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走进天水>>正文

轩辕故里清水文化概略
(2007-6-17 9:33:21)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来源:天水在线  打印本页

悠久的历史   文明的清水——轩辕故里清水文化概略

温小牛

  清水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早在八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就在清水这块沃土之上繁衍生息,形成部落。八千年来,一代代黄帝子孙们以其特有的勤劳和睿智,不断地开发轩辕故里的山河,创造着灿烂的古代文明。

  清水地处渭北上游,长达七十二点六公里的牛头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境,水利资源丰富,山川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的栽培生长,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给人类长期生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排除种种困难,艰苦奋斗,创造了著称于世的古代文化,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开发和研究以轩辕文化为主体的清水文化,对于促进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加快清水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轩辕故里文化是以轩辕诞生于清水这一史实为基础,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延伸,不断融合辐射的特定地域文化。它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影响颇为深远。

  一、轩辕文化

  清水是轩辕故里。轩辕黄帝生于清水,不仅有诸多的历史传说,而且有丰富的史料记载。省、州、县志均记述:“辕辕谷隘,县东七十里,黄帝诞此”。晋代郭璞的《水经》有“黄帝生于上邽轩辕谷”的记载。近代史学家范文澜、当代史学家何光岳、古代天水名吏胡缵宗、当代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等均认为清水是辕辕故里,他们或撰文、或题词都鲜明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轩辕时代把远古文明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其生长、发展却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段历史至轩辕黄帝诞生在清水至少有三千年,甚至更长。轩辕时代的高度原始文明不是孤立、偶然的,这一时代的形成,至少经过了三千多年的积淀。清水的这个时期正好和秦安大地湾八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相衔接。因此,在经历了近三千多年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清水的先民们开始定居乐业,用石、陶器开创了清水人类新纪元,拓开了清水人类历史的第一页,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黄帝部落的历史至今约五千年,该部落活动与马家窑——齐家文化不无关系。马家窑——齐家文化遗物、经碳14测定,遗址分布于渭水上游牛头河流域及其支流两岸台阶。这一时期我国母系氏族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度繁荣的阶段。

  磨制石器、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恩格斯说:人类之野迹的低级阶段是“从学会制陶开始”的。从清水县境已经发现的分布于牛头河中游及其支流樊河、后川河、南道河、白驼河、林河避风向阳的台地二十五处遗址出土文物来看,以石斧、石刀、陶仿轮、石矛、石镞为主的生产工具,以陶鬲、陶罐、石碗、钵、杯、豆为主的生活用具,这些珍贵的实物证明,先民们不仅开发了牛头河中游的沃野,还披荆斩棘、不畏艰苦地开辟了海拔一千七百米的高山。陶器的出现,更加促使了人类生活的相对稳定。随着磨制钻孔石器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畜牧饲养业也发展了起来。轮制器皿技术,麻布仿制技术及弓箭、捕鱼等工具的改进,使得生产迅速发展,生活资料日益丰富,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就其彩陶纹饰和经络艺术来看,千姿百态的造型、色彩明快的色调 、变化多样的图饰证明先民的精神文化也丰富而多彩。器皿造型的创作经验,对以后历代的器皿造型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伏羲、女娲时代是生物意义上人类的开始,伏羲与女娲兄妹是人类始祖的话,那么轩辕黄帝则是人文意义上的开始,轩辕与姜炎兄弟则是人文初祖。因为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可以看到轩辕时代是一个已经具备国家这种权力形态的雏型。所以,我们又说,轩辕是中华汉民族国家的创始人,中华文化的缔造者。这个时代的文化,滥觞于清水,光大于新郑,这是作为轩辕故里清水文化的最大特征。

