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第一次来这个镇子,在伏羲故里天水,在这块始祖发祥之地,她仅距全国著名的伏羲庙百十公里,可以算作老祖宗家的后花园。

虽然比不了始祖的久远,但这个现在叫做滩歌的镇子依旧可以捋一把花白的胡子为世人讲述古老的故事。滩歌的历史,至少要追溯到宋真宗时期。当年赵宋王朝的兵马盘桓在渭河两岸时,宋人以胜利者的姿态和文化帝国的气势,对当地的吐蕃人民玩了一把文字游戏。给今天的滩歌赐了一个威远的美名,以此来彰显大宋王朝的恩威。大约在宋神宗后期,改名滩歌镇。古镇的南部是绵延40余里的太皇山脉,山脉中部的险隘古关圈子阖,峰峦环互骤聚,绝壁千仞,是古代扼控秦陇通往岷迭白马、熙河蕃羌的锁钥。

虎踞在镇西双龙山东麓山顶的土堡有个雄壮的名字——威远寨,已有千年历史。
据康熙四十九年(1710)县令冯同宪编撰的《宁远县志》记述,太皇山雄踞天水群山之首,有虎、豹、熊、鹿、麝、狐、豺、狼、雕、雉等上百种飞禽走兽在此繁衍栖息,因巍若“太皇高踞”而得名,山顶终年积雪不化。“太皇无春夏,雪积六月寒”,是其神奇风貌最真实的写照。
太皇山自古就有美名,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八年(32年)攻打割据陇右的隗嚣政权,大将来歙、冯异、马援曾多次屯兵于此。三国蜀将姜维256年春攻取南安(今陇西)与邓艾大战武城山时,也曾屯兵于太皇山董亭(今董坪)(《三国志&S226;姜维传》)。
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一千年前,以广袤旷远的大草原为生存摇篮的游牧民族吐蕃之枭波部族随着李唐王朝的轰然坍塌,驮着帐篷,赶着牛羊,唱着悠扬的牧歌跨越太皇山来到山青水秀的滩歌,开始了汉蕃和睦共处的创业生涯。为抵御外部敌对力量的侵扰,枭波部族在双龙山山麓用木栅栏围筑了聚居中心枭篦寨,汉人贬称鸱枭寨(鸱枭俗名猫头鹰)。
枭篦寨依山环水,易守难攻,视野极其开阔。清代著名学者毕沅《续资治通鉴》记载,赵宋王朝为显扬皇权恩威的浩荡远大,秦州知州张佶于宋真宗祥符七年(1014)改称枭篦寨为威远寨。因张佶在小落门(今武山落门镇)设立采木场,派兵大肆滥伐蕃境林木引起吐蕃反叛。宋廷为保边疆平安,于1015年9月升调渭州(今平凉)知州曹玮任秦州知州兼沿边都寻检使。曹玮到任的第二个月,按照当时大寨的标准在原址上夯筑新建了保留至今的威远寨。曹玮乃北宋第一良将曹彬之子,深谋远虑,儒雅潇洒,带兵四十余年未曾有过失利。

1017年3月,曹玮又在威远寨西二十里处的今武山袁河修筑了军事新寨,依《伦语&S226;季氏》“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取名来远寨,使两寨互成犄角之势,同时选任蕃官担任两寨正副军主和指挥使等职,招募弓箭手(民兵),负责地方安全。
来远寨、威远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按《宋史&S226;兵志》,宋神宗时期来远寨驻有总兵马1574,估计威远寨的总兵马也与此相当。为抵御西夏王朝的威胁和加快西疆的开拓,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划割秦州(天水)的永宁(治所在今甘谷磐安镇)、宁远(武山)、威远、来远、通渭、熟羊等七寨隶属熙河路通远军(陇西)管辖。由于威远寨在地区防务和商业贸易的地位日益突出,宋廷于“(神宗熙宁)八年(1078),废威远砦为镇”(《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属巩州(陇西)宁远县管辖。此时威远已有双重身份,作为军事要塞的堡寨仍在原址,作为行政驻地和商贸集市场所则迁到平旷的山下今滩歌村。行政建制的提高,使威远镇成为秦陇洮岷汉蕃商贸的重镇和边防重地。枭波部族信奉佛教,定居威远地区后,受汉文化的熏陶,对遭罹唐朝末年战乱损坏的万花寺分上下两寺,依山赋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建筑气势十分宏伟,山路蜿蜒曲折、殿宇深沉肃穆,树木参天,流水潺潺,充分体现了建筑师企图通过时间的流动对观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转移和心理强化的建筑意趣,同时展示佛教庄严的旨趣。汉蕃居民和平共处,共同创造了具有鲜明藏族文化体性的物质文明和民间艺术形式,如山歌、服饰、饮食、水磨、龙秋等,尤其闻名陇右欢快粗犷的端午节滩歌旋鼓舞完全是藏族踏歌舞的艺术升华,滩歌的名称也大概来源于人们在草滩唱歌舞蹈的祭祀或娱乐活动。

威远镇改名滩歌镇后,一直是陇西、天水到岷县一带南部地区的商贸水旱码头。到明代中叶,滩歌镇适应崛起的城市商业经济,修建了今天所谓的“明清一条街”。
今天的“明清一条街”,让人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种沧海桑田的失落。颤巍巍的老墙、斑驳的门窗,夹杂在水泥的电杆与蜘蛛网般的电线之间,又有了些不伦不类的感觉。古街两边以前有好多的四合院建筑,其中一部分因年久坍塌,被现在的砖木、砖混结构的新建筑所替代。
数不尽的店铺是明清街的“门脸”,一座挨一座的铺子排列在街道的两边。其实这街道两边现在遗存的也仅仅有这些临街的铺面了。据当地的居民回忆,在解放初期,明清街最为完整,大堡子下面是一座巍峨的上殿,街道中心地段是一座两层的钟楼,位于最南面的下殿一直沿伸在下街村。放眼望去,从上殿到钟楼的上段街道显得笔直整洁,有六米多宽,钟楼到下殿的下段街道已是弯曲狭窄。这也许是在当初建设中,一些富豪们乱圈乱占的原因,把整个街道的规划布局给打乱了。

上图“虎头门”的两面各有四间铺面,与过厅加起来共是九间房子,不要说房子里面的其它特色,仅那密密匝匝的木椽都是最上好的木料。里面的四合院当然极为气派壮观,因年代久远,四合院的地基上现在已经建起了新房子,只有“旋脚柱”的威仪的大宅门和店面换在述说当年的繁华与辉煌。

古镇的历史中从来少不了纷争。炮弹的残片在老房子的廊柱上留下清晰可见的痕迹。
1936年8月,长征途中的红四方面军从岷县翻越太皇山沿南河经滩歌北上,31军王树声91师驻扎滩歌筹措粮饷,宣传抗日主张。红军战士初来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因为当地百姓经常遭受土匪抢掠,又加国民党的“共产共妻”的造谣中伤,红军一来,全都躲藏起来。镇上的商贩、大户人家躲进了镇兴堡,红军围困半月不克。一天清晨,红军从北山向堡子发射了两发迫击炮弹,击中堡中房舍,炸死一人,人们惊恐万状,经过谈判从堡墙上吊下大量钱粮烟土,红军才解围凯旋北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