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走进天水>>正文 |
李松年与沈醉(上) |
(2006-2-13 11:06:33)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来源:天水日报 幼诚 打印本页 |
|
|
说起沈醉,人们都知道他是国民党军统特务。他在18岁时经姐夫介绍进入军统局,从杀手做起,由于身怀童子功和少林武功,办事干净利落,深得局长戴笠的赏识,经多次提拔,28岁就爬上了少将总务处长的交椅,是戴笠的爱将之一。国民党从大陆撤退台湾前夕,沈醉任国民党国防部驻云南区专员兼军统保密局云南站少将站长,1949年12月通电参加了云南起义,然而不久他被定为战犯羁押于抚顺战犯所,1960年获特赦,被周恩来安排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文革”后落实政策,沈醉由战犯改为起义将领,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副部级待遇,为两岸和平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1996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 作为解放前国民党军统的著名头目,沈醉有许多同事、部下散居在台、港、美国等地,散居在大陆者已是屈指可数。然而在天水却有一位幸存于世、至今健在的沈醉原部下、军统局上校督察主任,今年已87年高龄的老人,他就是李松年。 2003年春节前腊月的一天,我正为民俗读本《神奇的天水》构思框架,快下班时,门被敲开,一位风尘仆仆、身着老羊皮大衣的老汉出现在我的面前,他身高约1.6米,纵横交错的皱纹铸在脸上,双目炯炯,透出睿智神气,经过互相介绍,得知老人尊名李松年,清水县农民。他眼不花、耳不聋,点烟不抽,沏茶不喝,正襟危坐在沙发上,活脱脱一尊铜色雕像。谁能相信,他已是85岁高龄的耄耋老人。 老人开门见山,说他看到《天水日报》刊登的《神奇的天水》征稿启事后,写了点东西送过来,让我看看能不能用,说着他用爬满沧桑古藤的大手从布囊中掏出一摞小本,我连忙双手接过。原来是用线缝制的32开油光纸本手稿,共有三本,每本都写有封面,《清水民间小吃》和《中学生字谜》都有二十几页内容,惟《奇闻异见三则》这本只有3页内容。手稿是用黑蘸笔写成,行文半白半文,倒也通畅,所写大都鲜为人知,老人用他的心在黄土里寻觅着即将逝去的乡俗,我身上直有一股热气生出,崇敬油然而生。 “你看,能行了改一改,不行了也不要耽搁你们的事”。老人说得很诚很真,脸上毫无笑意。 我忙说:“李爸,你老写得很好,《清水民间小吃》有上邽古风,这一篇我帮您改改,尽量编进书里”。这时老人笑了,笑得憨厚。 “不打扰了,你忙”。老人告辞,我力挽老人用用午餐,他说他哥哥住在关爷巷,他一早从清水过来,先送稿子,再到关爷巷住一宿,明个儿一早赶回去,说罢转身就走。我说搭个电梯吧,他说不用,你这六七层楼我上来时如履平地。我寻思,这老汉既有文化,而且身手不凡,八十多了还有这么好的身板,不简单啊!老人走后,我将《清水民间小吃》组合为一篇名为《民间饮食常“改变”》的天水民间食谱样的介绍文章,署名李松年,编入了《神奇的天水》第八章《风物古朴传神韵》。该书出版后,我马上托咐星火厂子弟学校的李灵芝同志将样书和稿酬捎给了她的爸爸李松年老人,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 然而,2004年春节前,也是腊月的一天,李松年老人又来到我的办公室,和上次一样风尘仆仆,老羊皮大衣,双背布囊;点烟不抽、沏茶不喝,正襟危坐在沙发上,活脱脱一尊紫铜雕像。这次他先开了笑口。 “《民间饮食常‘改变’》改得好!我们两个做个朋友吧!” 我说:“岂敢,岂敢,您老是我的长辈和老师啊!” “忘年之交就在年纪悬殊,看你敦厚沉稳,我才有事相托”。他边说边用那双爬满沧桑古藤的大手从双背布囊中又掏出一捆东西。我又连忙双手接过一看,啊!是李老自传体回忆录《醉公与愚》、沈醉用全国政协便笺写给李老的四封信、沈醉77岁生日彩照一张、海内外有关沈醉活动的报道复印件若干,同样用青线缝制成册,并编了档案号。我大概翻一遍后,马上明白:李松年老人曾是国民党军统特务。 “我看你文笔好,能不能根据这些资料写一篇文章,或许对两岸和平统一有点儿用处。”老人的用心很明白,我当即答应了他,老人又笑了,笑得憨厚。 我想,与军统特务成为忘年交,过去是杀头的事,现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国共再次相逢一笑泯恩仇,写好李松年有利于统战。做统战事,何乐不为? 我抓紧这次机会,对李老的生平,对他与沈醉、毛人凤、戴笠共事的细节做了仔细的直面采访。他回清水后,我又多次用电话做了补充采访。这样,李松年先生鲜为人知的坎坷人生便浮出了水面。
|
|
|
|
|
|
|
|
|
|
|
|
|
|
|
|
|
相 关 新 闻 |
|
相 关 专 题 |
|
|
|
新 闻 评 论 |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天水在线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天水在线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水在线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