  二、邽秦文化

  秦文化是轩辕故里国家文化的又一个闪光点,是中国古代政权建设的滥觞地。

  今清水县城北集翅坡以上新城梁诸山,西周初是古邽戎居地,故称邽山至今。周孝王十三年(公元前876年),柏翳的后代,嬴姓部落首领非子,住西犬丘(今礼县),以养马知名,被周王室派到千、渭之间繁育战马,因为有功,始封王室附庸于秦地,邑秦亭,其号为嬴秦。也就是说嬴姓一支在清水有了方圆不足五十里的封地,而且在今县城东北秦亭镇的秦子铺村筑城。这也是清水境内筑城的开始。实为秦统一全国之初开辟的发祥地。当代史学家、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长周天游教授在大学讲堂明确阐述过这一史实。今牛头河上下和后川河上游古称秦川。秦亭所在的牛头河上游古为秦川。秦亭所在的牛头河上游古称东秦州。晋代阚骃《十三州志》中记载:“秦州清水县秦亭,秦谷邑也”。唐代《括地志》说:“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嬴姓居”。嬴姓部族与当地邽部族长长期发生争夺战。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封非子曾孙秦仲为西陲大夫伐邽戎,县境开始设制。《水经注》有秦水“历秦川,川有育故亭(张家川县城附近,或今秦墓遗址),秦仲封地,秦之号自是始矣”。这是发展壮大,统一六国,形成千年封建帝国之秦朝名称的来由。周室王六年(公元前822年),邽戎杀秦仲,周王发兵七千败邽戎。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代邽戎占领居地,初置上邽县管理邽部族。这是清水设县的开始,也是春秋最早建县和秦始建邽、冀二县之一的由来,距今2695年。秦进入关中将部分邽戎迁往陕西渭南县东北,另置下邽县。因之,清水有了古上邽之称。这时的上邽古治在今城西牛头河北岸二级阶地,已探明现存汉代古城墙地下有秦建遗址。《太平宇记》有“废上邽县,本邽戎地,秦伐邽而置邽县,属陇西郡,今(宋代)为清水县治所”。

  可见,清水在经历了轩辕诞生这一重要文化之后,又孕育了先秦文化。秦统一中国之形势与轩辕时代万国来朝一样,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三、屯田文化

  我们之所以把屯田文化视之为轩辕故里清水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因为赵充国是清水历史上闻名于古今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而赵充国一生对当时及至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自他开始实行的“寓兵于农、屯田戍边”的屯田战略。

  赵充国字翁孙,生于西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卒于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终年八十六岁。祖籍今河北赵县。西汉文景之治时,祖父赵仲况官至少府。父亲赵圣官至谏议大夫,因密靖宫侍,积怨禁中,徒陇西上邽(今清水一带)生充国。汉书把上邽注为今天天水市秦州区西南。迁移时间是公元前114年。这时赵充国已经二十四岁了,他的祖籍自然应是在清水县。

  赵充国自幼善骑射,熟读兵书。以六郡良家子补建章宫羽林兵。由于武艺出众,不久即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有一次,战争失利,全军被围。充国率精勇百余名杀出重围,挽救了败局,身负重伤二十余处,汉武帝在行营查看了伤情并给以抚慰,从此声名大震,任命为中郎将,后迁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率军伐氐羌,俘获了西歧王,对安定疆土立了很大的功劳,被升为后将军,兼任掌管宫苑农桑的水衡都尉。昭帝死后,太子刘贺登基,不到两个月,就干了一千多件坏事。因而赵充国协同大将军霍光,御史大夫丙吉等废刘贺立宣帝。抗击云雁匈奴时又建功勋,封营平侯,仍领水衡都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年逾七十的赵充国,督兵西陲,挫败诸羌进犯,并再三上书:提出“寓兵于农、屯田戍边”的主张。在当时起了重要作用,既能减轻全国人民的负担,又能适应战争的需要。经朝延准许建立金城属国(今兰州及青海的河湟一带)实行屯田,给这一带的汉羌人民休养生息创造了条件。八十岁时自请告老,宣帝赐安车驷乘,黄金六十斤。八十六岁时病故谥壮侯,葬于邽山之阳,今我县牛头河北李崖村石佛坪。第二年绘赵充国金像于麒麟阁,位列丞相之前,居第三。

  赵充国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是他留给后世的屯田文化。首先是用非战的方法解决民族纠纷。在处理西北羌人的问题上坚持布大信于羌,团结多数的政策,争取了罕羌千羌的和解,以致他们的首领雕库狼何等投降。孤立了先零羌的首领杨玉,直至杨玉为部下所杀。先后用了不到两万的屯垦军,在短短的四年内解决了自刘邦以来百多年动乱的西北边陲纠纷。第二、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丰年谷贱时,建议和促进政府收购粮食,唯恐谷贱伤农。当大司农耿寿昌未完成收购任务时,他严肃的指出“这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失策。他坚决反对光禄大夫义渠安国、酒泉太守辛武贤、乐城侯徐寿等的嗜杀镇压政策。建立金城属国,实行“屯田戍边”,形成了长达一百二十多年的西北安定局面。参加屯田的六千名犯人中,有一技之长的都起用。又给少数民族传播了内地农耕、打井灌溉技术。第三、讲究效率,治军谨严。军队起居定时,劳动有节,违者严惩。神爵二年为进军西羌和实行屯田,向朝廷写了请示报告,由金城(今兰州西南)到长安约千里,由于军令很严,往返七天就完成了任务。第四、一生重调查研究。指挥大军渡黄河作战、天山突围,由于调查细密,均转败为胜;实行屯田之前,年已七十有二,亲冒风沙察看黄河、湟水两岸的山川水利,制定切实可行的屯田方案;“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就出自这时。第五、因地制宜,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河、湟地区风沙大、雨水少;根据自然条件,推行一亩田三等分,草一粮二间种,打井引水灌溉。第一年就获得了好收成,第二年起,不用国库粮食还有余粮,直接支援了西北战场。第六、对看准的事能坚持意见。他的“屯田策”提出后一片反对之声,他不屈不挠,坚意不屈,连上十二道疏请命,终于获得了成功。为了完成“屯田”理想,把家也搬到令居(今永登县附近),足见他忠于事业,不避艰辛。

