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2012年,张家川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自治县60年县庆、“两个共同”示范县建设及“双联”行动为契机,抢抓政策机遇,紧紧围绕“五大目标定位”,坚持“举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谐县”的基本方略和“发展高于一切、稳定压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党建保证一切”的基本理念,深入实施项目带动、科教兴县、赶超发展三大战略,努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工商经济发展、城镇综合开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使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近期,张家川新闻中心将推出《回眸2012》系列报道,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张家川县2012年光辉历程;宣传推动全县各项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进一步激励全县上下为实现张家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功立业。
《回眸2012》系列报道之九
文化广播事业提升张家川县软实力

2012年,张家川县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广电网络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强化外宣及文化市场监管和文广队伍建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有力地推动全县文化广播影视和旅游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全面完成“户户通、村村通”工程,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提升。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涉及全县15个乡镇的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3.8万农户。工程建设总投资1033万元,国家补助380万元,省级配套288万元,市、县配套152万元,企业补贴19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323万元,每户85元。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自8月份实施以来,积极实施“白加黑”和“五加二”工作法,加快建设速度,保证建设质量,于10月25日提前完成建设任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涉及846个自然村14343户。工程建设总投资516.35万元,截止10月25日,已完成10000余户。扎实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转换项目。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启动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项目,实现城区和部分乡镇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在有线数字网络内传输48套电视节目。全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工程概算投资300多万元。目前,已平移4000多户。

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步伐,不断夯实基础设施。2012年全县已建成的13个乡镇文化站运行良好,其余2个乡镇正在建设中,对已建成的13家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送了价值 260万元的设备。同时积极争取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楼建设。今年3月已聘请了兰州交通大学勘察设计院完成了县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楼设计方案。

电视宣传树精品挖特色,影视质量显著提升。紧紧围绕“突出民族特色、打造功能齐全县城、环境优美县城、富有活力县城、文化县城、生态县城的陇东南地区特色民族县城”目标,对县一院住院楼、文化影视中心、回乡风情园一期工程等县城“双十工程”以及教育提升“8+2”工程的建设进行了高效密集的宣传报道。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强化精品意识,重点办好《今日张家川》和《魅力张家川》两档节目,以喜迎党的十八大和自治县六十周年县庆为主题,策划播出了《华章60》栏目。今年,张家川县广播电视台共采写并播出各类节目1800条(部),民生类200条(部),专题类62部。有1部作品获得省级2等奖,11部作品获市级奖励。向上级电视台报送节目420条(部),播出180条,其中省台6条,《直播天水》46条。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社会各界好评如潮。2012年张家川县成功举办了2012年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了张家川县首届秦腔大奖赛,书画摄影展览、社火表演、焰火晚会、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2012年纳凉晚会等10个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张家川县第三届少儿艺术节”。在部分乡镇开展了“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演出20余场,现场书写书画作品120多幅。配合“双联”行动进行了大型文艺节目义演 12场/次,为农村群众送去了丰盛的精神食粮。认真实施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共放映电影3228场。同时聘请国家级导演、编剧对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关山月》进行二次创作,对剧本进行修改和审定。

公共文化建设佳音频传,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免费开放了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全县书刊流通2.51万次、书刊借阅2.74万册/次、电子阅览1.35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7%、4.2%、8.9%。博物馆接待各类参观者近2万人/次,平均周接待人数为300人。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低门槛”,让广大群众享受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对全县的271个农家书屋的图书、光盘进行了分类、编目、上架,实训书屋管理员4场次500人。

加快文化遗产开发步伐,保护工作全面推进。今年2月聘请天水三和测绘院完成了马家塬遗址测绘工作。聘请了具有文物保护规划编制资质的陕西省文物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多次进行了实地勘察考证,编制了马家塬遗址保护中长期规划。完成了张家川“花儿”国家“非遗”保护名录和付川小曲、张家川口弦两项省级“非遗” 保护名录申报基础资料的准备。深入全县15乡镇开展了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团队、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普查登记建档。全县共普查有社火、戏曲等各类民间艺术团队22个。民间工艺、戏曲、非遗保护等各类文化艺术人才473人,搜集、整理民间民俗产品70余件。文化产业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先后成立了秦腔协会、羽毛球协会、象棋协会、老年门球协会、书画协会和老年乐团、舞团等民间文艺团体。全县共有文化企业11家,秦腔艺术团1家,秦腔自乐班5家,从业近150人,年产值300多万元。

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经营秩序井然有序。严厉查处了利用娱乐场所进行赌博、超时营业、噪音扰民等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组织歌舞娱乐场所经营业主参加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16人,发放张贴“黄、赌、毒”宣传册60多份,查处歌舞厅超时营业、噪音扰民问题2家,停业整顿2家。召集网吧经营业主参加培训班1次,组织网吧业主会议3次,对全县11家网吧安装了有害信息封堵设施,对4家明火取暖和1家消防安全通道不畅的网吧责令限期进行整改,对1家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进行停业整顿。并配合公安、工商查处、取缔“黑网吧”4家。全县文化市场平安、健康、有序发展。

挖掘民族旅游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稳步推进。顺利实施了民族风情园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宣化冈拱北基础设施建设等,夯实了旅游发展基础设施,为进一步推动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关山云凤风景名胜区和宣化冈拱北两个2A级旅游景区旅游环境持续改善,游客接待量不断上升。重点景区内已逐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