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新春来!回家、购年货、写春联……近几日,街上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张张洋溢的笑脸,无不彰显着又一个春节的到来,但在我们鸣响新春的爆竹时,一个活生生的现象却正在我们身边发生——
又一年的狗年春节将要到来。
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作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日之一的春节,无疑要比端午节和中秋节更具有厚重博大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已成为当代中国奇观之一的年关时分经历艰难的买票、挤车、长途跋涉,其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深刻而清晰地感受到,年味越来越淡了,甚至说我国整个传统节日的味道越来越寡淡了,而与之相反的则是洋节日的一派繁华与火爆。
用去年一句时尚的话来讲:洋节日正在PK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的国粹
源于殷商时期祭神祭祖活动的春节,经由几千年的历史,至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称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的集大成者,一点不为过。但从总体而言,春节基本意义可以归结到这样两点:岁前驱邪除秽,岁后迎新纳福。
春节期间,我国各地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其中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剪窗花、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据我市的一些老人们回忆说:在我们古城天水,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当日晚上,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多少年来,春节犹如一道奇丽的景象,让神州大地从初一到十五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除春节外,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夕节等等,都是我国传统节日里绽放着迷人光芒的美丽时刻。它们经由历史的传承,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里几近绕不过去的关键词。其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深厚的文化意义,也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精神向往而存在着。在我国的古代诗词里,关于这些传统节日的传说、风俗都有着大量记载。因此,这些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的尺度,从某种意义上度量着现代的文明生活,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它们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里堪称国粹的最为闪光的内容之一。
年味淡了,整个传统节日的味道淡了
尽管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浓缩,也展示着一个民族的追求,但不可否认,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整体氛围,与以往相比,已经淡了下来。
我市民俗专家李子伟先生对记者说,“年味的寡淡最历害,也最令人伤心”。
李子伟介绍:原来,春节时有一整套比较有仪式感的内容,但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像贴对联吃饺子等这些都存在,但总体上,春节的仪式感正在逐渐消失。
在我市秦州区七里墩一家企业工作的王先生说:小时候家里穷,只有过年时才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所以就早早地盼着年的到来,对春节充满了渴望。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就不像以前那样渴望了。
因工作关系今年不能回东北老家过年的李先生坦言:尽管回不了老家过年,有些遗憾,但慢慢地还是习惯了。
在这个物质日益丰盈的年代,除了年味淡了之外,其它各种传统节日都跟以前的隆重盛大无法比拟了。天水师范学校讲师白建平对记者说:“记得小时候过五月五,门口要挂柳梢,家里喝雄黄酒,手腕上还要挂五色线,我老家还有‘摆露水’的习俗,可现在这些都被人们忘了,想想,也挺遗憾的。”
作为我国传统节日里最有诗意和最富有民间传说的中秋节,与之相关的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传说故事至今流传,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曾写下了关于中秋佳节的诗句,并且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现在的情况,显然缺少了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