  充国一生的光辉业迹,为历代名人所推崇。东汉成帝因戎乱,又想到伟大的政治家赵充国,命文学家黄门侍郎扬雄作“充国颂”以资纪念;三国时曹操募民屯田,得谷百万斛;明朝朱元璋曾说:备边在足兵,足兵在屯田;《资治通鉴》评论说:遇敌则战,寇去则耕,屯田一开,西域即通,屯田废置西域便塞;李贽则更为肯定的嘉许为“屯田是千古之策”。我党在延安时期实行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建国之后在新疆设立生产建设兵团的独特体制,也正是赵充国屯田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淋漓尽致的发挥。一九五八年夏,毛主席曾对周谷城教授说;“这个人(指赵充国)很能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主张。他的意见在开始时,赞成者不过十之一二,反对者达十之八九,后来相反了,赞成者十之八九,反对者十之一二。真理要人接受,总要有一个过程,无论在过去历史上还是现在。可见研究赵充国其人是很有意义的。

  四、关陇文化

  历代王者非常重视对关陇的经营,对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视。有“欲保关中,必固陇右”、“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之说,足见其成为维系中原王朝安危的形胜之地。陇山南北贯于陕、甘、宁交汇之地,古代为中原与西北的天然屏障。故汉代张衡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的感叹。自秦汉以来,陇山为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秦陇锁钥、陇右门户、关西要隘”,是汉唐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大道。清水因其地处关山西麓,陇右之地,自古为关中屏障,陇右战略要冲。汉武帝元鼎二年在古陇坂(今陇山)分上邽而增置天水郡,清水与陇(今张家川)两县。三年(公元前116年)分陇西郡置,治平襄(今通渭),辖清水、陇、绵诸等16县(道)。何以命名清水县?据《太平御览》引《三秦记》说:“其坂九回,七日得越,上有清水,四注而下;下有县因此而名”。其时清水县治所在上邽古城塬。西汉末年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清水为识睦。公孙述任清水长,在县治所西十五里牛头山下筑清水西城。

  隗嚣在天水(皇城)联日合公孙述叛汉,占据陇右,建立割据势力。汉光武帝刘秀曾遗将数次攻陇。隗嚣失守天水,兵退南道峡,军败。率妻子奔清水西城。又在上邽东城(即清水古城)筑城固守。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亲征,劝其投降。隗嚣不从与其守城大将清水人杨广伐木阻塞关陇之道。汉军兵分两路,一路从关山进入清水川区,一路从南道峡追击。汉将吴汉、岑彭堵河水而淹西城。杨广战死。隗嚣兵病交困,携妻子逃奔冀县(甘谷)。

  三国时曹魏复置清水县,并陇县(张川)于清水。魏蜀交战,蜀兵出祁山过渭河至清水,今南道河口之诸葛军垒即与太石河口司马懿军垒对崎。魏又复筑上邽古城塬之清水城为治,依险拒蜀。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统治者曾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今县东南一带直接经略关陇要地。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曾在今百家镇置南和县;又置清水郡,辖清水、伯阳两县,其主要是军事上的目的,而治依然在清水古城。

