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省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现场会精神,学习借鉴康县在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武山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15个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相关县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及部分示范村和贫困村党组织书记150人,于3月14日至3月17日分两期在陇南市康县举办了全县推进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专题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县委组织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康县模式主要特点、工作成效、工作启示等进行了总结梳理,现分期予以刊发,供大家在今后工作中学习参考。
美丽乡村建设的康县模式建设类型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康县坚持人与自然相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辉映、山水与田园相融合,突出保护原生态,坚持依村就势、因户施策,新村重在建设、老村重在改造、古村重在保护,在康北突出民俗文化,在康中突出田园风情,在康南突出生态特色。在实践中总结中形成了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易地搬迁型五种各具特色的建设类型。

一是生态旅游型。对一些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的村庄,注重基础设施配套化、村容村貌园林化、家庭院落花园化,充分尊重村庄原有的自然生态和风貌,彰显村庄自然山水生态及田园风情特点,因地制宜,建设绿色、环保、天蓝水净的生态旅游型美丽乡村。动员有条件的村民发展农家乐和家庭宾馆,发展美丽乡村生态环境游、农家休闲游、农事体验游、田园观光游和民俗风情游。比较典型的是王坝乡大水沟村、城关镇凤凰谷村等,严家坝村因2800多年的古银杏、花桥村因1000多年的菩提树、枫岭村因1500多年的金桂、罗坪村因千年紫藤而闻名。

二是古村修复型。对一些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的村庄,注重扶贫开发、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与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相衔接,在保持当地山水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和传统风貌的同时,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街坊、古城楼、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充分展现村庄原有风格和历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以古树名木观赏游、乡村记忆寻访游、乡土文化欣赏游、人文古迹凭吊游、乡风民俗体验游为核心内容的乡村旅游。其中以平洛镇的药铺沟村和铜钱乡的铜钱坝村最为典型。

三是产业培育型。对一些资源优势明显、基础设施配套、环境建设档次比较高的村庄,立足于农业资源优势和传统的产业发展基础,大力扶持特色富民产业提质增效,强化主导产业支撑,促进持续发展,建设产业培育型美丽乡村,并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以特色农业品味游、传统工艺参观游等为核心内容的乡村旅游。其中,阳坝镇宋沟村以茶叶产业而闻名。

四是环境改善型。对一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相对滞后的村庄,按照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协调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推进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危旧房屋改造、道路硬化、空地绿化、庭院硬化美化、垃圾处理,建成总体风貌整齐美观、村容整洁、干净卫生的环境改善型美丽乡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长坝镇长坝村。

五是易地搬迁型。对分散居住在高山林缘、交通不便,以及灾后原地选址重建困难的村庄,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实施整村异地搬迁或者适度撤并集中布点,按照城市社区管理的特点,统筹考虑人居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完备、公共服务的配套和主导产业的培育,建设现代气息浓郁的异地搬迁型(社区管理型)美丽乡村。典型代表有岸门口镇的青岗坝村、何家山村等。
(天水在线编辑:李俊锋)