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中滩镇,站在宽阔的310国道中滩站放目远眺,一排排酷似工厂车间的各式现代化日光温室和暖棚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就像整装待发的一列列火车。这,就是天水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这样规模的设施农业在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西北甘肃很少见,而树在园区路边的“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的大牌子,更显示出它的非凡与不同。有这样一组数字,从2002年7月破土动工建设到现在,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已多渠道吸收投资8000多万元,成功引进示范了400多个国内外优良品种;其具有前瞻性的航天育种技术在国内首屈一指,培养选育了7大类200多个太空搭载农作物品种,有8个品种已经通过鉴定,3个居国际先进水平,5个处国内领先水平,并开始形成商品化;数以千计的农民通过在园区打工学习鼓起了腰包,园区每年创造收入3000多万元,成为甘肃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一个成功的典范。
西北的一块热土5月16日,我们来到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园区内一排排智能化连栋温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温室内更是五彩缤纷,上百斤的南瓜、长在树上的茄子、一米长的太空豇豆……不由让人发出感叹:在祖国偏远的大西北竟也会有这么一块神奇的热土。

图为园区管委会主任杨文元(配图:天水在线)
园区管委会主任杨文元介绍说,2002年,天水市委、市政府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为适应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全市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开始创立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由于园区规划起点高,政策引导到位,以及市场化运作、高效运转的建设理念,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就完成了由开始建设到全面生产,从开始创业到规范运营的全过程,园区的发展充满活力。
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规划面积2000多亩,分二期完成。一期已开发完成1000亩,建有西北优化型节能日光温室196座,7连栋全自动温室4座,9连栋全自动温室2座,8连栋和11连栋钢塑结构中棚各1座,菌类生产、繁育、加工厂2个,1500吨球根花卉种球储藏气调库1座,生态温室养殖场1个,百亩优质示范果园1处,集餐饮、垂钓、洗浴、观光、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亚热带生态植物园1处。航天育种,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节水灌溉,日光温棚水果蔬菜反季节栽培,高档盆花栽培,容器育苗,组培快繁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园区已具备了科技示范、技术创新、辐射带动、信息交流、技术培训和旅游观光六大功能。目前二期工程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杨主任说,二期工程完工后,将组建起以航天育种工程中心、胚胎工程中心、组培工程中心及农产品加工中心为核心的园区技术创新中心,构建起以特色果品、蔬菜、种子资源工程、食用菌、花卉、畜牧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为核心的七大绿色农业产业链,培育孵化出七大高科技企业集群,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名牌产品,实现园区农业现代化的大步发展。
栽下梧桐迎凤来
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从规划建设开始,就建立起一套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在建设、投资、管理、技术支撑等多方面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改变过去那种完全由政府立项、政府建设、政府管理的发展模式,建立起政府导向、法人投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发展模式。在硬件方面,园区为入园企业配套水、电、路、暖、话、网等硬件,使得企业不用担心任何基础设施的运转;在软件方面,园区为企业提供了周到细微的技术服务与资金服务,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可以说,企业进入园区就相当于进入了保育箱,园区管委会班子成员就是企业的保育员。
在一期建设中,“绿鹏”、“洁通”、“众兴菌业”、“三阳花木”、“星辰”、“利东养殖”等9家是第一批入园企业,他们先后投入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奠定了园区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园区也积极为企业争取国家和省上产业政策的支持,加大企业与项目的对接。2006年园区共申报各类项目44项,落实到位的项目有12项。
正在建设中的第二批入园企业嘉信畜牧公司,投资了5400万元发展奶牛养殖业,公司负责人、甘肃省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工程的在读博士生王育玺说,天水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投资发展环境好,他有信心将这里建成西北最大的优良奶牛繁育基地。第一批入园企业天水众兴菌业公司在二期工程建设中引进国外和台湾先进的设备,使年产值可达到1800万元。
科技筑就生命力
高科技是园区的生命力所在。杨文元说,新品种和新技术结合,产出的就是新成果。2005年,园内有两个产品获得“后稷”奖,还有8个花卉品种在全国博览会上获奖。
作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天水市从建园开始就注重提升园区的科技含量,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他们从实际出发,实施“借脑”工程,聘请中国农科院、以色列国家农业部、甘肃省农科院等国内外教授级专家为技术顾问,搭建技术平台,积极促进入园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联合协作,发展产学研联合体。
绿鹏公司先后与中科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在园区内建立了中国西部第一个航天育种基地,对经过太空搭载过的蔬菜、瓜果、粮食、油料、牧草、花卉、中药材等7大类200多种作物进行品种选育和试验示范,成为目前国内开展航天育种最早,选育品种最多,成果出来最早的少数航天育种企业之一。目前他们的航天育种已进入到产业化推广生产阶段,去年绿鹏公司在甘肃的河西、陇南地区及山西省建立了制种基地,航天育种面积达20万亩,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园区一座特殊的圆顶玻璃大房子中,沙培法培育的番茄树铺满整个房间。杨主任说,这种栽培方法在国内属首创,番茄单株挂果2.1万个。去年他们又进行了黄瓜树、茄子树、西瓜树等试验研究,沙培黄瓜单株结黄瓜4622条,最大冠幅74平方米;西瓜树单株结瓜最多达11个,冠幅50平方米,在全国都属罕见。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在番茄、彩椒、西瓜、甜瓜等13个品种上全部种植成功,引进种植的特大南瓜,单瓜重约100公斤。
几年来,园区多次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被确定为“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实验示范基地”、“中国农大教学实习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示范区”、“甘肃省青年文明号”、“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基地”、“甘肃省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甘肃省科普示范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天水市旅游定点单位”等数10项称号。
星星火催生大产业
按照“园区+企业+科技+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园区走上“园区育企业,企业促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兴产业”的农业发展路子,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主导产业形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众兴菌业公司带动园区边的张白村120户农户种植双孢菇、香菇等,他们还与花牛、马跑泉等镇以及徽县的1200个农户签订了双孢菇生产订单,使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星辰公司通过百合、郁金香示范带动附近农户,并在秦州、清水、秦安等区县建种球基地,发展新兴农业产业。
劳动模范、靖远县种瓜状元陈国钧,在园区内承包了6个大棚种甜瓜和西瓜,他表示:“来这里就是想通过园区让种瓜的技术传播出去,赚钱是次要的。”现在,他雇的四个农民都已经学会了种瓜的基本技术。从河北保定远道而来的农民高利军已经承包园区内十个大棚两年了,全部种经过航天育种的西红柿。他雇佣的三个村民在他那里也都学会了人工授粉等技术。
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杨文元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不仅为园区企业搞好技术服务,还不定期派出技术人员到武山、甘谷以及陇南及河西地区开展技术培训。园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吴毅中回忆起受邀到两当县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的情景,心情非常激动,他说,农民们提出的各种技术问题园区技术员都给予认真详细的解答,当时,就有许多农民说,“哎呀,天水园区的人给我们帮了大忙了!以后你们再来,不用政府组织,只要说是天水农业园区的技术员来了,我们马上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