  五、唐蕃文化

  唐的兴起于清水也有联系。隋初废清水郡,改伯阳县为秦岭县,与清水县同属天水郡。清水县白沙乡鲁湾村有唐先祖李虎墓。出土墓志铭记述了他的一生。特别是在任义同三司兼除秦川清水郡太守期间“奇略异端,不独专武”,“德行并设,风俗始行,威仪俱伸”的治郡之道。据墓志铭记载他是陇西成纪人,北魏陇西行台李爵的孙子,北周陇东太守李宝的长子。他的儿子是李昞,孙子是李渊,曾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唐代以后清水曾一度被吐蕃占领。唐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于清水县置邽川,以县北邽山得名,辖清水、秦岭两县;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秦岭县并入清水县。广德元二年(公元763年),吐蕃侵入大震关,占据凤翔以西地区,清水古城被毁。公元780年,唐德宗即位,先后派韦伦等臣出使吐蕃与其修好,得到吐蕃赞同。782年9月,唐派樊泽出使吐蕃,商定于次年正月十五在清水会盟。783年正月十五日,吐蕃如期而至,唐蕃会盟使团分别来到清水城下,主盟人为唐陇右节度使张镒和吐蕃大相尚结赞。这次会盟是唐蕃交战以来的首次议和。会盟揭开了唐蕃历史上由战到和的第一页。但由于吐蕃势力的强大和唐朝内乱的频繁,清水人民经历了八十多年的吐蕃统治。直到848年凤翔节度使崔琪越陇山反击吐蕃,清水才重新回到了唐朝。崔珙破吐蕃克清水,收复后古在今牛头河南上邽镇建城,隶属凤翔府。五代中清水县虽名为陇右道秦州所辖,实自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又为吐蕃占据,县治也几经迁至天水、社棠之间。

  因为有这段会盟的历史,所以在吐蕃文献中也就有了藏语“墨儒”这一对清水的称呼。吐蕃文献记载:“于唐土墨儒地方,各修一庙,画日月于石,以为盟誓”。

  六、宋元文化

  宋金元之际,清水东通关中,西出陇右,南抵川滇、北达宁夏,是重要的军事商旅驿路,也是宋金元彼此争锋的边境地区。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年秦州归入宋朝,清水县为西部边沿,宋设秦风路秦州府辖清水县;秦州经略使曹玮击败吐蕃,结束了二千多年割据局面,太平兴国二年筑清水今城与静戎、弓门、冶坊、  穰四寨,并于县西部小泉峡开银冶,置太平监,隶属州。熙宁二年(1069年),为防止和安抚吐蕃,清水县领辖二十九寨,涉辖宁远寨即今武山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掠秦、陇州,攻陷清水城,改属金凤翔路西宁州,四年,宋将吴斫破金,虽复秦陇,但金仍占据清水,县令北迁以黄门冶坊为县,隶属秦路与金对峙,为南宋抗金据点。金元光二年(1223年),清水县又隶镇远军西宁州。《清水县志》载:宋高宗建炎三年,金人掠秦陇,清水城陷于金。四年,宋将吴玠破金兵,复凤、秦、陇三州,清水县城仍为金据,以冶坊寨为县,派兵守之,隶属熙秦路镇远军。《清水县志》载:(宋)理宗宝庆三年春二月,蒙古主兵次清水县西江(牛头河),攻清水县城。元统一后,将原秦州所辖成纪、秦安、陇城、清水、冶坊五县并为三县,其中冶坊并入清水,属秦州,归陕西行中书省巩昌府辖。清水现存宋金时期《仪制令碑》一通,碑文为“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这是一个交通法规碑,反映出当时这一边境地区人群繁杂的状况。元代秦珠“监是邑”,“下车之始”,以“清水县口口口上邽之郡也,虽非朝使往来冲要之驿,其钦承王命公务之使亹亹相继,无驿馆以待之,诚为不可”,“慨然谋为驿亭之置”。“中台御使周一齐处其馆,特书其堂曰‘宣德’。”这是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清水县创建宣德堂记碑》记载兴修清水县第一个官方招待所的碑文。参与树碑立传的官员中有许多蒙古人,如“承务郎秦州成纪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前秦州清水县主簿兼尉靖也力不花”、“前秦州清水县主兼尉贴力不花”、“税务同监杨也先不花”等,反映出元代统治者对清水地方管理的重视程度。除军事要冲、商贸要道因素外,也许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病逝清水县境不无关系。

  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蒙古族杰出的领袖。十三世纪初开创了蒙古历史的新纪元,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世界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中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成吉思汗诞生于蒙古乞颜·孛儿只斤族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元史》(明·宋濂等修)称成吉思汗生于公元1162年(即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寿六十六,葬起辇谷”,其卒年为公元1227年。史学家周谷城《中国通史》中引《新元史》说其生于公元1155年(即宋绍兴二十五年,金贞元三年)。按此推论,周谷城的说法当为72岁。

