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张家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特困县的样子,留给人们的记忆已经远去。当年面对贫瘠的土地和艰难的生活,一些人狠下心去祖国的首都闯一闯,正是这义无反顾的一闯为后来者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他们也是张家川人在京城餐饮行业中的开路先锋,被乡亲们亲切的称之为北京的“牛一代”。
首都北京,遥远、神秘,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说到张家川人在北京的牛一代,不能不提到老大哥吴忠贤,那个最早来到北京创业的小伙,如今也已进入不惑之年。
“那是85年的十月底,然后刷了九个月的碗,我就到北京来给人家打工就是揉面,揉面后来就到87年开始就给人家当师傅自己拉面,那时候就80块钱,过去啥都是要粮票,牛肉票、鸡蛋票,啥都要粮票呢......”北京顺风居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忠贤回忆自己刚来北京时的情景。
回想起刚来京城时的情景,吴忠贤仍是觉得历历在目,许多老乡闯北京,他二话不说就来安排,帮助许多张家川人在北京扎根立足,同乡们也亲切地称他为“吴大大”。有了这个根据地,闯北京的张家川人找到了创业的榜样。而在北京牛街第一个建立起属于张家川人自己的拉面品牌的人是马生龙, 17岁来京闯荡的他吃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几十年斗转星移,西北天天拉面周边的店铺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他的餐馆在牛街屹立不倒。
如今已经是西北天天拉面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马生龙告诉记者,西北天天在牛街快30年了,也没有挪窝一直在牛街生存在牛街经营,不断的在改新。…全国穆斯林都知道西北牛街有一个西北天天拉面,那是张家川人开的。自己听到了以后非常自豪。
现在,西北天天名下的拉面连锁门店已经发展到了十多家,店内的张家川籍员工更是达到了近两百人,清新自然、颇具异域特色的特色店面成为散落在京城各处的张家川人的标志。
“二层架起来,我准备做厨房。赶不过来,确实赶不过来,昨天前天又开了两个店。”身为北京习连汇连锁店董事长的杨富生张罗着自己的新店计划。他也是闯北京的“牛一代”,来京创业的他开了十多年的西北餐馆,准确定位牛肉面市场,于2014年3月推出了“习连汇?中国兰州牛肉面”连锁店。这也成为张家川人继西北天天拉面后在北京的第二个拉面品牌。
“老乡认为我是一个有思想,有想法的人,引来更多老乡的支持和合伙。……还不到十五个月的时间,我现在几乎每个月能开一家店。”杨富生很实在的说。
这些来京创业资历最老的牛一代们凭借多年来的艰苦奋斗,不仅为自己的事业打拼出一片市场,也为老家的众多乡亲搭建起多个创业孵化平台。多年来,经牛一代们的店,培养和输送出的餐饮创业人才数不胜数,不少人也因餐饮而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27岁的张川镇小伙马斌,8年前从家乡出来的时候没有任何手艺,现在既能拉得出顺溜的牛肉面,又能掂勺炒菜,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一个月的工资5000元左右,对家庭的生活帮助很大,现在存款也有十几万元。”天天拉面馆分店炒菜师傅的马斌说话透着十足的底气。
80后闫江生几个月之前还在东北开着家夫妻面馆,每天守着几百块的营业额。通过加盟习连汇品牌连锁店,店里的员工也增至19人,现在店里每天的营业额能达到一万五六。
“相差太远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个产业改变了我自己,也改变了周边的一些朋友。”习连汇大郊亭路分店负责人 闫江生笑笑倒道。
北京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一代代张家川人艰苦创业,这些“牛一代”不仅闯出了牛气十足的天地,并帮助众多乡亲成就了牛气十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