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斗,字仲槎,也作重差,1898年出生于现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镇胡王村。胡文斗自幼勤奋好学,有远大抱负。1915年,从东泉小学毕业。17岁时便考入北京清和陆军预备军官学校。由于才华出众,成绩优异,1920年毕业后又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二期深造。1922年毕业时,胡文斗成绩名列第一。日本天皇欲留他在日本发展,但胡文斗心系祖国,婉言谢绝,立志要做中国的将军。
1922年,胡文斗从东瀛返回中国,时任甘肃督军的陆洪涛立即致电相邀,请他回故里共同创业。胡文斗遂至兰州,任督军公署少校参谋兼机关枪教练。1924年,陆洪涛成立陆军第一师,胡文斗被委任为二旅三团副团长。他决心练出一支陇上劲旅,为家乡父老和国家争光效力。但当时的甘肃也和其他各地一样,官场险恶,争名夺利勾心斗角之风亦烈。胡文斗的赤诚、努力、才能遭到了同僚的嫉妒排斥,他决定辞职东游。在河南洛阳,适逢天水同乡邓宝珊任国民军第二师第一旅旅长,胡文斗与邓宝珊会面交谈,甚为投机,遂被留任中校参谋主任。也就在这一年,甘肃省早期的共产党员葛霁云(天水人)与同乡同窗拜访邓宝珊,相互恳谈,甚为契合,开始结为挚友。同年,胡文斗也结识了葛霁云,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1925年,邓宝珊升任国民军第二军第七师师长,驻军河南陕州。党组织派葛霁云同志去邓部工作,公开职务是秘书长,暗中任务是联合革命志士,培养新生力量,发展党的组织。由于胡文斗积极接受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对革命事业热忱、忠实、努力,此年春,经葛霁云同志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夏,邓宝珊将军接受共产党人建议,在河南陕州开办“军官传习所”时,由胡文斗任所长。“军官传习所”撒播了革命种子,一些士兵和下级军官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后,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1926年初,胡文斗受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程潜将军之邀,依依惜别了邓宝珊,南下广州,被委任为军事教导队总队长,积极组织军事训练,准备迎接新的战斗。同年7月,国民军出师北伐,胡文斗任第六军第十九师上校参谋长,随军挺进江西。号称“五省联师”的军阀孙传芳部在江西负隅顽抗,南昌城布防严密。在北伐军数次连攻南昌受挫的关键时刻,胡文斗果断运筹,从本部精选了36名勇士,由他亲自率领,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强攻,终于制服了敌人疯狂的阻击,配合了友军攻克南昌。之后兼任了五十七团团长。1927年,在攻打南京战役中,胡文斗一直坚持在前沿阵地和士兵们在同一战壕作战,并直接指挥敢死队,冒着枪林弹雨,攻占了雨花台,为大军顺利攻城打开通路,他又巧用一棺材火药集中爆破,炸开了聚宝门(今中华门)附近坚厚的城墙,打败了孙传芳部,攻克了南京。因此,胡文斗被越级晋升为第六军第十九师中将师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量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破裂。六军军长程潜对蒋的作为深恶痛绝,在此形势下,胡文斗坚决支持程潜反蒋。1928年,蒋介石妄想把我党革命星星之火扑灭,就命程潜将军率六军前往江西“剿共”,但程潜将军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拒不受命。蒋介石将程潜软禁于南京。蒋不知胡文斗与程是莫逆之交,故任胡文斗任第六军上将代军长,率师前往江西“剿共”。在“剿共”战斗中,胡文斗的六军常常是朝空处放枪明攻暗助。如此次数一多,被蒋介石潜伏在六军的特务察觉,便告密于蒋。蒋介石气急败坏,十分恼火,但又迫于当时形势,不好对胡文斗公开下手,于是又密命他潜伏在六军的心腹、担任六军警卫团团长的蔡雄采用了卑鄙的暗杀手段。一天晚饭后不久,胡文斗正躺在床上休息,蔡雄让他的两个亲信来请胡文斗商量事情。胡文斗愠怒道:“蔡雄有啥权力叫我到他那里商量事情?他不能到我这里来吗?”未予理睬。过了一会儿,那两个亲信又来笑脸“相请”,胡文斗的门卫没有阻拦,他们便径直进入胡文斗卧室,立即举枪射击,胡中弹后欲拔枪还击,此时又从窗外射进来数发子弹,紧接着又有一伙人冲了进来,胡文斗当即死亡,年仅30岁。
1928年7月,胡文度、胡良璞、孔繁福等人随胡文斗将军妻室,送灵柩远归故里。灵柩运到天水,故里父老莫不为失去胡将军这样一个好儿子而悲恸,莫不对蒋介石表示极大愤慨。胡文斗生前的公开身份是国民革命军军官,虽然家人已知他的作为,也怀疑是共产党员,但又久久苦于没有确凿证据。
玉宇澄清万里埃