  《新元史·太祖纪》说: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帖木真,烈祖长子也。母曰宣懿皇后诃额伦。烈祖讨塔塔尔,获其部酋曰帖木真兀格。师还,驻于失里温孛勒答黑。适宣懿皇后生太祖,烈祖因名曰帖木真,以志武功。太祖生时,右手握凝血如赤石,面目有光。是岁为乙亥,金主亮贞元三年也。

  1226年秋,成吉思汗及夫人也遂率兵南下攻击西夏,占领甘(张掖)、凉(武威)等城。同年冬,出猎时骑马为野马所惊,坠马受伤,并在鄂托克旗的阿尔寨石窟养伤。《蒙古秘史》说:冬,间于阿尔石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汗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尔合惕地面下营。养伤期间,成吉思汗发热不止。诸将商议回师蒙古,待病愈重来,但成吉思汗坚决不肯,仍组织军队继续作战。冬十一月,攻击灵州(宁夏灵武),进围西夏中兴府(银川)。1227年,留兵攻银川,自率主力攻占金夏两国接境诸城。

  《元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载:(称汗)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丁亥春,帝留兵攻夏王城,自率师渡河攻积石州。二月破临洮府,三月破洮河、西宁二州,遣斡陈那颜攻信都府,拔之。夏四月,帝次龙德拔德顺等州。德顺节度使爱申、进士马肩龙死焉。五月,遣唐庆等使金。闰月,避暑六盘山。六月,金遣完颜合周、奥屯阿虎来请和。帝谓群臣曰:“朕自去冬五星聚时,已尝许不杀掠,遽忘下诏也。今可告中外,令彼行人亦知朕意”。是月,夏主李岘降,帝次清水县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已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临崩谓左右曰:“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惫,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言讫而崩,寿六十六,葬起辇谷。至元三年冬十月追谥圣武皇帝。至大二年冬十一月庚辰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在位二十二年。

  成吉思汗六月到达清水县西江,即今牛头河中游。这时,夏主以中兴府长期围攻,渐不可支,遗使请降,惟求宽限一个月献城,成吉思汗答应了。同年七月壬午,即初四日(公历8月19日)病情加重,七月已丑,即十三日(公历8月25日),成吉思汗病逝(也有记载为七月二十的)于萨里川。“萨里”,当为蒙语,其具体位置不详。有人以为在红堡镇西城村,但从地理特征看,这里地势低洼,三水汇流,东汉隗嚣在西城曾被大水所淹,几乎丧命。成吉思汗以数万之众,兼以诸王、那颜之皇家行宫断不会于讯期选西城安营扎寨。

  成吉思汗在清水约十多天,从病危到逝世七天弥留之际,处理了两件大事。其一,成吉思汗一生诸事皆达,惟一遗憾的是没有亲自征服金国。但其临终遗嘱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准确地筹划了攻灭金国的战略方针。其二,临终前,再度明确了三子窝阔台为自己的继承人。其后,幼子拖雷监国一年,便集忽里勒台大会,遵照成吉思汗遗嘱,拥戴窝阔台为大汗。

  成吉思汗去世后,随行诸王那颜按其生前吩咐秘不发丧,待西夏主如期出城来献,执杀之。成吉思汗灵枢归蒙古途中为保密,凡遇生灵一律杀掉。据明代叶子奇的《草木子》记载,成吉思汗初葬时,选一圆木,从中分开,使其中挖空如人形,将其遗体放入埋入地下。这是所谓“干尸”葬法。若以畜皮裹之,且葬在沙漠旱区,则至今遗体应完整无损。

  关于其葬地,《草木子》记载:元诸帝陵皆在起辇谷,其国制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骑蹂之,使平,杀骆驼于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祭时,则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 躅悲鸣之处知葬所也。《蒙古源流》记载:(成吉思汗逝世后)因不能请出金身,遂造长陵共仰庇护,于彼处建立白屋八间,在阿拉坦山阴,哈岱山阳之大谔特克地方。若干年后,人们只知道他安葬在“阿尔泰山阴,肯特山阳”这样一个广域的地带。蒙古人为了便于供奉和祭祀,建立了供奉其英灵和遗物的陵寝,即“成吉思汗八白室”。这是极为特殊的适应游牧民族特点的可以移动的陵寝。成吉思汗陵寝的建立,形成了蒙古人“只祭陵寝,不拜陵墓”的习俗。成吉思汗陵成为蒙古永久供奉成吉思汗的圣地,经蒙元及明前期在大漠南北辗转迁徙,自明中叶移到鄂尔多斯已经有四百多年了。至今祭祀、供奉成吉思汗的达尔扈特组织依然完整地保存着。元世祖忽必烈钦定的农历三月二十一、五月十五、九月十二、十月初三四时大祭和每月初一、初三等小祭活动依然按古代蒙古的传统制度沿袭着。

