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促增长 同心协力谋发展
——闫家乡2011年特色亮点工作综述
今年以来,张家川县闫家乡以“改善两个基本条件(群众基本生活条件、群众基本生产条件)、发展两个基本产业(畜牧业、劳务业)、推广四种农作物种植(洋芋、蚕豆、大麻、中药材)”发展思路,在发展好传统种植业的同时,因势利导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推动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闫家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全县“三区三园五带”的整体规划,按照“夯实一个基础,实现两个突破”的农业思路,加大力度,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种植洋芋12000亩,其中引进优质洋芋品种36万斤,集中连片种植1200亩,建立一级种薯扩繁基地500亩,繁育二级种薯100万斤,全乡洋芋收成达3000万斤,滚动发展的洋芋种子已回收并重新下拔。与此同时,对明年春季集中连片种植的区域做了规划并预留了地块;全面完成县上下达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任务500亩;在全乡种植蚕豆2000亩;种植大麻2000亩;在后山、三友两村种植中药村300亩;在付堡村建设蔬菜大棚20座;实施机耕15000亩,机播1500亩,组织拖拉机手到县上培训25名,拖拉机驾驶换证30个,接受检审验拖拉机168台;根据县、乡农技站的指导,测土配方施肥2000亩;在闫家、朝阳、丁河、王坪、付堡五村统供小麦种子1000亩,繁育小麦良种500亩;全乡采用药剂拌种10000亩,无公害农药施用示范7500亩,小麦条锈病的示范防治1500亩。在朝阳村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个;普及清洁能源,扎实推进沼气池建设,新建沼气池80个,全乡目前已建设沼气池400多个,覆盖面不断扩大,“牛(羊)-沼-洋芋”等生态循环模式得到应用。
畜牧业成为农民的支柱产业。乡上在认真抓好春秋两季畜禽防疫的同时,全乡种植一年生牧草6500亩,紫花苜蓿1500亩;黄牛改良1000头;新建专业养殖村3个(朝阳、大场、车古),使5头以上规模养殖户达到了1300户(其中新增50户)。通过种草、品种改良、优化养殖条件以及扎实细致的防疫工作,使全乡大家畜的存栏量达到18650头(其中牛17000头),羊存栏11500只,出栏商品畜(牛)5500头,羊6200只,畜牧产业化雏形已基本形成。按照县上的安排部署,抓紧制定草原生态治理工作方案,及时开展培训,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同时,加大专业养殖村建设和规模养殖户建设,大力扶持以牛饲养为主的生态养殖业发展,鼓励发展现代养殖业,走规模化、生态化养殖的路子,推动养殖专业村的建设,带动全乡养殖业发展。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全乡退耕还林面积3656.1亩。春季通过林业技术人员和乡上联合组成工作组对全乡9村的退耕还林面积进行逐地块核查,统计出了缺损面积和不合格面积,预算出了所缺苗木,及时调运补植苗木22.6万株,使造林合格面积达到了95%以上。按照县上的要求,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将全乡涉及1882户群众,50013亩面积的集体林地全部承包到户,到目前为止,全乡林改工作已全面结束,面积全部确权到户,建立健全了相关资料;积极引进和发展特色林果业,在付堡村引进栽植香监1号核桃158亩,三年后即可挂果有收益,拓宽了林业产业发展的路子。

农村交通道路建设破瓶颈。闫家乡农路基础条件差,行路难是长期困扰全乡群众的一个重大问题。今年,闫家乡狠抓交通道路建设,全面新修和改扩建设通村、通组、通田间道路,上半年共修通农机道路7村20条共57.5公里,开挖排水沟65.5公里,公路全部按照农机道路建设标准进行拓宽和修建,路面标准为4.5米宽,经交通部门验收符合标准的为56.65公里,下半年自主在丁河村新修农田道路8.7公里,其中将车古-万家坪、付堡-后山-三友-大场两条全部贯通,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对全乡3条28.4公里通达工程和3条18公里的通畅工程路进行路肩平整、水渠的开挖等,保障了全乡道路的畅通。乡党委、政府着力改善全乡生产条件,今年春秋两季组织开展梯田建设,通过合理规划,从春季开始至封冻前,在大场、丁河两村机修梯田500亩,经水利局组织人员逐村逐块验收,符合标准的面积为495.7亩,圆满完成了今年的梯田建设任务。
