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边旧书摊上,发现一本《聊斋俚曲选》,翻看一下很有味道,买下来,茶余饭后细细品读,谁曾料,三百多年前山东淄博人蒲松龄老先生的俚曲中却有不少天水方言,读来十分亲切,不敢自专,抄录于后,请家乡诸君共赏。
“耸打瓦”:“穷的像个耸打瓦”(《穷汉词》)。原注:耸(Song)打瓦,耸呆笨无能,打瓦是衍音,这里用性状代人,指不知所措的傻子。
天水方言也说“穷的耸打瓦”,或说“穷的耸干瓦子净”,即穷得什么也没有了,光打光,精打精。
“志志”:“你也试试俺的心肠,志志俺的性情”(《穷汉词》)。原注:志志——如同说“记下”。其实“志志”也就是“试试”,试验、检验的意思。天水方言中用的很普遍,比如,发现对方对自己的说法有怀疑,则说:“你信不信,不信了嗷(意为我们)志哩!”这里是试验的意思。看买回的东西够不够份量,便说:“把秤拿过来志一下”这里是检验的意思。所以说“志”就是“试”。
“设或”“设或放了他着,该怎处?关爷说:‘割下头来,设或他不走华容道……’”(《千古快》)。原注:设或——假设,或者。“设或”:在天水老年人的语言中也常听得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设或事情就转好了。”意即或者事情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对可能发生或可能不发生的情况判断不定时则说:“设或没宰(音zai这的意思)事情,咋弄哩?”,这里“设或”是“要是”、“或者”、“可能”的意思。
“乖子”:“在此歇马,等着正好,这个乖子,看看你那里跳?”(《千古快》)。原注:乖子——昆虫名,也叫蝈蝈儿、叫哥哥,这里指逃窜的曹操。
“乖子”在天水地区甘谷方言里很普遍,是骂人的话,意即坏蛋、不是好东西,如某人很坏,则说:“这乖子瞎得很!”,有时对小孩昵称“乖子”,如“这乖子今年还考得好!”。但我没有听说过甘谷人把蝈蝈儿叫“乖子”。天水人则把蝈蝈儿叫蚂蚱。
“达”:“他的达强似俺达,他那达俊及俺达,他达就比俺达大,他达和俺达一堆站,俺达矮了勾一楂,叫他达叫人不支架,不因着情受那土地,俺只说俺是他达。”(《墙头记》)。原注:达——我国北方有些地方称父亲为“达”。
天水方言把父亲叫达,陕西关中把父亲叫达,蒲老先生的家乡人也把父亲叫达吗?啧!多亲切!
“揉搓”:“怎么依着他这样揉搓”(《墙头记》)。原注:揉搓——反复折磨的意思。
天水方言申说“揉搓”,更多地说“搓揉”,如“把人搓揉卡(音ka,一下,一会的意恩)了算了!”“搓揉人哩!”也就是反复折磨的意恩。“搓揉”也叫读“rua”声母r发音时舌头不要上卷,而是顶着牙齿,发出像俄语中的“子”音,拼出来就是“rua”,是用手反复搓揉之意,引申为折磨人、折腾人、刁难人。如“这乖子把人rua成烟叶子了!”天水人还把小孩哭闹不休也叫“rua人哩”。
“实落”:“耸着蛇头实落去做衣买帽,傻着脖子当真的称肉杀鸡”(《墙头记》)。原注未作解释。
“实落”在天水话里也常见,如“宰(音zai,这的意思)亲戚实落得很。”即是说人很实诚,实在,不装模作样。
“扁食” “是卖扁食的王二”(《墙头记》)。原注:扁食——饺子。
天水人用切成梯形的面片把肉或菜馅包起来,捏成元宝状叫扁食,类似于四川的抄手(抄手的面片是三角形的),秦州区人早餐喜吃素扁食,清水县的扁食别有风味。
“财帛”“财帛上也要分明”(《墙头记》)。原注:财帛——钱财。
天水人也说“财帛”,如“财帛冬有份限,糊涂虫昼夜不安”即指钱财。也有指财运的,如说:“你的手是金钱手,财帛好得很!”“就是说财运好。这些话现在还常能听到。
“真果的”“如今都叫爷,叫奶奶,就合那真果的一样。”(《墙头记》)。原注:真果的——其实的意恩,或作真各的,真个的。
“真果的”意即真的,在天水这话很普遍,走在大街上,常可以听到姑娘们说“真果的,我不哄你!”
“发市”“银匠说:‘我先给你发市。’”(《墙头记》)。原注:发市——商贩遇到第一个顾客的意思。
天水方言中也说“发市”,是开张的意思,比如市场上的摊贩说:“今早一早起还没发市哩。”意即一上午还没开张。
“筋节”“扁”“老头子筋节的紧,我看他扁了那里去。”(《墙头记》)原注:筋节——这里指办事说话有分寸。扁——藏
“筋节”(jingjie)精明能干之意,天水人通常对穿着打扮入时、干散、精明麻利的小伙子称“筋节”,如“看臬(音hei,人家之意) 少年筋节的!”“啧!,筋节少年!”即翩翩美少之意。原文里说的“筋节”我想应该是精明的意思吧!正如原文里所说“俺达是个老精灵。”
“扁”天水方言亦说“扁”,如“把盘缠扁好”“腰里扁的刀子”,是带的意思,别的意思。赶快把东西藏起来也谓“快扁好!”
“闹呵”“方且是停丧在她,怎使的合人闹呵?”(《墙头记》)。原注:闹呵——争吵的意思。
天水方言也说“闹呵”,“这事办得太不公平了,你去闹呵去!”即争吵、闹事、寻衅、找麻烦,有时也有“rua”的意思。“娃这两天尽闹呵人哩!”即核子不乖(有毛病)时常闹人。
“潮”“俺也不潮,这有个话说。”(《墙头记》)。
这句话的意恩说:“我也不傻,这里面有一个说头(缘由)呢。”“潮”天水方言也常说“这个娃潮(音超)着哩”,也说:“潮子”即傻子,瓜子之意。
山东淄博与甘肃天水相隔数千里之遥,人常说:“三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音”,三百多年前两地方言俚语竞有如此多的相同、相近、相似之处,怎不令人拍案叫绝!我想,那时中国北方可能流传着一种比较通用的语言,随着时空的变迁,不断变异、更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语言。或者各地方言互相渗透、引用而形成了共通之处。不管怎么说,这些方言都会时不时显露出历史的影子。就像天水人把父亲叫达的越来越少,唯独我的孩子仍把我叫达一样。
搜集这些资料,不为考证研究,只为朋灰们闲聊时多一些话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