:比喻参与不应该参与、会带来麻烦的事件。
“白杨树叶两面光”:指代做事圆滑,不得罪人,两面落好。
“鼻子大着压住嘴”:常比喻有争执时因为一方地位较高而使地位较低的一方不敢说话。
“不吃凉粉了腾板凳”:一般指代如果占着位子而不干事就让位。
“不是洋芋壅大的”:不会因别人过分的恭维或怂恿而不知天高地厚,去做力不能及的事。
“鳖冲河的石头”:“鳖冲河”是一个出产花岗岩的地方,这里的石头人们常用来加工石磨、石杵等东西。这句话实际上来自于歇后语“鳖冲河的石头——欠錾”。这里省略歇后,用来比喻“找打”。
“初一十五看月亮,一天和一天不一样”:比喻事态情势经常发展变化,事物一时和一时不一样。
“肠子痒人搔不得”:比喻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想说又不能说,想做又不能做。类似的有“哑巴吃黄连,有理说不出”。
“乘风扬碌碡”:常用来比喻挑拨离间、背后怂恿的人。
“吃屎的闻着屁香”:比喻同属一类,臭味相投。
“滴檐水滴的旧窝窝”:指后代做事常受前辈的言行影响。一般指代前人对长辈不孝道,他的后代也会原样待他。类似的俗语还有“端上原碗”等。
“当大不正,拦腰一棍”:年长者或职务高的应该为年龄小的、职务低的做出表率,否则,就应受到责罚。
“风吹倒了赖天爷”:因为这个原因吃了亏,却要赖在另外的人或原因之上。
“放羊的咒不死羊羔子”:比喻某人行为不端,还要诅咒别人,这是徒劳无功的,别去理他。
“干屎粘不到人身上”:常比喻只要行得端,走得正,就不怕是非到面前。类似的有“身正不怕影子歪”、“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里不怕鬼叫门”。
“隔行不取利”:比喻不是自己的特长就干不好。
“官大一级压死牛”:比喻上级权威重,说话办事不可抗拒。
“活人眼里撇柴柴”:比喻肆无忌惮、明目张胆欺负人。
“进了油坊门,不得干出身”:只要参与某事之中,就不会全身而退。
“瞌睡碰着枕头了”:指代正期盼的目的刚好达到了。
“涝坝多大鳖多大”:有什么样的条件就能出多大的事(人)。
“冷手抓了个热馒头”:指代意外得到的机会或好处。
“马莲葽(绳)常从细处断”:指代事物常常在最薄弱的地方出问题(危险)。
“抹布捏得水淌哩”:比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类似的还有“没喝口外一碗凉水”、“没吃口外一锅烟”。
“没娘的孩子天照顾”:比喻困苦无助的人有时会得到意外的机遇。
“犟球扳不到夜壶上”:指代脾气很犟,谁也说服不了。
“热脸贴了个冷屁股”:比喻热情反而遭冷遇的尴尬处境。
“人穷失礼仪”:常指代人穷困时往往与人交往少、走动少。
“杀不死的演员,考不死的学生”:比喻所遇到的情况都属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烧香的少,拔胡子的多”:常指代干实事的人少,添乱或只说不干的人多。
“上天爷去屎垂着哩”:比喻人的想法或举动不现实、不可能实现。
“扫帚里面拔鞭杆”:比喻选拔对象都很平常,但别无选择,只能从这里面找相对比较突出的了。
“生鞋底子倒翻上”:“生鞋”:过去人们用生牛皮做的雨鞋。比喻反咬一口或反着寻事。类似的有“猪八戒倒打一耙”。
“石头大了弯(绕过)着走”:比喻遇着势力大、惹不起的人或事就躲过去。
“树挪死、人挪活”:常比喻人动一动就有生路或有变化。
“天上下腊肉,还要自张口”:就是有现成的东西,还要自己行动才能得到。常用来指责懒惰或有条件而不采取行动的人。
“瓦罐不离井口破”:比喻经常干什么的人就会在什么上出事。
“下巴子掌住了”:常指代自家的人犯了类似的过失,再不能在此类事情上指教别人了。
“先人卖醋,后辈儿孙都酸了”:比喻前辈做了坏事,子孙的名誉都受到影响。
“阎王爷好见,小鬼难见”:常比喻办事时阻力往往来自于职位较低、但又掌握一定实权的下级(办事员)。
“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一个事件的发生当事双方都有原因,不能只怪一方面。
“有个金镢头,还缺个柳木把”:常比喻有了出色的儿或女,不愁找不到好对象。
“站着说话腰不疼”:指代只会站一旁指手画脚,而不知道实干的辛苦。
“占住茅坑不拉屎”:指代在其位不谋其政。
“众人口中有毒哩”:比喻坏人干坏事犯了众怒,大家的诅咒会使他遭殃。
“贼走了关门”:指代事后措施,有些晚了。类似于“马后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