2006年5月15日,记者来到了马跑泉镇胡王村,在镇政府的协助下,记者见到了胡文斗将军的小儿子胡良琈,出生于1927年的胡良琈老人已过古稀之年,清癯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胡文斗将军遇害时,胡良琈还不到两岁。对父亲没有特别的印象,但是父亲的所作所为却常常从母亲和一些老人那里听到。加之在历史中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胡良琈常常想,一定要为父亲证实身份,作为人子,这是应尽的孝道。
1985年,胡良琈在阅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杨嘉瑞同志写的《一生追求进步的邓宝珊将军》一文时,发现文中有“中共地下党员胡仲槎”的一些记述。杨嘉瑞将军当时住在西安翠花路兰州军区离职干部休养所。胡良琈一行人来到西安干部休养所,见到了杨将军并向其诉明原委。杨听明原委后,当即在病床上口述,由他的儿子记录,又经杨将军签字,干休所盖章,确证了胡文斗是共产党员的事实。这份材料送到原天水市北道区政协后,引起了天水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即组成胡文斗将军调查组。调查组的同志再次赴西安专访了杨嘉瑞将军,取得了如下的证明:“胡重差同志是由葛霁云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在‘军官传习所’任所长期间主要活动是宣传革命和发展党的组织。”胡文斗是共产党员,这还有李维汉、习仲勋、汪锋同志写的《深切怀念我们忠实的朋友邓宝珊先生》一文中的下列记述可以确证:“……早在1925邓宝珊先生在所在部国民二军七师就开办了军官传习所,任命共产党员胡重差为所长,张如海为政治教官,还聘请了经李大钊同志介绍来的三位苏联顾问……”经过严谨的调查研究,中共天水市委党史研究室,对共产党员胡文斗久悬不决的党籍“政历”问题和他对革命的杰出贡献,作出了明确肯定性结论。
胡良琈说,当明确肯定父亲的身份后,他内心的那份激动是无法言表的,终于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了,终于可以让母亲安心地走了。胡良琈说,在历史运动中,1952年土改,他们家被划为农民成分,可到了1953年却又被划为军阀家庭,没收了所有财产。如今惟一留下来的这张父亲和母亲的合影照片,还是他偷偷藏在一床破旧的棉被中才带出来的。
故土依依忆忠魂
因为父亲的缘故,胡良琈老人的前半生也是眷顾与坎坷并重,他上过黄埔军校,做过名将警卫。1958年被安排到兰州市交通局,辗转到西固区第二运输公司当站长,后调到河口,直到1962年才回到天水。今年已年近八十岁的胡良琈现在是麦积区政协委员,同时还是全国黄埔军校联系会麦积区的组长。每年当黄埔军校的联系会有什么活动时,他都会去参加。胡良琈说,每年黄埔军校的活动所选的地点都不同,但他喜欢全国各地地去跑。胡良琈有四个子女,可是由于当年生活困苦,无可奈何之下,便将其中一个儿子送给了别人,这是老人心中永远的痛。
听到记者想要看看胡将军的故居时,老人很爽快地答应了。在去往胡文斗故居的蜿蜒小道上,胡良琈介绍说,经他多方争取,2004年大约9月份,这所老房子才终于划回到了他们家名下。在这以前,这所老房子一直是村委会的办公地点。在胡王村地势较高处,一座气派的古宅出现在记者面前,新砌的石阶、刷上红漆的大门,无不昭示着这座古宅曾经的辉煌。胡良琈老人说,今年春天,区政府拨了几千元资金,所以就油漆了大门、修补了外墙、后院砖,看起来外观新了许多。进得院内,一个方正的四合院呈现在记者面前。因近几年院子租给了几户外来打工的人,院子里显得凌乱不堪,西房和东房的窗也因久经烟熏火燎而变得黑乎乎的。老人说,北房原先是他们小时候的卧室,可现在已经很久没有住人了,窗户也已经破损了。从正房一侧的角门进去,就到了后院。原本宽敞的后院现在却成了木材加工的地方。站在后院,顺着胡良琈老人手指的方向看上去,就看到了正房后墙上一条手指宽、长约1米多的缝隙。老人说,房子是土木结构,因年久失修就成了这个样子。前年因连续下雨,房子有倒的危险,就拉了一些砖垫在了房根基部,也就是这些砖支撑着房子。
胡良琈回忆说,他听母亲讲,当初建这所房子时,爷爷要求椽一般大,柱子一般粗、料一般长。木料从西宁购进后,在兰州沿黄河用羊皮筏子飘流运过来的,请当时马跑泉镇最有名的木匠朱库子,精雕细琢,用了两年时间,终于建成了这座古宅。1920年,一场罕见的地震袭击了天水,周围的房子都受到波及,而惟独这所民居却丝毫没有受损。这一座经受了百年风雨的故宅,它因诞生了一位伟大将军而令人注目的民居,现在主体建筑却因为岁月的侵袭,而愈显斑驳、苍老。
面对急需修缮的故宅,胡良琈老人也是一筹莫展,修房子所需资金,成了老人心里沉重的负担,因为这既是颇具价值的古建筑的维护,也是祭慰先祖的心愿。
那么,胡文斗将军故居到底该如何保护,记者拨通了麦积区文化局王琛局长的电话,他说:他们也在积极想办法,如果有可能,将把胡文斗将军的故居列入区级民居保护。
天水民俗学家李子伟先生说,胡文斗将军以前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所以对他的故居保护一直不重视。后来胡将军身份得到证实,他就是共产党员,政策落实后,故居保护应该重视起来,不管是从文物价值方面还是名人效应方面都应加以重视。他的生平事迹应该大力宣传,故居应尽全力进行保护。(本文参照部分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