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近年来,张家川县出台了支持清真餐饮业发展意见,实施了清真餐饮服务业“百千万”工程,清真餐饮服务业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51%以上,已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今起陆续推出《富民工程》系列报道,领略张家川清真餐饮业发展的勃勃生机和内在原因,进一步引领全县群众打清真餐饮之牌,走小康之路。
技能推动 鼓起农民“钱袋子”

“技能人才是制约清真餐饮业发展的严重短板”。针对张家川在外从事餐饮服务缺乏技能人才的实际,县委、县政府整合就业再就业培训资金和县扶贫办“雨露计划”培训资金,制订出台“两免一补”扶持优惠政策, 在全县范围内免费开展“伊香拉面师”技能培训、鉴定和发证工作。
“基地式”培训:在县劳务办设立培训基地,各乡镇设立培训班,中心村设立教学点,定期举办“伊香拉面师”等专题培训班,目前烹饪技能培训班已覆盖到15乡镇、各村组。“流动式”培训:利用穆斯林聚礼日、逢集日等特定时间,通过现场教学和发放教学资料等方式开展培训。“带动式”培训:通过致富带头人帮带、亲邻相帮、创业成功人士现场讲解等途径开展培训。“依托式”培训:依托县职业中学及关联的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定期聘请院校专家开设清真餐饮服务业培训班。
据统计,截止目前,张家川县共举办“伊香拉面师”和宾馆服务等培训班1200余期,全方位免费培训学员1.2万余人,其中取得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5000余人。通过培训,从事清真餐饮的学员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独自创办餐饮店的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胡川乡王安村的杨世军就是参加劳务培训后创业致富的典型。2010年杨世军参加了县里的培训,培训期满后,在武汉一家餐馆当了厨师,月工资4000多元。经过两年多的积累,他办起了北京富德香南北餐厅,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
杨世军仅是张家川县劳务培训成功的一个缩影。如今,在张家川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经过培训走出了自家的小山沟,踏上了实现未来人生价值的新征程。“今朝外出做拉面,来年过上好日子”成为了他们心中一直怀揣的脱贫致富新梦想。
在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的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培训面和培训实效。县委、县政府结合乡村实际,积极倡导“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规模”的“带动式”培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做法是:鼓励在外清真餐饮业成功经营户, 以“致富帮带、亲邻相帮、现身说法”的方式,引导带动本乡、本村发展清真餐饮服务业。

木河乡坪王村80后小伙杨路生经过多年打拼,在北京王府井附近的礼士胡同有了一家自己的餐饮店,年收入50万元,店里12名员工,大多是亲戚介绍过来的村里人。“这两年通过网络,我注意到县上把清真餐饮业作为头号富民产业来抓,制定了好多有利的政策,支持鼓励群众发展清真餐饮业,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在杨路生等人的带动下,如今的坪王村家家户户出来开饭馆,该村也成为当地有名的清真餐饮业示范村。
张家川县委、县政府围绕清真餐饮服务业发展,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为全县清真餐饮业跨越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如今的张家川人,高举特色旗、巧打民族牌,在清真餐饮的特色路上,用自己的勤劳双手正实现着脱贫致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