  《元史》说:帝深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勋伟迹甚重,惜乎当时史官不备,或多失于记载云。成吉思汗时期,特别是与其直接有关的文物存世甚少。日本专家岛田贞彦在《考古学上所见的热河》一书中记载出土于热河,现藏日本的成吉思汗皇帝圣旨金牌,并称其“为世界所仅有”。1998年12月,河北廊坊又发现一块,据文物专家史树青先生称其为国内仅存的与成吉思汗直接有关的文物。牌系银质,镏金字。牌长21.7cm、宽6cm、厚0.3cm。正面为双钩汉字:“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背面双钩契丹文二字。牌形与《马可波罗游记》插图中成吉思汗授马可波罗兄弟之金牌极其相似。据宋代孟珙《蒙鞑备录》“官制”称:太师元帅所佩金牌,第一等贵臣带两虎相向,曰虎头金牌,用汉字曰“天赐,成吉思皇帝圣旨,疾”。又其次,乃银牌,文与前同,如成吉思亦行诏敕等书,皆金虏叛臣教之。成吉思汗建国初,蒙古族尚无文字,于是采纳了金朝俘虏和降臣的建议,在金牌上使用了汉字。最近,据有关专家初步论证成吉思汗陵墓可能在今鄂尔多斯高原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如果这一发现及推断被证实,那么一个千古之谜将被解开。

  八、祭祀文化

  古代社会往往把建祠立庙作为一种纪念的方式。凡官吏、名人于世人有功绩者多被神化,请上祭坛,深受世人顶礼膜拜。

  纪信祠,相传所祀为清水县人纪信。纪信,汉初大将。公元前204年5月,楚汉相争于荥阳,刘邦为楚兵所围,因纪信貌似刘邦,替身诈降殉难,使刘邦得以逃生。纪信死后,刘邦封其为忠烈侯,义勇将军。与樊哙、萧何等开国勋臣同葬陕西城固,立祠顺庆。后衍化为兰州、天水、清水府州县城隍,为后世所推崇。

  清水古代在西关西江书院建有张文献公祠,主祭唐朝宰相、著名诗人张九龄,配祀著名诗人高适、韦应物。张九龄之于清水的关系尚不清楚。高适的诗作中有叙述过关山至陇右的篇章,也有直接描述清水“滴水崖”的诗。韦应物曾任过上邽令。

  古代县衙之右曾建有韦杜二公祠,内祀唐臣韦思谦和杜  。韦思谦曾因弹劾中书令褚遂良,被朝廷由御史罢为同州刺史。褚遂良复职,韦思谦又被贬为清水令。唐高宗时任尚书左丞。杜   因不畏权臣李林甫,直言进谏被贬为清水令,其在清水兴学劝农,守土有方,深得清水百姓爱戴。

  清水人民之所以兴祠怀念张九龄、高适、韦应物、韦思谦、杜   这些诗人显贵。首先,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唐蕃之战,安史之乱祸端频起,百姓渴望安宁;其次,这些人都与清水有关系;第三,他们大都是刚直不阿之士,在朝敢于直谏,被贬边关也不忘职责,能为百姓做事。

  所祀宋代的官员也大多为守土安民的将官或县令。

  三贤祠,建于西关,内祀宋朝官员韩琦、文彦博、张方平。韩琦 ,曾以枢密阁直学士知秦州,兼任秦凤路经略招讨安抚使。时有“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赞语。他和范仲淹一同是宋朝西北边疆的主帅,后被封为魏国公。文彦博,以枢密阁直学士知秦州,深为百姓称道,后封为潞国公,出将入相五十多年,名闻天下,寿九十二岁。张方平,聪颖绝伦,读书过眼不忘,曾以工部尚书出帅秦州。居官镇西夏,邑人恃为生命之保障。

