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民俗传说,武山羊皮鼓远古时代,原始部落征服自然、驱逐狼虫虎豹,需要激烈的声音和强悍的力量,武山的羊皮鼓便应运而生。武山羊皮鼓起源于滩歌旋鼓。武山滩歌镇在古代是一个天然林牧区,“传说一个放羊娃无意间敲打了羊皮,第二天在林子里发现一堆死着的狼胎。放羊娃又一次使劲敲打羊皮,第三天又发现了死狼胎。于是放羊娃做了羊皮鼓作为驱除狼虫的音响,从此狼虫渐渐退远,羊倌们为了喜庆安宁的生活敲打着羊皮鼓跳起了狂欢的舞蹈。”这便是羊皮鼓的雏形生成。
后来羊皮鼓逐渐发展到有了舞蹈套路,又进一步演变成为祭祀、酬神、赛社火以及祈求五谷丰收的重要活动。后来又多了相亲和求偶的内容。姑娘向旋鼓的小伙子投掷荷包,以此方式表达爱慕,旋鼓又揭开了自由恋爱的序幕。在前些年,特别是端午节,远在在滩歌古镇十里外的黑池殿村黑池龙王大殿,各村旋鼓表演队纷踏而来,这样的活动特别是年轻的小伙和壮年的汉子更是钟情于此。如今羊皮鼓舞已发展成为具有大西北文化特色的西部扇鼓。
扇鼓为椭圆的扇面,羊皮鼓面上绘有八卦图案,鼓炳上配着梅花形金属的鼓环。表演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鞭,敲击鼓心,边敲边舞。舞姿粗犷、豪迈,舞步旋转变幻复杂。震耳欲聋的鼓声中点缀着鼓环清脆的嚓嚓声,令人感到阴阳分明而又和谐统一。酣畅淋漓的舞姿形象地透射出伏羲故土文化的渊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