劳务输转成为农民的“铁杆庄稼”。充分发挥村级劳动协理员等就业平台的作用,年内共组织两次120多人参加了县政府和县劳务办举办的劳务输出现场招聘会,有37人现场与企业签订劳务合同实现就业,到县上接受素质培训人数为20人,引导性培训810人,共培训830人。同时,以昊峰公司和丰登矿业为我乡的主要劳务基地,在全乡范围内联系组织输出劳力193人;与新疆乌鲁木齐市八道湾砖厂联系建立劳务输转基地一处,截止目前,全乡共输转富余劳动力4220人,人均收入5000元,全乡劳务收入约2110万元。其中有组织的劳务输出1160人次,自谋输出2860人,就地转移劳动力200人,建立劳务基地4个,使我乡长期打工人员数量增长,收入增加。同时,给外出的有一技之长的返乡人员,提供致富信息,树立起他们在家创业致富的信心,营造了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

扶贫开发工作全面推进。闫家乡有绝对贫困人口192户503人,相对贫困人口1181户5734人,扶贫工作难度大。今年,争取到5村606户2972 600万元的整村推进扶贫片带开发项目,相继建立了项目管理机制、资金监管机制和项目后续建管机制,落实了“三个”到位。即人员到位,对参与人员定岗定责,严格考勤考核制度;资金到位,积极协调、多方筹措项目资金和工作经费;措施到位,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做到了“两个”一致。即资金补助、质量监管、项目设计标准一致;时限安排、运行模式、实施步骤一致。至目前,全乡5个村606户2972 600万元的项目全部完成,其中子项目共10个,分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通道路4村240万元,危旧房改造项目1村35万元,牛棚1村28万元,河堤治理1村95万元,增收项目基础母牛4村114万元,马铃薯种植5村24万元,养殖业贷款贴息5村35万元,中药材种植2村9万元,建设互助社互助滚动资金1村10万元,科技扶贫项目5村10万元。同时,党委、政府通过帮扶单位和各种关系,联系到帮扶款物5批,有衣物、面粉、现金等,共折合现金18700多元,全部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及时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燃眉之急。乡上通过跑帮扶部门和市上、省上,争取到2012年项目2个,一是积极争取省市民族发展资金,在车古村修建河堤1000米;二是争取市水利局河流治理资金,用于解决朝阳村沿河两岸居民生活安全问题。
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局良好。积极组织和动员群众筹资筹劳,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在车古、花山、朝阳、王坪、付堡五村共完成巷道硬化26615m2,其中主巷道38条10.2km,支巷道56条3.9km,硬化路面全部为15cm厚,硬化通户率达98%;完成闫家村共计长度1000米堤防工程建设,群众的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同时,整合项目资金,在朝阳村建成占地1.5亩的文化广场一处,建成文化宣传墙800米,实施危旧房改造35户,新建养牛暖棚56座,并由支部书记担任监督员、低保户为保洁员,采取日清扫、周检查、月清运的方式,坚持经常对村内外卫生的清扫,把朝阳村建造成了全乡的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示范村。小城镇建设方面,按照临街铺面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要求,对闫家村临S305线两旁拆除准备修建的房屋进行了统一规划,合理安排了建设目标。
科技培训达到了预期目的。年初,乡党委、政府与各村签订了科技兴乡责任书,以农技推广为主,全面开展农业科技科知识普及、推广运用黄牛改良、圈舍养牛、小麦洋芋等品种的引进、配方施肥等10项农业技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5期300多人次,结合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各村培训了一名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员。通过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各村分别培养了部分科技明白人,全面推动了科技兴乡战略及全乡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