  曹侍中祠,主祀宋代曹玮。曹玮任秦州经略使时击败吐蕃,结束了清水多年的割据局面,并筑四寨,领二十九寨 。

  萧公祠,祀明朝萧彦芳,其任清水县令,筑永清堡,使之成为防守天堑,名震陇上,许多避乱者多投奔于清水。县城绅士在他尚未辞世时就为他建了生祠,并立石刻碑记载他的功绩。

  九、西江文化

  西江文化是轩辕故里清水文化重要的支流之一。这一文化给轩辕故里清水文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这里仅就西江文化的重要载体书院简要叙述。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学校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也是我国古代一种较高的学府。它肇始于唐末五代战乱之际,至两宋时形成制度并盛行于世。我国著名的六大书院即形成于此时。元代以后,书院逐步被政府所控制,性质有所改变。书院在我国封建时代后期社会动荡、科举废弛的情况下,独树一帜,教书育人,繁荣学术,从宋初到清末千余年间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院之创设,主要是一些儒生受佛、道寺观的影响,在政府太学腐败,科举流弊日多的情况下兴起的一种教学与科研机构。早期的书院有官办、民办和民办官助等形式,其中,尤以民办为兴盛,影响和作用也大。起初,书院“往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民讲习之所”。它依名山而居,靠古刹而存,一般座落于名山秀川,风景幽雅之地。书院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组织,还有学田作为经济后盾,以供学生的膳食并维持自己的独立性。书院的负责人称山长(又称洞主、洞正、堂正),多由德高望重,博通经史之名士充任。山长是书院讲学,研习经史、名重一时或一域的学术权威。

  我县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既无名山古刹以作凭借,又无有影响的大学者负书院之责,加之书院无可靠经济来源,人民对文化的重要性尚认识不足,故书院的发展和影响在宋、元、明时期就显得相当有限和微弱。我县自南宋初年创建“西江书院”到清朝初年约五百余年间书院的建设,办院形式及发展状况,限于史料已难详究。据清水县志所载,我县“书院之设,创始于宋”。创设年代史无明文记载,约在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也是我国古代设置较早的书院之一。最初,它座落于县城西关张文献公祠内,祠堂背靠我县主要河流西江(即今牛头河,宋元时称西江)因此取名“西江书院”。清代以来,清水书院有很大的发展。书院先后修建四次,迁址二次,三易其名。第一次修建约在清初,院址位于明行台署即今城内西街县电影院一带,名称无考。第二次修建是乾隆初年,书院内“半为仓储”所占,车辆往来复杂,喧闹不堪、影响教学,知县张  倡议迁址重建,本县士贤富豪响应,并捐资为费。乾隆十二年(1747年)春在县城西关购得闲地一块,动工修建,当年秋季竣工,名曰“上邽书院”。第三次修建是嘉庆初年,书院周围已被民舍包围,地低排水不畅,人声嘈杂,知县杨翼武亲自带人在县城内外勘察地形,选得“背城面巷,左右邻庙,不杂民居,不近市厘”,安静幽雅之地(即今县招待所内)为新院址。嘉庆十三年春动工,秋季落成。规模蔚为壮观,更名为“邽山书院”。道光十六年,儒生钱塘人陈墉知清水县事,重文兴教,书院颇受重视。陈崇尚儒学,取儒家经典《孟子》“原泉混混,不舍昼夜”一语之意改“邽山书院”为“原泉书院”。第四次修建是同治十年知县高蔚霞在书院原址修葺刷新、屋宇可观、窗明几净。光绪在三十二年知县袁范奉令将“原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旋又更名为原泉高级小学。至此,书院之设在清水便告结束。

  清代,书院在清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地方官吏大多重视文化教育,书院的发展和繁荣有了可能。清代的地方官吏,都是靠科举登入仕途的,一部分确有才学,通达时务者身体力行,多方倡导,对发展地方教育不遗余力。一方面他们亲自前往书院讲学,以为示范,上行下效,清水重文兴教之风始兴。嘉庆年间,杨翼武到任清水,热心文化教育,孜孜不倦,“多设宇,延师其中”,如聘其姻亲李会莪担任“邽山书院”主讲,“士及幸得师”,一时之间,邑中子弟纷纷前来就学,习经学史,蔚为风尚,兴师重教之风行于闾里。道光时,县令陈墉重视书院,延聘名师,亲自给书院师生传经讲学,“殷切费懈”,地方文化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都重视书院的建设。清代近三百年间屡建屡修的过程中,书院之建置,院舍之规模,不断扩大。清初及以前,书院在经费来源上长期仰赖官府和县吏、士豪的捐赠,时常捉襟见肘。清嘉庆年间,知县杨翼武对县城农户按田亩征收一定地税,收入拔给书院,以供维修院舍和充作师资薪水,书院的经费有所好转。不过书院经费的彻底解决是道光年间,县吏陈墉增征富豪商贾之税都归书院,“于是诸经费规模稍备”。除满足书院办公,修葺和师资薪水需要外,还略有余额,因而又设立奖学金,用以奖励优秀学生。并增建院舍供学生住宿,出现“诸就学书院肄业者倍于前”的局面。

  书院教育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社会土壤,才能长久延续,不断发展壮大。清代以来,清水文风日开,知书通礼的贤士渐多,推动了清水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他们潜心治学,以登科第,客观上给清水的文化教育以有力的刺激,地方文化教育逐渐受人重视。书院教育适应人民的需要 ,受到本县人民的重视、支持和拥护。本县有识之士传教兴学,培养后生。他们多被聘为书院主讲,一时间门生故吏遍及城乡,书院的学生来源有了保证。刘文杰主讲“原泉书院”多年,“以义设教,从学者益众”;进士出身的本县名士阎朴早年曾任过四川南江梓潼知县,辞官回乡后担任“原泉书院”主讲,“循循善诱,多所成就”。清光绪年间,王希曾、成全都曾长年在书院任教,“通达时务,教课殷勤”,成绩显著。另一方面,我县人民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给书院极大的帮助和支持。清代以后,清水地方文化渐兴,书院经费不断得到发送,书院教育也倍受重视,影响远胜于前。书院的屡废屡修。一方面说明了它的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透视出它的发展和影响处于波浪式前进的局面。乾隆年间张   选址重建书院,要占西关民地,百姓均欣然“减价相售”,以利书院早日竣工开课。书院每次重建和修葺,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无论是能工巧匠还是一般民工,都为振兴清水教育而出力流汗,增砖添瓦,保证了书院文化的发展和壮大。任何事物只有当它对社会发展有利,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时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兴旺壮大。我县书院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延续八百余年而不衰,原因正在于此。

  我县书院首开一县之学风,倡重教之风尚,推动了清水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发一县学校教育之先,为我县学校的鼻祖 ;它教书育人,开化民众,成绩斐然,为我县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兴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所以,书院在清水文化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低估的,也是轩辕故里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载体。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01页  [01]  [02]  


新 闻 推 荐

组图:2007年6月16日清社公路全线通车

·广东九江大桥坍塌首位报警人回首惊心一刻(图)
·克林顿卷入召妓丑闻 疑希拉里竞争对手捏造事实
·杭州萧山交通局10名干部落马 举报人化名X先生
·赵洪祝当选浙江省委书记 吕祖善夏宝龙任副书记
·湖北省九届一次全会选举俞正声为省委书记(图)
·甘肃6月22日公布高考成绩 三种方式进行查询
·武侠泰斗金庸:回归后港人怕老婆不怕政府(图)
·担心海军绝对优势动摇 美高官想看中国海军
·九江大桥撞塌原因初步认定 救出10人重建需半年
·陈菊当选高雄市长被判无效 表示将会提出上诉
·甘肃公安机关号召群众举报黑恶势力 最高奖3万
最 新 图 片
组图:2007年6月16日清社公路全线 组图:天水一武术爱好者设计并制 组图:清水县举行“邽丰之夏”大 组图:清水县第二届轩辕文化旅游 组图:天水市领导第三次集中督查 甘肃省政府在兰州召开2007年公祭

相 关 新 闻

新 闻 评 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天水在线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天水在线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水在线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甘肃省政府在兰州召开2007年公祭伏羲新闻发布会
组图:2007年6月16日清社公路全线通车
06007 玉兰

最新新闻
·组图:节会上演剧目《伏羲颂》专场晚会在秦州剧院彩排
·组图:2007年6月16日清社公路全线通车
·组图:天水一武术爱好者设计并制作四件巨型兵器
·金凤朝阳当空舞——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发展纪实
·麦积区全力做好节会最后冲刺阶段各项筹备工作
·首届(中国·天水)《中国生肖民间艺术展》方案
·访中国生肖民间艺术国际巡展组委会秘书长张永利
·天水市气象台6月16日11时15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6月22日五千华人公祭伏羲 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同日开幕
·组图:清水县举行“邽丰之夏”大型明星演唱会
·2007年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气象服务:16日-18日天气预测
·首届“全国网络媒体陇上行”6月21日在天水启动
·秦州率先完成农机具补贴 202户农户享受优惠政策
·组图:清水县第二届轩辕文化旅游节隆重开幕
·清水县牛头河大桥、红崖观大桥、东干河桥涵建成交付使用
·组图:清水县举行纪信祠落成典礼
·清水县举行博物馆落成典礼暨文物展览开馆仪式
·天水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公告 6月20日试鸣人民防空警报
·组图:天水市领导第三次集中督查节会筹备工作
·天水市人大常委会举办“文物保护法”法制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